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国防动员概论.doc
下载文档

ID:1157601

大小:50.50KB

页数:3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国防 动员 概论
国防发动概论  国防发动概论  一、国防发动的科学概念  国防发动,是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局部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一〕战争与国防发动  国防发动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当时不仅出现了战争,而且发动作为战争的准备也随之产生。国防发动伴随战争的开展而开展,1793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为抗击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干预而公布的全国总发动法令,第一次提出了发动的概念,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防发动。现代局部战争把国防发动推上了新的顶峰。  〔二〕国防发动的实质  国防发动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造成一种特定的社会条件,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即“平战转换〞的过程。“平战转换〞,既指社会管理体制由和平状态向战争状态的转换,又指改变国家全部或局部综合国力的存在状态,以适应战争或应对其他危机的需要。  1.战争力量构成的根本要素。战争力量是指用于进行和支援战争的全部能力,包括可以直接用于战争的现实力量和可能发动起来用于战争的潜在力量。  2.战争初期的主动有赖于综合国力的发动。战争初期,即从战争爆发到完成第一步战略任务的一段时间,是国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转折期。战争潜力毕竟不是现实的战争力量,要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初期直接作用于战争的力量,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活动。  3.综合国力的发动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强力制约作用。  〔三〕国防发动的实施主体  国防发动的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发动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一是国防发动是国家行为;二是国防发动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三是国防发动必须由国家的法律、制度作保障。  〔四〕国防发动的主要对象  1.人力资源。是国家总人口中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可用于战时军事活动和社会生产、社会管理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的发动,主要是运用方案、征召、合同等手段。  2.物力资源。是国家一切可资用于战时社会活动的物质资料,包括直接作用于战争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及社会生产、生活物质资料。  3.财力资源。是国家一切可用于战时社会活动的财政金融力量,它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物力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包括国家财政、黄金储藏、社会资金和外援资金等。  二、国防发动的功能和战略意义  〔一〕国防发动的功能  1.“积蓄〞功能。即积蓄战争潜力的作用。一是不断增强国防军事力量。二是在经济开展中贯彻国防要求,在规划、建设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或项目时赋予必要的国防功能。三是强化全体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战时发动能力。  2.“转化〞功能。即将战争潜力转变为战争实力的作用。首先,国家资源平时的使用方向主要是经济建设,要改变资源的主要流向,必须运用国家的意志和权力,即只有通过发动,才能到达为战争服役的目的。其次,如不经过强有力的思想发动和政治教育、形势教育,国家的人力资源就很难及时调用于战争。第三,战争的骨干力量——军队,也必须通过发动才能发挥作用。  3.“连结〞功能。即在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及军民融合式开展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主要表现在连结平时与战时、军队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4.威慑功能。即国防发动活动具有显示战争决心和实力的作用,通过发动活动有可能使敌方望而却步。  5.复员功能。即从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所发挥的作用。  〔二〕国防发动的战略意义  1.国防发动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2.国防发动是国防行为的主要内容  3.国防发动是实行国家总体战的有效组织形式  4.国防发动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开展目标的中枢  三、国防发动的主要类型  〔一〕局部发动和总发动  1.局部发动。是指国家安全受到局部威胁,在局部地区范围内,或局部领域和部门进行的发动。具有规模小、时间短、相对独立的特点。首先,不仅战争爆发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转入战时轨道。可能受战火涉及的毗邻地区有时也有必要转入战时体制,以保证该地区的稳定,并防范战争范围的扩大。其次,在国家的局部部门〔行业〕和领域实施一定程度的发动。第三,可能受战火涉及的毗邻地区应做好必要的发动准备,或进行一定程度的发动;在爆发大、中规模局部战争的情况下,国家应做好转入全面发动的准备。  2.总发动。亦称全面发动,是国家发生全面战争时,将整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切领域纳入战时体制,集中统一地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效劳。总发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全民性的特征。  3.总发动与局部发动的关系。从二者的联系看,首先,局部发动和总发动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次,局部发动和总发动都包括了“准备——实施——复员〞三个阶段,对战争潜力的积蓄、转化、利用的根本要求具有一致性,共同反映了国防发动的一般规律。第三,局部发动和总发动有其相似的工作程序。第四,局部发动和总发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局部发动和总发动的区别主要在于发动的规模和强度的不同。  〔二〕秘密发动和公开发动  1.秘密发动。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发动。在措施上,一是隐蔽传递发动令。二是实施军事佯动。三是实施战略伪装。  2.公开发动。是公开发布发动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发动,通常在战争即将爆发或爆发后进行。公开发动,通常是以实战为目的,但有时也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加以运用。  3.秘密发动与公开发动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秘密发动和公开发动的目的、时机、方法途径等均有较大的不同。其次,任何国防发动的透明度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从来都是秘密中有公开,公开中有秘密。第三,秘密发动和公开发动之间可以根据时机和条件相互转化。  〔三〕初始发动和持续发动  1.初始发动。是在战争临近或遭敌突然袭击的情况下进行的发动。包括:军队实行战略展开;发动机构开始展开工作;收拢人力发动对象;局部工业转为军工生产。初始发动通常是应急发动,一般包括临战发动和战争初期发动。临战发动是指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情况下进行的发动;战争初期发动是指战争爆发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发动。应急发动的重点是武装力量的发动。  为了增强应急发动能力,首先,在平时既要有完善的发动体制、制定周密的发动方案、强化发动机构的职能作用和加强发动法规制度建设,又要十分重视后备力量的积蓄和开发。其次,应根据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正确判断,在平时保持必要的常备兵力,适时增加军费投入,不断增强军工生产能力。第三,不断更新国防发动指挥手段。  2.持续发动。通常包括战争中期发动和后期发动两个阶段。必须在发动实施过程中把握以下问题:第一,适时调整发动部署。第二,不断开发战争潜力。第三,高度重视发动掩护,保证发动安全。  3.初始发动与持续发动的关系。初始发动是持续发动的根底。持续发动是初始发动的延伸和开展。  四、政治发动  政治发动,是指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  〔一〕政治发动是夺取胜利的重要前提  1.统一军民一致对外的意志2.坚决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  3.争取国际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二〕政治发动的主要内容  1.发布政治发动令。政治发动令是国家为了从政治上保证全面或局部转入战时状态而发布的命令。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内容通常包括:明确战争形势、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和暴行、提出鲜明生动的政治纲领或口号,讲清进行战争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方法,号召人民和军队准备战争、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等。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宣传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统一人们的思想;宣传爱国主义或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激发人们为保卫国家利益而战;宣传我方必胜、敌人必败的信念,使广阔军民树立必胜信心等。  3.稳固和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一是调整对外政策。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外交活动。三是加强对外宣传。政治发动还包括建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以及制定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等。  〔三〕政治发动的根底  平时打牢政治发动的根底,除了着力培养武装力量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军事联系外,重点是在国民中灌输进步的政治精神。  五、武装力量发动  武装力量发动是指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将军队及其它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现役部队发动、后备兵员发动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发动。  〔一〕武装力量发动是国防发动的核心内容  1.武装力量是战争的直接承当者  2.武装力量发动是保持和增强军力的必然措施  3.武装力量发动在国防发动中占据中心环节  〔二〕武装力量发动的内容与措施  1.现役部队发动。首先,从国家安全和开展的双重利益出发,国家不可能在平时保持庞大的军队规模,否那么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和国家长远开展。只有将平时的军队规模维持在一个适度的较低水平上,并通过发动使战时的军力迅速扩充,才能使平时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开展,并保证战时有足够的军力赢得战争。其次,由于平时和战时的状态不同,对现役部队齐装满员的要求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发动,才能最终形成应有的战斗力。  2.后备兵员发动。后备兵员发动与现役部队发动是双向同步实施的工作过程,前者为保障一方,后者为需求一方。后备兵员发动按发动的对象,可区分为预备役部队发动、非编组预备役人员发动和预编预备役人员发动。  3.民兵发动。民兵作为现实的武装力量发动那么属于自身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以民兵组织为根底组建部队,是民兵发动的又一形式。  4.非预备役人员发动。对非预备役人员的发动,通常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根底上,必要时也可以依据国家法律采取强制措施。  〔三〕加强武装力量发动建设  1.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一是健全、稳固组织。二是加强教育训练和管理,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的“两个能力〞,打牢快速发动的根底。三是储藏装备、物资。必须贯彻就地就近、保障重点和军民结合的原那么,在国家发动储藏的统一方案和部署下,军地双方分工协作,有方案、有步骤、按比例地做好预备役部队战时发动所需的专用和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储藏工作。四是制定预备役部队发动预案,以便在战时使发开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缩短发动过程。  2.加强民兵建设。以参战支前为目的的民兵发动,必须建立在平时民兵建设的良好根底之上。  3.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实行预备役登记,其重点是预备役军官和技术兵员。  4.提高武装力量成员和武器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武装力量成员和武器装备,是武装力量遂行任务的根底条件。  六、经济发动  经济发动,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一〕经济发动是举师之基和力量之源  1.提供战争物质条件的必然措施。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而经济力量又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根底,战争离开经济力量的支撑。  2.实现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变的杠杆。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明显的差异,决定了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不可能自发地进行,必须借助于经济发动的强制力才能得以实现。  3.稳定战时社会经济秩序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发动,即将国家的经济部门、经济活动、经济体制向适应战时要求转变,有秩序地将经济潜力转化为满足战争和社会生活需要的经济能力,才能调节并进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创造支持战争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经济发动的根本特征  1.国家调控的干预性。经济发动国家调控的干预性特征,是指国家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控,甚至直接管理某些资源和经济活动。  2.资源配置的方案性。有方案按比例地实施经济发动,合理分配经济力量使用的方向,是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那么。  3.与战后开展的关联性。经济发动这种平时与战时的关联性,要求战时的经济发动尽可能地适时适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照顾到战后的经济开展。  〔三〕经济发动的内容  1.工业发动。是指国家将工业部门及相应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