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地质
工作
楷模
事迹材料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
【篇一】
星辉璀璨,高山仰止。
在xx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xx〞这个名字绝对当得起这8个字。
60多年来,从青丝到皓首,他不辍躬劳于xx这片塞外热土。连绵青山之间,付完韶华付余热,他为地质事业奉献了全部的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累累繁花硕果。
xx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xx省地矿局找矿突破奖、xx省最美地质队员、地质找矿突出奉献专家、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一项项荣誉背后,是他6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跬步叠积。
辞别城市入山林
为报祖国燃青春
时至今日,xx还常常想起19岁的那一天。
那是1958年,他刚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不久。那天,他背着行囊,只身踏上南下的列车。回头,笑着挥手,作别父母、作别家乡,随着铁轨一路奔向xx、奔向梦想、奔向深隐于青山下的丰富宝藏。
xx的父母是搞个体经营的,亲戚多在学校任教,家庭整体条件不错。相较于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地方艰苦创业,他本可以选择留在长春找份安逸的工作,开始一生宁静富足的锦瑟年华,之所以自讨苦吃奔赴远方,一半源于心中的地质梦想,另一半那么是为了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为国家寻找急需的矿产资源。
当年的地质队是名副其实的“寒门〞,技术落后、设备低端、物资匮乏。青春的岁月,整日远离尘嚣与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然而,xx却总能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找到乐趣,将枯燥乏味的探矿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他积极乐观,专拣苦差事做——远离市区常年在外的工程他愿意去,枯燥乏味、劳腿压肩的活儿他抢着干,一边干一边琢磨,不厌其烦地向带队师傅问长问短,丰富知识成了他生活中最美的滋味。
1979年,xx40岁,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儿蜕变成稳重的中年人,也早已从当年的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同年,由他主持的“黑山72-73号铁磷矿勘探〞获得了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你付出了人生中最珍贵的20年换来这个四等奖,代价有点儿大啊。〞有人这么跟他说。他笑着回道:“我已经很幸运啦,还有更多的人在地矿业默默奉献一生都没得过奖呢。〞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将高奏凯旋曲
叮叮当当、敲敲打打,不是锅碗瓢盆协奏曲,而是xx与xx黑山区域的矿石在“唠家常〞。年华如水,抟沙转烛间,又20年过去了,他到了退休的年龄。
为地矿业奉献了40年,专业成绩难以计数,自己也已经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理说,xx可以功成身退了。但深沉挚爱总是难以割舍的,在后代同仁的挽留下,他推辞掉雪片般飞来的参谋邀请函,选择继续留在地质四队发热发光。
返聘回岗,xx一如往常般严谨,工作起来比年轻人还拼。关键时刻,他总能凭借多年积攒的经验和技能“一针见血〞解决问题。
202223年,对“低缓磁异常区〞大乌苏南沟的勘采重任交到xx手中,这是块儿难啃的骨头。他审慎对待,在对建队以来大庙至黑山一带的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后,屡次带着队员实地勘查,集中会诊研究勘探路径,接着,锁定磁异常反响最强烈的点位,经慎重、科学论证,冒着如果打“白眼〞就白扔200万元的风险,打下了第一钻。
这第一钻不仅暗藏风险,还风波连连。预设的500米未见到矿,加深至800米仍未见到矿,失败的阴霾笼罩,放弃的呼声开始响起。这时候,xx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继续打,“打着矿,我没有别的要求;打不着,风险我来担。〞经屡次慎重研究和调整,钻孔一再加深。钻进到120230米处时,终于见到第一块儿钒钛磁铁矿石被提取出来。
在场的地质四队人无一不热泪盈眶,不在场的地质四队人听到消息后也都冲动不已。不容易啊,费了多少的艰辛,大乌苏南沟这个沉睡多年的钒钛磁铁矿床终于露出了真容。
对这一重大发现,省领导两次予以批示,“很好。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这一发现为xx钒钛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条件支撑,望再接再厉,早出成果。〞地质四队也由此获得xx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
之后,通过连续3年的勘查及202223年的勘查会战,大乌苏南沟钒钛磁铁矿床不断向世人捧奉出丰富果实,现已控制的工业矿石资源量达5亿吨。
“姜还是老的辣。〞“您真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顶峰。〞……质疑声转为夸赞,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xx却说“这都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结晶,是大家的功绩。〞
常常有人说,xx是地质四队之宝。单说退休后,他便带头做成了好几件大事儿——黑山东大洼铁矿普查,累计探明钒钛磁铁矿资源量超亿吨,提交大型钒钛磁铁矿产地一处;黑山铁矿接替资源勘查,累计探明储量超亿吨,可延长矿山寿命15-20年;超贫钒钛磁铁矿普查,提交钒钛磁铁矿资源量20亿吨;黑山铁矿1-2号矿体补勘,提交资源量2千万吨;大乌苏南沟铁矿普查,估算工业矿石资源量达5亿吨………这些,为xx省及xx市建设北方最大的钒钛制品基地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实战之余研“兵法〞
正直不阿做传承
每次勘采都以屡次的研究、勘查为根底,xx总会尽心竭力做准备。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每次勘采过后,他同样会尽心竭力做好收尾工作——做理论研究,以出后效、飨后人。
在某XX县区,赋存于辉石岩中的铁矿被找到后,xx建议再向深部钻进一点儿,能钻透最好,以便做进一步研究。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矿都找到了,为啥还要搞这些费时费力又赔钱的事儿。对此,他意味深长地解释:“我们是地质队,探出矿来,名声是咱们的,利益却是社会和老百姓的。科研工作从短期来看,对人力、物力、财力是有些浪费,但从长期看,我们的经验在积累,能力在提升。不单是对我们自己有利,也给后人留下些东西。〞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在不断扩大黑山铁矿储量的同时,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的研究,编写、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研究报告,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在黑山铁XX县区进行探边摸底,又发现了超亿吨储量的矿浆贯入式钒钛磁铁矿床,使黑山铁矿开采年限延长了15-20年。
大乌苏南沟钒钛型铁矿勘采取得突破后,他认为成矿模式和矿床成因与四川攀枝花铁矿岩浆分凝模式相近但有差异,于是开始做相关科研工作,以期对xx地区的大庙斜长杂岩体内找矿工作有更精确的把握和指导。
xx的同事们都说,跟在他身后干活儿,就是在上千金难求的实践课,学到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业务知识、实战本领,还有刚直的原那么。
在市场工程承接方面,xx一直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绝不承接触及道德红线的虚假工程。相反,如果一些工程对研究有益、对传承有益,即便不挣钱他也要接。
202223年,一个钼矿普查工程找上门。工程预算不多,对方要求却极苛刻。大家都说别接了吧,xx却力排众议接下来,“挣不挣钱暂且不说,光是对方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就是接下来充分的理由。咱们队到目前还多少存在着技术真空,这是个锻炼人的工程,坚持做下来相信会锻炼出一批年轻人,我们老头儿正好也可以通过它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赔了就是赚了。〞他如是总结。
对队伍里的工程负责人,xx也恪守原那么严格要求。每次质量检查时,他都随身带着一个小包。小包看上去十分不起眼,可是一旦翻开了,便是动真格的时候了,两副眼镜、放大镜、小刀、铅笔、直尺、量角器……件件都具备20230%的杀伤力,让一切“假大空次〞无处遁形,足以保证工程质量不留死角。一旦发现问题,任谁说不成,他绝对不给面子。
严谨纪律出严谨队伍。在xx的影响下,地质四队的每个工程组都得到了钢铁严纪的锻造。
老树春深更著花。如今,xx已经80岁了。从业61年,他凭着爱、凭着刻苦执着,从黑山山脉中抱出一个又一个“金娃娃〞,至今辛劳不辍,面对未来,苏老信心满怀:“我还年轻,愿意为地质事业的开展再多添几块砖。〞
【篇二】
xx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有一位已至耄耋之年,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和省部劳模津贴,为xx的地质找矿和国家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奉献,值得我们敬重的老前辈,今年91岁高龄的离休干部xx同志。
无悔青春抉择,献身地质事业
王老建国前参加解放军南下工作团走上革命道路,1955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地质专业技术人才。他为中国革命和地质事业奋斗了50个春秋,曾任解放军南下工作团成员,xx省地矿局区调队技术员、分队长、副队长、总工等职务,并长期兼任过全国三个前寒武地质组织委员工作。近半个世纪的地质生涯,他的足迹踏遍了华北大地。为xx的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工作,做出了卓越的奉献。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激情、地质队员的“三荣耀〞传统,在王老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表达。70年代中期,他牵头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的xx寒武系、奥陶系的野外普查与科研工作,牵头与xx地院对“滹沱〞与“震旦〞这个全国地质年表上的时代关系“悬案〞进行的科研论证工作,国家地质学术机构分别召开了全国性的现场研讨会,得到了国家资深院士的高度称赞和认同。他主持编制编写的中国北方(邯郸)富铁矿1/5万地质矿产图及成矿规律报告,在全国地质找矿交流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他编制编写的前寒武纪地质及铁、金成矿论文,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他负责的地质科研工程,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这一切是他工作期间心血的付出,收获的辉煌成果。
回忆起刚走出校门,在地质部二二一队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感慨地说到:“当时野外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通讯和交通工具,住在没有炕席、门窗透风的老乡家,吃着糠窝头,喝着能数清米粒的稀粥,个把月能看到一次有肉腥的菜都属于正常〞。但是他没有屈服于面临的艰难,没有懊悔专业的选择。到了近30岁的大龄青年时,他才和在上大学就已相识、相恋的女友组建了家庭。有一年在离家不远地方开展野外区域地质,近一年的时间未能与亲人团聚,冬季收队时,他白皙的脸孔晒得黝黑,衣着简朴、胡须很长,进门见到3岁的儿子时,没有听到期待已久的宝贝亲昵的喊一声爸爸,而是躲到他妈妈的身后,木讷的叫了一声‘老爷爷’,妈妈抱起孩子让喊爸爸,孩子看到一张陌生脸孔始终没有喊出来。对家人亲情的亏欠和愧疚,让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禁不住潸然泪下。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野外地质一线,在xx省劳模大会上,省长称王老为“攀登科技顶峰〞的典型代表,在xx省“四化建设〞表彰大会上,被树为“老黄牛〞、“老模范〞、“铁人〞式的标兵。
离休,第二个里程碑
王老从事地质工作50余年,早已把对地质工作的热爱融入了血液中,他的生命已经与地质事业紧密相连。1991年离休,他退出了一生挚爱的工作岗位,但是,他把离休看做是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里程碑,视同为地质事业而奉献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有了充足的时间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他义务承担地质科研工程,在地质学术领域笔耕不缀、克难攻坚,为地质事业继续做着奉献。当时,曾有人不理解议论他“已经名利双收、子孙满堂,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多好,还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他图的是什么。〞王老每次听到这些风言风语,总会淡然一笑。
离休20多年,王老从未间断在地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伏案疾书、辛勤耕耘,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和心血,再次获得了斐然的成果。他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受到地质学术界的高度赞誉。局部地质论文在美国、俄罗斯的检索刊物上发表,同时被国际第30届地质大会选入。他的地质专业论文先后获得国际金奖三次,国内金奖三次,特等奖二十八次,一等奖三十九次。中央十三部委有关单位联合授予他为全国30名“华夏精英〞金爵奖之一。世界华人联合总会、中亚联合国经济开展研究中心和中国英模研究院等组织分别授予:世界百名行业创新杰出人才金奖、共和国十大杰出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