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脾胃论
颈椎病
体会
從脾胃論治頸椎病體會
林昕頤
(1.香港註冊中醫學會註冊中醫師2.康健中醫診所)
【摘要】目的:頸椎病是臨床多發病,輕者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重者致殘。本文主要從「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等觀點在頸椎病的病因病機中加以論述,並配合臨床案例加以論證從脾胃論治頸椎病的重要性。
【關鍵詞】頸椎病肝脾腎脾胃論治
1 前言
頸椎病主要是由於慢性勞損、頸椎退行性變、椎間盤變性等引起頸椎失穩,刺激或壓迫頸部的血管、神經、脊髓而致病。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昏頭痛、上肢麻木或放射痛、手足乏力、行走不穩等症狀,輕者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重者致殘。本病屬於「頸肩痛」、「經筋急」、「項強」、「痹症」等疾病範疇。主要是由於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所致。
2 病因病機
2.1 頸椎與肝關係
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輸佈、脾胃之氣的升降等作用。人的全身氣機的通暢條達,有賴於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佈代謝,有賴於氣機的調暢。
肝主藏血在體合筋。筋的功能依賴於肝精肝血的濡養。肝精肝血充足,筋得其養,才能運動靈活而有力,並能較快地解除疲勞;如果肝精肝血虧虛,筋脈得不到很好的濡養,則筋的運動能力就會減退 。
2.2 頸椎與脾的關係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運化對於氣血的生成和維持正常活動所必需的營養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稱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穀 和運化水液的功能。
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穀精微營養,薛己指出「治病求本,務滋化源」並認為「血虛者,多因脾氣衰弱,不能生血,皆當調補脾胃之氣」。
2.3 頸椎與腎的關係
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及腎氣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具體體現。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只有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養,才能堅固有力。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腎氣及腎陰腎陽對水液代謝過程中各臟腑之氣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氣的運化和輸佈水液的功能,具有促進和調節作用。
3 從脾胃論治頸椎病的優勢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景嶽全書》曰: 「脾胃土臟,灌溉四傍,是以五臟皆有脾氣。」人體的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是由所脾胃化生,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需要脾胃運化水穀所生的氣血的濡養,才能發揮其各自的生理功能。脾胃在人體五臟六腑中居於中心地位,寓寒熱燥濕、升降浮沉於一體,兼具其它臟腑之德。《素問‧太陰陽明論》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曰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靈樞‧決氣》篇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靈樞‧癰疽》「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說明了脾胃的功能正常可以使皮肉筋骨均能得到溫養灌注。
脾胃是正氣之源,張仲景明確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的盛衰關係到人體抗病力的強弱。脾胃健旺,則正氣充盛,機體抗病力強,虛邪賊風不能獨傷於人。而驅除人體病邪於身外,一要依賴於人體元氣的充足,使祛邪有力;二要依賴於臟腑氣機的調暢,使邪有出路。脾是人體正氣之源,也是氣機升降之樞紐,因而在進行辨證論治時不忘健運脾胃,在人體正氣不虛時應祛邪不傷正,人體正氣虛弱時應先扶正。
4 病例簡介
初診: 2011年10月30日
李某,女,47歲。
主訴及現病史:頸肩痛伴雙手麻痹反復發作6年,加重2天。患者6年來反復出現頸肩酸痛,雙手乏力,近2年來時伴頭暈頭痛,雙手麻痹,常因疲勞、天氣變化、飲食生冷後加重;2010年曾行X線攝片頸椎正側位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C4/5,C5/6椎體後緣增生。曾行針灸、按摩、外敷中藥等治療,症狀改善不明顯。2天前因飲用冷飲後上述症狀加重,並伴有胃脘脹悶隱痛、納差、惡心、四肢疲乏。
檢查:形體瘦弱,面色萎黃晦暗,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膩,脈弦細。
辨證:脾腎不足,寒濕犯胃
治法:健脾和胃,燥濕化寒
方藥:濃縮中藥 香砂六君子湯3g合桂枝湯3g加厚朴0.5g、葛根1g、蒼朮1g、羌活0.5g、防風0.5g、巴戟天1g,一日服2次,連服3天。
針灸:中脘、關元、內關、足三里留針半小時,足三里施以瀉法,關元補法,餘平補平瀉予之。
二診:2011年11月5日
上針藥並用後頸肩痛減,仍感雙手麻痹,疲乏及胃脘脹悶隱痛明顯好轉,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細,上方易香砂六君子湯為六君子湯3g加雞血藤1g,針灸亦守上方。
三診:2011年11月15日
上針藥後頸肩痛及雙手麻痹減輕,精神及胃納轉佳,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細。
方藥:六君子湯3.5g、加葛根1g、羌活0.5g、防風0.5g、巴戟天、菟絲子、杜仲各1g、雞血藤1g,一日服2次,連服3天。
針灸:中脘、關元、內關、足三里留針半小時,關元補法,餘平補平瀉。
按:患者頸痛多年,骨質增生,由脾腎不足而起,脾居中州,其性主升,升靠陽氣,津液賴以上輸。脾喜燥而惡濕,濕為陰邪,濕邪太過,脾陽受困而不能升,則脾失健運。本案一診方在應用香砂六君子湯及桂枝湯的基礎上加羌活、葛根、防風,使不足的中氣得以升發,脾陽運、濕濁化、津液輸。《醫宗必讀》提出治瀉九法中的升提即重視風藥的運用。婦科專家劉奉五在治療脾腎不足、沖任不固的崩漏時常以槁本、芥穗、防風升陽除濕亦是此意;三診方中,六君子湯健固脾胃,香附舒理氣機,雞血藤有養血、行血、活血,巴戟天、杜仲、菟絲子以固脾腎,共行健脾、行氣活血、益腎之功。
針灸取穴中脘,胃之募穴,溫中州,理氣機;關元為足三陰、任脈之會,為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內關通陰維而系於胃,和胃、寬胸、降逆、止嘔;足三里,調理脾胃、降逆利氣、扶正培元,是治胃腑病症之要穴,針此能消散陰寒,通降胃氣,針藥合用以達至固本之期。
(編委:陳得生審校201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