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中成药行业发展策略及前景分析概要.doc
下载文档

ID:115008

大小:49.50KB

页数: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中成药 行业 发展 策略 前景 分析 概要
网址: 中国中成药行业发展策略及前景分析 一、中国中成药行业发展问题 (一)原材料质量难保证 中成药生产不像西药那样由原料厂家生产供应所用原料,其原药材的种植、采购、供应是多渠道、多产地的,其中生产产地、收获季节、加工炮制方法不同,以及运输、贮存条件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另外,中药材炮制尚缺少科学的规范标准,现行的“中药炮制规范”中,判断炮制药材质量的好坏,缺少量的指标,大部分只靠定性描述,往往凭炮制工的经验判断,很难保证每批产品都一致,这就势必影响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另外一方面,作为中药产业基石的中药资源,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缺乏有效地管理,中药资源的破坏得不到遏制,保护和利用难以实现。很多中药材基地把种植药材作为短平快的首选项目,不遵守“道地药材”的原则。出现了药材质量下降、农药残留超标、生产无人监管、种养无章可循的局面。 (二)科研技术较为落后 1、中药行业基础科学研究薄弱 我国中药毒副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90%以上的中药毒性未能掌握。另外缺乏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造成了目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专业人才缺乏,评价方法及标准研究不够。 尽管中药有了GAP标准,但是尚不能全面反映中药产品的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复方中药成分复杂,其质量控制的方法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指南。 此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尚不明确,专利保护不得力,造成中药专利侵权现象严重。目前国家队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手段、方法,各类新药专利保护的范围,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制约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2、工艺技术不够合理 提取、分离、浓缩、干燥是中药厂最常应用的技术,而目前仍显周期长、工时多、能耗大,导致效率低,质量小稳定.例如,由于提取时药材处了静态而不是动态,药材从投料到制成浸育或干膏需经过几十个小时的反复加热过程,导致有效成分损失。一些传统中药口服同体剂型,仍采用原生药粉为原料直接制成大蜜丸、水蜜九、散剂或胶囊剂等,原药材粉末细度不足以达到破坏全部药材细胞结构,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溶出和吸收;而有些水溶性很小的矿物类药材如石膏、雄黄、珍珠、滑石等,粉末细度不够也影响溶解速率乃至影响疗效。例如,全部用中药材原粉制成的牛黄解毒丸就比浸膏制成的牛黄解毒片释放速率慢。 3、先进的单元技术未能较好地集成应用于大生产,连续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目前,中成药生产从中药前处理到制剂的全过程,已引进许多先进的单元技术,如超微粉碎、动态逆流萃取、CO2超临界萃取、工业膜分离、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真空浓缩、薄膜浓缩、喷雾干燥干法制粒等。但是,要能适应中药生产过程中工艺多样性的要求,仍需将这些单元技术集成起来使用才能真正显示技术优势。比如,在同一中药复方中,有的药材需要磨粉入药,可应用超微粉碎技术完成;有些药材含脂溶性成分有些含水溶性成分,可针对不同药材可使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纯化技术,或两者结合使用,这样的产品工艺将更加合理,疗效可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中成药生产的工艺流程较长而且差异大,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处理较为困难,单元装备之间又往往无法实现对接,加之缺少在线检测技术,致使有些中间产品不得不停下来等待检测合格后方能流人下一工序,造成中成药生产不易形成连续化。自动化,这是现代中药生产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新辅料应用不广泛 新辅料的推广应用是制备各种新剂型的基础,也是提高传统剂型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中成药在速释、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剂型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而在传统剂型上应用新辅料也未给予充分重视。如:相当大部分的中成药丸剂仍采用活性炭包衣技术而不采用膜包衣技术,造成环境污染已丸外观不美观;中药制剂中没有很好地采用先进的粘合剂、崩解剂,造成产品溶散时间过长,有些中药浓缩丸甚至两个小时不溶散。中成药的吸潮、结柱、裂片更是常见的质量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应用新辅料、新工艺、新科技得到解决。 (三)缺乏先进管理能力 1、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 国家对中药产业未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和协调机构,而是多头管理。与中医药管理都有直接联系的部门有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5个部门。而且,从事中医药管理的政府部门人员有一大部分具有西医专业或者非医药专业背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行业缺乏了解,他们可能用管理西医药的方式和理念来管理中药,忽视中医药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必然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2、中成药生产管理模式落后 中药产业是传统产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较大的差距。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共享,与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各自为战,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影响了生产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快速性,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何用信息化改造中药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这是中成药生产企业的“脱胎换骨”工程,亟需引起重视。 3、企业缺乏长远规划 在企业规模结构上,中国中药行业中小企业数量所占比重97%以上。 由于体制性的影响和结构失衡,国内中药企业在发展战略上难以有长远的规划,多数企业忽略新品研发和技术队伍的培养,着眼于眼前利益,侧重市场营销,通过价格战、回扣战、广告战的经营思维来发展企业。甚至有的企业利用国家法律的边缘效应,进行不正当甚至非法的促销经营,忽视了企业发展后劲的培育。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导致多年以来大部分中小企业既没有优势品种,也缺乏销售渠道,既没有研发能力,也缺乏营销策略,主要依靠以往形成的低价格、多折扣、大流通的模式经营,很难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只有依靠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来获取生存空间。 而中药行业的大型企业多具有国有或集体所有制背景,国有“老大”的作风和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运行机制,导致它们大都“各自为阵”,经营能力低下,代表性的案例如北京同仁堂药业。 二、中国中成药行业发展策略 (一)产品品牌经营策略 1、是东方最古老的中药与现代技术的产物 采用这种策略的含义是:中国的中成药拥有最悠久的中医理论基础,又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其功效和安全性已被证实。如今,这些古老的中成药通过现代化技术的改造,已经变成外观精致的胶囊、滴丸、水剂、喷雾剂等。采用这种定位,有利于提升中国中成药品牌的形象,增强中成药品牌的吸引力。 对于中成药来说,产品剂型是一个品牌科学性、现代化的外在表现,最能体现品牌形象。胶囊、颗粒、口服液、滴丸、喷雾剂等先进剂型不仅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更有助于摆脱中药“黑、大、粗”的形象,改变消费者,特别是西方消费者把中药看作是巫药的错误认识。因此,采用这种品牌策略,最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产品剂型。通过产品创新赋予品牌新的形象。为了实现品牌形象现代化,中国同仁堂集团即将对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等10种传统名药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改造,并开展作用机理、质量标准和现代临床研究。 2、能治疗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症 中药能够治疗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症,这一点已被世界公认,并创造了许多奇迹。例如,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对治疗高热症及脑损伤、昏迷有很好的疗效,被授予国家中药金质奖章。 在“非典”时期,由于中药对“非典”的预防功能,以及在临床治疗非典病例上的突出表现,不仅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更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这对日渐受到竞争威胁的中药企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利用这些特殊事件,宣传中(成)药的神奇功效,不仅可扩大某些中成药的销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向消费者说明,中成药不是西药完全可以替代的,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中成药具有其独特优势。这样,可使消费者重新认识中药,信任中药,喜爱中药,提高使用中成药的次数。 3、具有保健功效 中国中药强调药食同源,讲究整体调理,许多药用植物本身就是极佳的养生保健品。因此,把某些中成药定位为保健药品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六味地黄丸、补肾益寿胶囊、安神补脑液、板蓝根冲剂等药品,就基本具备“保健药品”的特性。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把一些中成药定位于保健品,有利于扩大中成药的市场。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上的应用,科学家发现了六味地黄丸的许多新功能: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调节血糖代谢、保护肝脏等;台湾卫生署还宣布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增强记忆力等功能。于是,近年来,引起了全国各地“六味地黄丸”的热销。2001年,全国市场上共有500多个品牌的六味地黄丸销售。根据推算,六味地黄的市场容量近10个亿,并仍有上升趋势。 保健市场潜力庞大,把某些中成药定位成常规保健药,既有可信度高、又有可进行疗效宣传的特点。中成药的保健品化,不仅可在国内形成一个稳定、庞大的市场,而且目前也是中国中成药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把中成药定位在保健药品行列,中药企业一是要深入挖掘已有中成药的保健功能,二是可根据保健市场的需要、发展趋势,开发新的具有保健功能的中成药产品。 4、强调中成药的安全性 中成药最吸引消费者之处主要在于它相对于西药的安全性。在消费者选择中成药的最重要的原因中,42%的消费者回答“中成药最安全”,有28%的消费者回答“中成药的效果最好”,19%的消费者回答“中成药治疗彻底、停药后不易反复”,5%的消费者说“讲不清楚,我就是相信中成药”,还有4%的消费者回答是“医生或朋友推荐的”。 中成药的安全性不仅被消费者所接受,而且被研究所证实。特别是与西医化学合成药造成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更加突出。中成药企业在品牌定位中,不妨采用双重定位法,即在指出中成药与西药具有同等疗效的情况下,强调中成药对人体的安全性,无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中成药的偏爱,使消费者尽可能使用中成药而非西药。例如,利用人们对“激素”的恐惧心理,促使人们尽可能使用大豆异黄酮作为“激素”的替代品。 中国中药有数千年的历史,药用原料种类繁多。要采用这一策略,不妨追踪西方化学合成药,从中药植物药材中提取西药化学成分,以此报批新中药,既能绕开西药的专利壁垒,又能利用中药安全性高的优势,这将是一种可行的中成药研发方向和品牌策略。 5、与西药具有互补作 在推进中成药品牌国际化的进程中,既要宣传中成药独特的医疗效果,又要大力宣传中西药结合的观点。这是因为,一方面,西药具有中药完全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以西医占统治地位的西方社会,任何人要想动摇西药的地位,一定会引起巨大反抗。因此,采用中成药与西药相结合,把中成药看作是西药补充的品牌策略,是中国中成药品牌国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就是在国内市场上,强调中成药对西药的补充作用也是一种较好的定位策略。例如,在承认西药对于治疗感冒急症具有绝对优势的同时,强调中成药具有全面调理的功效,可在感冒后期使用。 6、产品质量标准定位 中成药产业是中国企业最富有知识资源,因而也是最有可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如果我们通过研究,能够制定一套能与国际接轨的中成药质量标准,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企业中成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产品出口,而且也能同时规范外国品牌中成药的质量。有了科学的质量标准,就可望将其作为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影响世界各国,以便在制定植物药质量标准时,参考我们的标准,从而形成对中国中成药有利的局面。 为此,中国中成药生产厂家应加强对各种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并为这些标准申请专利保护,包括在国际上注册中成药的知识产权,防止外国制药公司用高科技的手段探明中国中成药的配方,制造仿制药品。 (二)企业市场推广策略 1、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制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中成药工业具有一定的新药开发能力,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应集中产业力量对少数有前途的产品进行开发,对目标市场集中力量运作,以提高产业竞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