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海客瀛洲话道家范文.docx
下载文档

ID:1149953

大小:22.14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海客瀛洲话 道家 范文
天道酬勤 海客瀛洲话道家 长夜之饮 图/ 视觉中国 从聊斋志异中穿墙无物的“崂山道士〞,到中学课本“熟读并背诵全文〞的逍遥游,再到玄幻作品中御剑飞天的世外高人,道家这个十分低调的思想流派,其实早已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道可道,非常道〞,看似语焉不详,实那么蕴含万物。这一次,让我们走进道家绵延悠长的历史,细观“道〞之一物是如何悄然埋藏进中华文化的脉络,又就此诞生了何种逸闻与传说。 何为“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学说来自远古的政治生活与民生经验。黄帝治政讲求“虚静〞,天地之德便是虚静恬淡,因而黄帝被视为道家始祖之一,与老子并称,汉代史记统称“黄老〞。 春秋时期,经过老子的统筹与归纳,道家学说进入经学、哲学层面,并由其思想继承者进一步发扬光大。“道〞是老子通过观察自然得到的、抽象但守恒的规律,“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虽不可名状,但永恒存在,不随世间万物枯荣凋敝,恒定地主宰万物运行,故而“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的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成型,此后,道家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蓬勃开展,经历过列子、庄子、杨朱等人的解读与发扬,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道家各个学派对“道〞的理解或有不同,但都推崇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后来汉代的“文景之治〞便采纳了这种理念。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也自庙堂之高迁入江湖之远,开始在民间代代流传。 道家虽不再“货与帝王家〞,但汉代神鬼思想浓重,求仙问道的期许催生了许多“方士〞,他们收纳道家局部思想的同时,也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汉代最为知名的方士传说应为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据说汉武帝在倾城倾国的李夫人逝去后悲哀欲绝,使方士召出李夫人的魂魄与他短暂相见。在深沉的汉宫之夜,“反魂香〞召来了李夫人,帝妃二人“背灯隔帐不得语〞,生死两隔,满心悲伤,直到李夫人“缥缈悠扬还灭去〞。 聂隐娘连环画 道与剑——老我未闻飞剑术,想须今度遇回仙 作为道家仙君的“重要道具〞,剑在汉晋时代与道学悄然融合,共同承载起修道之人飞升成仙的梦想。随着战国冶炼技术的普及,青銅短剑演化为铁剑,锋利的长剑在蒙昧年代衍生出许多飞天、化形的传说,如干将、莫邪、欧冶子等名匠,都曾铸出匣中夜鸣、倾城不换的“神剑〞。根据西晋方士记载,欧冶子铸造两柄宝剑“龙泉〞、“太阿〞升腾紫气,化作两条神龙入水,从此绝迹世间。 传说之外,世俗之间,“剑〞也从普通作战兵器进化为远离战场的权力象征。唐代初学记记载,“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剑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也相应成为高高在上的仙人们的法宝。道家的仙人生性不羁爱自由,访遍名山大川,飞行便是必备技能。他们的坐骑除却奇珍异兽,便是一把仙剑。如“八仙过海〞的传说之中,吕洞宾便是御剑飞行。 飞剑不仅是交通工具,亦可成为世外高人手中的绝世神兵。自儒术不再、道学盛行的魏晋而始,到奉道教为国教、任侠传奇盛行的唐代,仙剑飞天之说神乎其神,到了可以刺飞鸟、斩诸侯的程度。东晋拾遗记中记载的“曳影剑〞可以腾空而起,因剑飞起时拖起一道长影,故而得名。唐代聂隐娘中记载,聂隐娘于深山中学剑,手中之剑无论是刺鹰隼还是截杀刺客,无一所失,遂为传奇。 嫦娥奔月图轴,明代纵123.1厘米,横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道与丹——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 道家讲求“道法自然〞,大道恒定、天人合一,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也是修道者的至高追求,达成永生的常规手段,那么是服用丹药。 道家传说中的仙丹,有的能够一步到位,使人长生不死,还有的需要常年服食才能延年益寿。历史上最著名的“长生不老药〞传说有两例,一例是嫦娥飞天,一例是秦皇遣人东渡。嫦娥的故事见著于汉代淮南子,西王母赐下不死药给后羿,其妻嫦娥服下后飘然入月,但“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唐代受道家影响颇深的诗人李商隐亦有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秦始皇迷信长生永治,听信方士徐福所言,认为海中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上仙人持有不死药,便遣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东渡,不想从此未归,成为历史上引人遐思的未解之谜。 既然徐福求不来不死药,方士们便沉迷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炼丹学应运而生,是简单化学与神秘学的结合。炼丹之人虽有很多创造性的化学发现,但亦炼出了许多重金属含量超标、远不可延年益寿的丹药。东晋盛行的“五石散〞便属此类,虽被奉为奇药,久服却会“魂不守宅,血不华色〞,服错更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方士皇甫谧受毒后七年不愈,“或假设温疟,或类伤寒〞。 此外,道家认为吞食金玉可以延年益寿,但哪怕唐代深受道家影响的诗人李贺也以诗文加以批判,认为“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而“服黄金、吞白玉〞的秦皇汉武,不过是梓棺葬身、茂陵埋骨。此论调虽辛辣,倒也另有几分生死度外、逍遥洒脱的道家风骨。 到宋代后,道家的外丹法转为内丹法,认为调养生息才是根本,各种丹药也渐渐在历史绝迹,化为缥缈传说。 道与术——栖真有象藏鸟兔,自在遨游本地仙 道家,抑或传说中的“道士〞,总与神奇的法术脱不了干系。东汉末年的张角信奉太平经,又结合黄老之学,创造“太平道〞,以符水治疗平民的疾病,渐渐吸收信众数十万,变成了东汉末年天下逐鹿的起义军之一。 东汉至魏晋的另一道教教派为五斗米教,由东汉人张道陵创于蜀郡鹤鸣山。五斗米教在东晋风行一时,平民百姓到门阀望族无不推崇之至,连王羲之及其诸子都虔诚信奉。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病重时,家中请来五斗米教为他“上章〞,即依照五行数术、演算消厄度灾之法。道家询问王献之此生有什么过失,他说只有与前妻郗氏离婚一事,也是尽显反本归真的魏晋风流。 王羲之的另外一子王凝之,同样信奉五斗米教,却没有兄弟们风雅多才,反而昏聩无能,令其妻、东晋才女谢道韫多生抱怨。王凝之出任会稽太守时,同信五斗米教的孙恩谋反,王凝之不曾积极对抗,终日求神占卜、焚香舞剑,大诵道家咒印,认为自己可以借来神兵守城,结局自然是死于孙恩之手。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趋于稳定,道家法术也不再与兵戎相接、政权倾覆结合,更多进入了民间的日常生活,常见于志怪传说之中。著名的崂山道士便在此列:传闻县中有一王生,世家弟子,素来仰慕仙道,游至崂山,拜入道士门下,吃苦学艺月余后有退返之意,又见道士夜间作法变出了月亮、饮客、美酒、舞女,被法术惊艳,决定留下;然而王生终归吃不了修道之苦,请辞离去之前,崂山道士教给他穿墙之术,并告诫他要心守“洁持〞,否那么法术不灵;王生回乡,向同乡大肆炫耀他习得的秘术,再度穿墙,果然法术不再灵验。 从这一个如同寓言式的训诫故事,倒也能看出几分“道〞的深意。古往今来,“道〞之一字看似深沉浩大,又似归简通透。“道可道,非常道〞,如能名状,不是道法,而一心恒守,尽在此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