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寻找
阅读教学
切入点
寻找阅读教学切入点
寻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开展,让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到达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追求有效教学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选择好切入点,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目前低效阅读教学的现状。
按部就班,程式老套。平时的课堂,许多语文老师都按常规的套路来上课,导入新课,作者或背景介绍,解决字词,朗读课文,逐段讲解,点出中心,总结课文,一整套下来,一篇课文便分析完毕,一课如此,下一课还是如此。这种上课思路看起来好似很理想,细想是不太合理的,因为作者不同,文章也不同,上课的思路也不能一样,生搬硬套同一种教学思路,势必太机械太呆板,不能体现出每篇文章的特色,也不能突出不同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势必使整个语文教学模糊一片。就像人们常说的“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问题零碎,切入模糊。穷尽所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钻尽文中所有的大问题及小问题,全面铺开。找不到一条能够统整全文的主问题,缺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全局观念。从而使一堂课结构设计模糊,不分轻重,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凸现。
缺少张力,没有趣味。因为教师的授课方式程式化,课堂缺少思维的张力。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学得漫不经心,有气无力,昏昏欲睡。课堂上没有和作者及文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或是学生在一问一答中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地位。
针对低效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切入课文呢?
一、着眼于文章的题目——窥知一斑见全豹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到达“窥一斑而见全豹〞。
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就通过紧扣文题探文脉,围绕文题寻文意和学生学习。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让学生看看文章的题目,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再用笔画一画。在孙老师那“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又找到了一处,还有没有?再找出来就比拟难了,你还能找到吗?〞这样真诚的赞赏和热情的鼓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把文章的角角落落都找遍了,读得言出心声的时候,孙老师又围绕文章的题目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不选儿童少的地方走?〞围绕这个问题全班分组合作学习,深入钻研课文,朗读、感悟、积累,继而指导学生通过找出来的具体句子,扣词、扣标点,练习感情朗读,最后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整个过程酣畅淋漓,水到渠成。同样我们有老师在执教大江保卫战时扣住题目引领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战?怎么样战的?战的结果是什么?〞,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紧紧围绕“发愤〞,写史记为什么要发愤?发愤的过程是什么?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张。
二、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切入——活泼思维激潜能
学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写文章。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侧重,在中高年级,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和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爱如茉莉时,就抓住该篇文章最大的特色,细节描写。花了十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能够体现父母之爱的细节。学生从文章的第一个字,找到最后一个标点,找了几十处。课堂上到处可以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从“直奔医院〞“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每天〞……到文中的一个感慨号,最后学生把这一个个细节连成了一首小诗,“爱,就是妈妈生病了还不忘让爸爸吃的饺子;爱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脚步;爱,就是爸爸叮嘱我带到病房的茉莉……〞把感情带向了高潮。再如孙双金老师执教老人与海鸥,孙老师从文题、文路、文眼、文采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把题目加上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扩成一个句子,“老人与海鸥——情同手足、情深义重、相伴相随、亲如家人……〞这样这篇文章的灵魂就被抓住了。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眼,紧扣文眼“情义〞,直指文章中心,哪些句子,哪些词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情义,那些事例,哪个字眼表达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教学生细读课文,就以“喂〞为例,“栏杆〞“饼干丁〞“退后一步〞“很小心〞把语言的味道找出来,再把体会到的感情送进去读。孙老师告诉孩子们,语文就是要“咬文嚼字〞,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文章写得好是因为有文采,是因为感人,我们也来试着写一段,也要注意文采〞……在孙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就像一颗颗雨滴,在老师的引领下,汇成一条小溪,欢快地“哗哗〞着一路欣赏着沿岸的风景,一路向前。
三、探究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直奔中心细领悟
一篇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全祌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衬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四、从中心句切入——提领而顿抓主旨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这样就为师生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支玉恒老师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在这堂课上,支老师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然后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再纵观支老师的这堂课,显得严谨而又有深度。很多老师教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也是从文章最后的中心句入手,提领而顿抓住主旨。
五、从文章的线索切入——缘溪而上巧梳理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只要抓住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为切入点,再层层深入的进行剖析。两次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作者通过朗读,分析解决疑问后,会再疑,为什么两次去同一个地方看到的景物却不一样。学生又会通过朗读、再议……瞧!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
六、从矛盾点切入——质疑析难深探究
精心阅读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这样师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级教师唐晓芳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中抛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呢?〞当学生从文中品词析句找出“塞进〞“别过脸去〞“推开碗〞等词句,并读进彭德怀内心的时候,老师提出了疑点“既然彭德怀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吃肉呢?〞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开展,学生在思索中探究,提升了文字的魅力。同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树人结合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从“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两棵树到底有什么吸引着宋庆龄呢?人们又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呢〞用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引发思考,贯穿全文的教学,一气呵成。
七、从兴趣点切入——激发兴趣求共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正确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难道不是师生共同期待的吗?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颜在教陶罐和铁罐,在学完生字新词之后,抛出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对于童话中的人物,小学生一向是爱憎清楚的,从这个兴趣点切入,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果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喜欢陶罐,因为它说真话。不喜欢铁罐,因为它很武断。〞老师再让学生说说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甚至老师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学生也能找出很多,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充满趣味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学生对文章,对句子都理解揣摩到位的时候,靳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由于先前的铺垫,学生水到渠成,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
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每一个题目,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开头,都历经长期的酝酿,每一个结尾,都耐人寻味,只要我们精心研读,细心揣摩,总会巧妙地摸索出一条通向文章腹地的最正确途径。不同类型的文章,用不同的切入方式,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宜。那么什么样的切入点才是有效的呢?
兴趣性原那么。所选择的切入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有效切入的兴趣性原那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选点切入,就是阅读教学中“抓〞学生“心〞的重要一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选取的切入点就会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思维就会被激活,从而踊跃参与,由此才可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切入问题的提出,在于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保持活泼的思维和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切入的原那么之一就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精心设计提问,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目标性原那么。选择切入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切入点选择时的目标性原那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