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下载文档

ID:115048

大小:191KB

页数:2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使用 (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黄兆胜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医基础教研室 前 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我校讲授的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及开发中草药奠定基础。 教材重点包括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各论各章节的药物功效、适用范围及配伍方法。 中药学的理论教学为72学时,实验教学为9学时,共81学时。 目 录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4) 第二章与第三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4)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4) 第一节 概述及四气五味 ……………………………………………………………………(4) 第二节 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5)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5)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5)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6)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6) 第二章 清热药……………………………………………………………………………(6) 第三章 泻下药……………………………………………………………………………(7) 第四章 祛风湿药…………………………………………………………………………(7) 第五章 化湿药……………………………………………………………………………(7)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8) 第七章 温里药……………………………………………………………………………(8) 第八章 理气药……………………………………………………………………………(8) 第九章 消食药……………………………………………………………………………(9) 第十章 驱虫药……………………………………………………………………………(9) 第十一章 止血药……………………………………………………………………………(9)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10)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10) 第十四章 安神药……………………………………………………………………………(11)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11) 第十六章 开窍药……………………………………………………………………………(11) 第十七章 补虚药……………………………………………………………………………(12) 第十八章 收涩药……………………………………………………………………………(12) 第十九章 涌吐药……………………………………………………………………………(13) 第二十章 杀虫止痒药与拔毒生肌药(外用药)…………………………………………(13) 实验教学大纲…………………………………………………………………………………(14) 主要参考书目…………………………………………………………………………………(20) 中药学学时分配表……………………………………………………………………………(21) 理 论 教 学 大 纲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二)内容: 1.中药概念; 2. 起源、发展史; 3. 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第二章与第三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了解常用的炮制方法。 2.熟悉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3.熟悉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二)内容: 1. 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 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3.炮制的目的: 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其目的主要有: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2)增强药物的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 (5)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概述及四气五味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熟悉四气五味的概念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二)内容: 1. 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 四气的概念。说明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去认识四气。 3. 五味的概念。说明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五味各自的作用。说明一个药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它决定了药物可以具有多个疗效。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去认识五味。 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气味相同,作用相近似;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 第二节 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熟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2.熟悉归经的概念和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熟悉毒性的概念,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掌握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 (二)内容: 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归经的概念和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 4.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配伍(“七情”)的的概念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2.熟悉配伍用药原则。 (二)内容: 1.配伍的概念 2.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3.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配伍用药原则) (1)通过药物配伍产生协同作用:一种情况是疗效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另一种情况则是毒副作用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避免的。 (2)通过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一种情况是疗效减弱,这是临床用药时应该避免的;二种情况是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应尽量考虑选用。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和配伍用药禁忌要点之十八反和妊娠禁用药; 2.熟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 (二)内容: 1. 用药禁忌的概念 2. 配伍用药禁忌要点:十八反、十九畏 3. 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慎用药 4.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5.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二)(二)内容: 1. 用量的含义: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2. 确定用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药物方面、应用方面与患者方面。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4.用法 (1)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 (2)服药的时间 各 论 第一章 解表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掌握13味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9味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5.熟悉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二)内容: 1.解表药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 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要求掌握和熟悉的药物:掌握药物为麻黄 桂枝 紫苏叶(附紫苏梗) 防风 荆芥 羌活 白芷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葛根(附葛花) 柴胡;熟悉药物为香薷 细辛 苍耳子(附苍耳草) 生姜(附生姜皮 生姜汁) 藁本 辛夷 升麻 蝉蜕 蔓荆子 辛夷 葱白   第二章 清热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23味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了解药物8味,参考药物20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17味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5.熟悉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二)内容: 1.概述清热药的概念、分类,各类清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2.清热药的配伍方法; 3.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1)清热泻火药:石膏 知母 栀子 夏枯草 天花粉 芦根 淡竹叶 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板蓝根 蒲公英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大青叶 青黛 贯众 野菊花 白花蛇舌草 山豆根(附北豆根) 穿心莲 土茯苓 熊胆(附引流熊胆粉)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青蒿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5.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三章 泻下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番泻叶、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熟悉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的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二)内容: 1. 攻下药、润下药与峻下逐水药的性能特点、临床应用; 2. 泻下药的配伍方法; 3. 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攻下药大黄 芒硝 番泻叶,润下药火麻仁; 5. 峻下药 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的用量用法 6. 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的使用注意。 7. 第四章 祛风湿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