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染病概论-.ppt
下载文档

ID:116406

大小:506.50KB

页数:22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染病 概论
第十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总论 主要内容 传染病的概念 1 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表现 2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致病机制 3 感染过程中人体的反应性 4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5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6 传染病的预防 7 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8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染性疾病都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传染病的概念 1 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与病原体的作用和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 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例最小。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表现 2 侵袭力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主要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机体或借其分泌的酶类破坏组织,而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其表面成分抑制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毒力 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和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的作用而致病。数量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但能引起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因不同的传染病而不同。变异 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致病机制 3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又称为先天性免疫,通过遗传而获得,作用广泛,无抗原又称为先天性免疫,通过遗传而获得,作用广泛,无抗原特异性,无专一性。特异性,无专一性。天然屏障:皮肤、黏膜、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非特异性地吞噬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体液因子:包括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为后天获得的主动免疫为后天获得的主动免疫。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感染过程中人体的反应性 4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发展的阶段 阶阶 段段 特特 点点 潜伏期潜伏期 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前驱期前驱期 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 症状明显期症状明显期 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 恢复期恢复期 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逐渐消失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逐渐消失 复发复发 进入恢复期后,体温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初发病的症状又再度出现进入恢复期后,体温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初发病的症状又再度出现 再燃再燃 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5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依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依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暴发型 依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 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5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毒血症状 由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称为毒血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痛、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是多种传染病常见的共同表现。基本条件基本条件 组成组成 传染源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具、玩具;媒介昆虫;血液、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具、玩具;媒介昆虫;血液、血制品、体液;母婴传播;土壤血制品、体液;母婴传播;土壤 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组成组成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6 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基本环节基本环节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管理管理 传染源传染源 对病人的管理对病人的管理 “五早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接触者的管理对接触者的管理 医学观察、留验、卫生处理、预防服药、免疫接种医学观察、留验、卫生处理、预防服药、免疫接种 对病原携带者的管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理 早期发现,做好登记,加强管理,指导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卫早期发现,做好登记,加强管理,指导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应调换工作、隔生、生活习惯,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应调换工作、隔离治疗等离治疗等 对动物传染源的管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理 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流行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流行地区对家禽、家畜进行预防接种;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地区对家禽、家畜进行预防接种;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要彻底消毒排泄物要彻底消毒 切断切断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分别采取一般性卫生措施、消毒、杀虫、加强管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分别采取一般性卫生措施、消毒、杀虫、加强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等措施理、防止医源性传播等措施 保护保护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增强非特异性免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规律、调节饮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改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规律、调节饮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居住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快的心情等善居住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快的心情等 增强特异性免疫增强特异性免疫力力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口服预防药物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口服预防药物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 7 8.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隔离 1.隔离的种类和措施要求:分为隔离的种类和措施要求:分为A系统和系统和B系系统。目前大多实行统。目前大多实行A系统隔离法系统隔离法。(1)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引起的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流脑等。(2)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消化道传染病,如菌痢、甲型及戊型肝炎。8.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3)严密隔离(黄色标志)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适用于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防止空气和接触传播,如肺鼠疫、水痘等。(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预防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但不要求严格隔离的疾病,如婴幼儿中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大面积烧伤等。8.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防止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体液引起的传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登革热等。(6)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引起的传染。适用于轻型皮肤和伤口感染、溃疡、脓肿、小面积烧伤感染等。8.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7)结核菌隔离(结核菌隔离(AFB隔离)(灰色标志)隔离)(灰色标志):用于肺结核病人痰涂片结核菌阳性者,或阴性但X线检查证实为活动性结核者。保护性隔离保护性隔离目的是防止院内一些对感染高度防止院内一些对感染高度易感的病人易感的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护人员、探视者以及病区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适用于白血病、再障、化疗、放疗及长适用于白血病、再障、化疗、放疗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8.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2传染病的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称为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详尽的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要结合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尤其注意各个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资料 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生活习惯、旅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家庭或集体发病情况、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等。辅助检查资料 一般实验室检查(血液、粪便、尿常规和生化检查)、病原体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抗体检测、皮肤过敏试验)等。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9 10.传染病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引起毒血症有关 2.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 与皮疹有关 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护理措施(一)体温过高 1.一般护理:环境与休息、饮食 2.病情观察 3.皮肤和口腔护理 4.用药护理 5.健康指导 护理措施(二)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 1.一般护理 相关知识、饮食。2.病情观察 仔细观察皮疹情况 3.皮肤护理 禁用肥皂水、乙醇洗浴。4.口腔护理 清洁口腔。5.眼部护理 保持眼部清洁 6.健康指导 保持皮肤清洁,保护受损的皮肤和粘膜。护理措施(三)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1.建立有效的隔离 2.准确及时报告疫情 3.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4.配合病原学治疗 5.教育病人和家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