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伤寒论
太阴
厥阴病篇
期末
复习资料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一、 太阴病提纲
(27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 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 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 太阳病欲解时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 太阴病证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少阴自利,脾肾两虚。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 太阴病兼表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 太阴病腹痛证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 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 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 太阴阳复自愈证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词解】脾家实:脾阳恢复。
【解析】278-太阴病转愈。 手足温:太阴为至阴,抗邪力弱,不足以全身发热。脾主四肢,故。下利日十余行:脾阳恢复之兆。 187-太阴病转阳明。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 少阴病治禁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解析】太阴病气血两虚,禁汗禁下。
三、 少阴病欲解时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二节 少阴病证
一、 少阴寒化证
(一) 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解析】
282-少阴寒化的病机及主症。欲吐不吐:肾阳虚衰,浊阴上逆,而胃腑空虚。自利而渴:肾虚不温脾土,泻伤津。
283-阴盛亡阳。脉阴阳俱紧,寒盛。汗出:虚阳外亡。咽痛:少阴之脉循喉咙。
(二) 四逆汤证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蜷恶寒,自利而渴等。 治法:急温回阳。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解析】324-少阴病膈上寒饮及其与胸中实邪之鉴别。
实邪:病初即见手足寒、脉弦迟有力,当吐。 寒饮:干呕,不可吐下。
(三) 通脉四逆汤证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主症:下利清谷,肢厥脉微,不恶寒,面赤。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解析】阳气极虚,故利止脉不出。//面赤加葱白,腹痛加芍药,咽痛加桔梗,呕加生姜,利止脉不出加人参。
(四) 白通汤证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主症:下利,面赤,肢厥脉微,但欲寐。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314)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解析】以面赤为主的戴阳证。较通脉四逆汤证轻。 葱白、干姜、附子。
(五)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病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主症:白通汤证兼见寒盛格拒热药。下利不止、厥逆无脉、面赤干呕心烦。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咸苦反佐。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六) 真武汤证
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滥。 主症: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解析】五苓散:太阳表邪不解,热如膀胱,水热互结。苓桂术甘汤:脾阳虚,阳虚水泛,饮停中焦。
(七) 附子汤证
病机:少阴阳虚,寒湿凝滞。 主症:背恶寒、口中和、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寒、脉沉。
治法:温阳除湿、祛寒镇痛。 方:附子、人参、白术、茯苓、芍药。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词解】口中和:口中不苦、不燥、不渴。(里无邪热。)
【解析】附子汤重扶正,真武汤重祛邪、温散水饮。
(八) 吴茱萸汤证
病机:肾阳虚衰,寒邪上干于胃,浊阴上逆。 主症:吐(为主)、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正邪剧争)。
治法:温胃散寒,降浊暖肾。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九) 桃花汤证
病机:脾肾阳虚,大肠滑脱。 主症:下利不止,便脓血,白多赤少。
治法:温涩固脱。 方:赤石脂、干姜、粳米。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十) 正虚气陷证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解析】少阴阳虚血少,当灸。
二、 少阴热化证
(一) 黄连阿胶汤证
病机:肾阴虚、心火旺。 主症: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阴,清心火。
方:黄连、黄芩、鸡子黄,芍药,阿胶。
(303)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二) 猪苓汤证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主症: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方: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三、 少阴阳郁证(四逆散证)
病机:少阴阳气郁遏不达。 主症:四肢厥逆。 治法:舒畅气机,透达郁阳。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解析】兼肺寒气逆,咳。兼心阳虚,心悸。兼气化失司,小便不利。兼阳虚中寒,腹痛。兼中寒气滞,泻下。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一、少阴兼表证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少阴病兼表证)
病机:风寒之邪,初客少阴,正虚不甚。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沉。 治法:温经解表。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解析】对比阴盛格阳之发热:不恶寒,手足厥逆,下利脉微欲绝。
(二)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少阴病兼表轻证)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二、 少阴急下证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急下存阴:1.燥热伤津,真阴将竭。2.热结旁流,筋伤热炽。3.腑气壅塞,土燥水竭。
三、 热移膀胱证
(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四、 伤津动血证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动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解析】284-少阴病被火劫伤阴。
294-少阴发汗致下厥上竭。下厥:阳衰与下,厥从下起;上竭:血从上出,阴从上竭。
第四节 咽痛证
一、 猪肤汤证 (虚火上炎所致。滋肾润肺、和中止利)
(310)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二、 甘草汤证、桔梗汤证(客热循经上扰所致。清热解毒,开肺利咽)
(311)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三、 苦酒汤证 (痰浊壅阻所致。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半夏、鸡子、米醋)
(312)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四、 半夏散及汤证 (寒客咽喉,痰湿凝聚。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半夏,桂枝,甘草)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一、 正复欲愈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顿,下利必自愈。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解析】脉之阴阳就尺寸而言。少阴中风寸浮(表受风邪)尺沉(正气不足)。
二、 阳回可治证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三、 正衰危重证
(295)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一、 厥阴病提纲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解析】肝主疏泄,内寄相火。邪入厥阴,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则为上热,肝气横逆,克伐脾土则为下寒。饥不欲食:肝火犯胃,肝木乘脾。食入则吐:脾虚肠寒。不可下。
消渴:厥阴肝火燔炽,灼伤津液。***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水停气阻,津不上承。
二、 厥阴病欲解时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第二节 厥阴病证
一、 寒热错杂证
(一) 乌梅丸证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作,呕吐腹痛,痛剧手足厥。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