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感悟7篇.docx
下载文档

ID:1161817

大小:28.89KB

页数:1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改革开放 四十 周年 观后感 心得体会 感悟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感悟7篇 从1978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年,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这40年以来,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开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开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根据我的经验,当人们开始纪念某件事情之日,其实是开始思考和部署下一步行动之时。比方说,目前中国最大的纪念活动,就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当然是发自内心的、无比真切的、有伟大意义的,所以,纪念活动是应该彻头彻尾的、认认真真的、轰轰烈烈的。但是,纪念的意义如果仅仅是纪念成就的辉煌,而辉煌的成就又主要是前人的创造和智慧的历史,那么,为前人的历史做纪念的目的,就不可能仅仅是怀旧。 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特别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特别是这个民族正在进行的是伟大的民族复兴,特别是这个民族考虑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当代而是千秋万代。风雷激荡的四十年,当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类似今天的成就的历史时段却不仅如此,如此类似的历史时段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够得上大开展的盛世的,至少应该还有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等。四十年,应该是两代人的努力,其实中外都有富不过三代的警世之言,中国领导人最近几年屡次告诫国人要居安思危,邓小平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看到现在的成功时就告诉大家要三步走,20230年不动摇,这都是非常中肯的。 为什么。我们继续看历史。从国际上看,日本明治维新40年的积累,最终因走上了军国主义而毁于一旦(弹),美军踏上了日本四岛;斯大林用特别的统治获得了苏联的迅速强大,但埋下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回到中国历史,文景之治,从汉文帝刘恒的公元前203年到汉景帝刘启的前141年,两位共在位38年,两代努力建成盛世,但接着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西汉结束;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奋力开创,但很快二世而斩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最辉煌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贞观之治,很快就是人治特征明显的李唐王朝的被武那么天取代并有不久之后的安史之乱;至于康乾盛世,纵使有115年的三代治世明主,也先后出现明珠、和坤这样的巨贪而以腐败闻名,同时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被西方超越而到现在我们仍然在苦苦追赶。 所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值得自豪,但绝对不是自满的理由,这只是中华民族实现历史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特别是美国,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行百里者半九十,何况我们寻找的可持续开展的道路,并不是十分清晰。 中国的几次盛世,都是王朝的强盛和豪强的富贵,都没有带来全体百姓的共同富裕,同时,经济的稳定和开展,并没有带来政治文明的进步,结果经济的成功皆败于政治的滑铁卢,而后人沉醉于享受而不思进取最终社会创造力的退化和禁锢,所以,尽管具体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保持持久的繁荣和开展,确实需要我们今天在纪念四十年的成就的同时,为第二步的继续,启动中华民族的全部智慧。 02 四十年前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改革开放,从此翻开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大门。从那一刻开始,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样变化。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开展新时期的最鲜明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的展开了;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翻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到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但是,改革开发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需要的是中华民族思想上的真正解放和各方面的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历经了艰难困阻,但是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加强对外开放的深度;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中,我们要紧随时代步伐,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迎接挑战,不断与时俱进勇敢地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开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纪念过去的成就,改进当下的缺乏,展望以后的开展。改革之路还需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03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祖国经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跨越,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国策,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展,从此中国富裕强大起来。蓦然回首,自己的成长经历恰恰与祖国的改革开放相伴相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在对外经贸大学中德语言中心任教,我被公派德国学习教育学。学成归来,在对外经贸大学继续教学,由于当时的对外经贸大学隶属对外经济贸易部,因缘际会,我被选派到中国驻德国使馆波恩办事处当了近七年的外交官。 外交官的职业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在国外,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我时常关注国内的新闻和形势,那时候能读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上的消息都特别有亲切感,每个栏目都会细读精读。 随着归国之情越来越强烈,2023年底我选择回国,主持北京文化开展基金会的工作,期待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产业是一国文化的表达形式,也代表了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作为国际化大都市,XX省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不仅可为其他省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输出我国特色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持续开展。北京文化开展基金会肩负多项使命,它需要广泛联系海内外关心首都文化开展的社会团体、企业和人士,多方筹集文化开展资金,以各种形式资助、扶持、推动北京公益文化事业的开展,推动文化创新,扶持文化新人,促进首都北京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致力于首都北京文化事业的繁荣开展,展示全国文化中心的魅力。 在文化开展基金会期间,通过牵头举办系列中德艺术对话展,消除了中德之间文化上的误解,而深层次的中德文化艺术交流,对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开展与经济贸易上有相通之处,外交官的经历,让我更容易把文化交流做成系统性的工程,双边国家在平等的根底上消除误解,增强互信,促进往来。 当初归国初衷,除了致力于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同样寄望提升国家文化平安、社区文化和文化的软实力。我在北京文化基金会的工作,便由此展开。 我们在支持艺术北京博览会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包括通过设立艺术北京专项基金进行扶持。如今犹记得,202223年世界金融危机涉及到了各个行业,202223年画廊对于艺术北京博览会的参与受到了影响,当时我们提出信心比金子还重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给参展画廊补贴。目前,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非常著名的艺术博览会。除此之外,我们还设立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基金,通过文献来铭记历史,留给后人。在社区文化发面,我们通过设立社区美术馆、组织欢乐社区行等多种形式,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 2023年我的工作发生变动,但始终肩负着推动文化建设的使命。从来到北京交响乐团任职副团长,到现在任团长,管理北京交响乐团的挑战性在于如何把北京交响乐团建成中国最好的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1977年2023月成立,有41年的历史,相比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和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历史都已超百年,虽然各个乐团的特色不同,大家错位开展,但对于北京交响乐团来说,竞争压力很大。而如何将北京交响乐团的城市功能发挥到最大,成为工作中的重头戏。 几载砥砺奋进,时至今日,北京交响乐团的公益惠民文化品牌首都市民音乐厅和发起倡导的北京国际友好城市交响乐团联盟已经在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90年代初出国留学,到后期学成归来,再到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祖国在不断壮大,我也在见证中成长。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使命与担当,在从事文化工作当中,我始终追逐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灵魂,而这个民族灵魂一定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这个灵魂,保护这个灵魂,光大这个灵魂。 04 1999年,我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读硕士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较差,互联网信息也没有开展起来,所以初到美国留学,恍如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科研气氛浓厚,最令我欣赏的是西方人做科学的纯粹,他们大多出于兴趣,同时职业精神也很强,一旦选择了就会一如既往地当作使命。不过,这样的想法很快在祖国的快速开展中被冲淡。 随着国内愈发重视科学研究领域,倾注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对前沿科学的投入,我意识到,现在是最好的时间,我需要做出最好的选择。 2023年我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当时身边出现很多质疑的声音。毕竟在美国我能使用到顶级的实验室设备,加上得到有资历、有威望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指导,我当时已然是校园内的明星学生,拥有一条清晰的职业开展轨迹。不过,在我看来,此时国内的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巨大的研发空间。 抱着满腔热情,我回到了祖国,希望通过我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对这个体系产生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自我价值的展示,对国家的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展做出一定奉献。 回国起步阶段,中央提出要在生物方面做科技改革的尝试,国家对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搭建投入巨大资金的扶持,但是当时唯一欠缺的是研究的气氛和土壤。那时,细菌研究这个领域其实有很多原创性的发现,在国际上是有重大影响的,但是对于临床医学以及医药领域的意义没那么大。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了从细菌的研究转向人体免疫的研究,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随着研究方向以及科研体制的改变,我开始思考新的工作方法,是团队协作还是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想法。我权衡二者利弊,团队协作是一个比较偏工程化的机制,要出顶尖的成果,往往需要基于一个大型的、成熟的团队。而有些专业领域更多地靠个人的智力和努力。但我发现我们的研究工作介于二者之间,我们需要联创工作,不需要庞大的团队,更偏向小作坊型模式,同时依靠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立性。科学开展的历程,是要我们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能有疑心巨人的精神,这样才能有建立创新性成果的可能性。否那么你就永远陷在别人的学术框架里面,永远陷在别人的思维方法里面,学术需要更多的原创。 研究方向的转变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和学生们一起不断探索,研究通过干预手段减少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增加抗癌治疗的效果,取得了巨大突破,这些成果逐步得到国际上的高度关注。 我更深刻地领会到,科学工作的前进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要不断地思考,学习新的领域、新的方法、新的思维,才能有所建树。 70后科研工作者应该有领跑世界的眼界,我一直这样认为,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系统化,并且很多人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这些人也大多活泼在前沿科学的研究领域上。和全世界相比,我们没有劣势,拥有一个踏实的学习环境。加上如今的国际无障碍化交流体系,在国内和其他国家从信息获得角度看,没有本质的差异。此外,国家在科研上给予了空前支持力度,于此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目前,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根底医学的研究开展非常快,这个速度领先于绝大多数国家,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自己起点相对较低,还有很长的开展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