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2
儿童
特征
6到12岁儿童特征的相关理论
对于6到12 岁的小学生而言在其感知觉、情感、思维、记忆等方面研究的相关理论,我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总结主要有这样几位代表人物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钟要的指导意义,他们分别是: 皮亚杰、柯尔伯格、艾里克森
许多相关的智能研究都同意提早学习教育的关键期,落在6~12岁儿童身上。哪为什么呢?在此我们先来了解 一下3~7岁的幼童的相关特征。 3~7岁的幼童在脑部发展方面,处于右脑发展的阶段,左脑的认知能力机制还没有完全成形。例如,他不在意包装上文字,就算他有阅读能力,他可能也不会用“逻辑”、“评估”的眼光去看文字。可能凭表面的感觉就决定那个东西对他的价值。所以视觉的细节,如图像与他所知的故事相联想程度,对他非常重要。
他具有集中注意的特质,而集中注意的对象倾向幻想和拟人化的东西和故事上,这使他产生新鲜感,而形成“知识”的成长。 看见一个吸引他注意的物品以后,其他的刺激就被抛开了。像变形金刚这类剧情的玩具、漫画、卡通、书和相关的游戏,所产生的想象,正是他成长中新增许多知识的力量,大量科技的惊奇效果,正符合这龄层右脑活动对好奇和新鲜感的需要。
3~7岁幼儿认知能力方面的特征,皮亚杰用“前运思”时期作形容,简单就是说,在能运用逻辑思考之前那个年龄阶段,意即还没有分析能力,用直觉,无法用理性的那一面,完全凭直觉的刺激反应来处理他的问题,两极化的判断,非黑即白,没有能力理解中间的灰色地带,“要”或“不要”,“喜欢”或“不喜欢”的答复特别明显。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可逆性思考能力”,便是这阶段孩子所缺乏的特征,对某些思路的操作仍然有困难。
这阶段孩子的特征,就是强烈的自我中心。2~4岁很快地自然学会语言,是脑神经细胞最活泼的时期,一开始非常自我中心,没有社会意识,进入6~7岁以后,在语言、行为、沟通技巧方面开始明显社会化,注意了大人对他的话语,尤其容易接受父母、老师的意见和教诫。不过,他们的思考过程仍然非常简单,因为左脑逻辑机能尚未充分形成,所以思考途径受到许多限制。他只会单向思考,尚不会运用。
皮亚杰认为智慧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即人的智慧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简单地说: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及视、听、抓握等行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在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图式。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因为本阶段属于学前儿童的相关特征,再次暂不加以详细阐述。
(二) 前运算阶段(2~7岁)
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在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在此皮亚杰将前运算阶段又划出两个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
1、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属于学前儿童的相关特征,再次暂不加以详细阐述。
2、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此阶段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总结起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1)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3)自我中心性,儿童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认识不到他的思维过程,缺乏一般性。他的谈话多半以自我为中心。(4)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等级的观念。
(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说运算是具体的运算意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守恒性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这种守恒概念获得的顺序在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的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几乎完全没有例外。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所获得的智慧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可逆性(互反可逆性)形成的基础上,借助传递性,够按照事物的某种性质如长短、大小、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顺序排列。例如给孩子一组棍子,长度(从长到短为A、B、C、D……)相差不大。儿童会用系统的方法,先挑出其中最长的,然后依次挑出剩余棍子中最长的,逐步将棍子正确地顺序排列(这种顺序排列是一种运算能力),当然孩子不会使用代数符号表示他的思维,但其能力实质是这样的。
2、 产生了类的认识,获得了分类和包括的智慧动作。分类是按照某种性质来挑选事物,例如他们知道麻雀(用A表示)少于鸟(用B表示),鸟少于动物(C),动物少于生物(D),这即是一种分类包括能力,也是一种运算能力,即A(麻雀)B(鸟) C(动物) D(生物)。
3、 把不同类的事物(互补的或非互补的)进行序列的对应。简单的对应形式为一一对应。例如给学生编号,一个学生对应于一个号,一个号也只能对应于一个学生,这便是一一对应。较复杂的对应有二重对应和多重对应。二重对应的例子,如一群人可以按肤色而且按国籍分类,每个人就有双重对应。
4、 自我中心观进一步削弱,即去中心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以自己为参照系来看待每件事物,他的心理世界是唯一存在的心理世界,这妨碍了儿童客观地看待外部事物。在具体运算阶段,随着与外部世界的长期相互作用,自我中心逐渐克服。有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现:一个6岁的孩子(前运算阶段)和一个8岁的孩子(具体运算阶段)一起靠墙坐在一个有四面墙的房间里,墙的四面分别挂在区别明显的不同图案,(A、B、C、D)(见下图),同时这些图案被分别完整地拍摄下来制成四张照片(a.b.c.d)。让两个儿童先认真看看四面墙的图案,然后坐好,将四张照片显示在孩子面前,向两个儿童,那一张照片显示的是你所靠坐墙对面的图案?两位孩子都困难地正确地答出(a)。这时继续问孩子;假设你靠坐在那面墙坐,这四张照片中的那一张将显示你所靠坐墙(实际没有靠坐在那面墙、乃假设)对面的图案?6岁的前运算阶段儿童仍然答的是他实际靠坐墙对面的图案 片(a),而8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指出了正确的图案照片(c)。为了使6岁的男孩对问题理解无误,研究者让8岁男孩坐到对面去,再问6岁孩子;8岁孩子对面的墙的图案照片是哪一张?6岁孩子仍然选了他自己靠坐墙对面的照片(a)。
概括起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了较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可逆性与守恒性;分类、顺序排列及对应能力,数的概念在运算水平上掌握(这使空间和时间的测量活动成为可能);自我中心观削弱等。
(四)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当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还包括这样的一些基本运算:考虑一切可能性;分离和控制变量,排除一切无关因素;观察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将有关原理组织成有机整体等。
皮亚杰在其儿童智力理论中,阐述他独特的智慧结构的观点,并根据结构的不同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哪么究竟在儿童智力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中有些什么影响因素呢?对这一问题传统上归为三个经典因素,即成熟、物质环境和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传递。皮亚杰充分肯定这此因素在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这些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但他同时提出了第四种因素一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用因素,即平衡(又称调节),并指出平衡化和自动调节是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皮亚杰曾用粘土球试验,解释了平衡化作用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质量守恒概念的获得过程。实验的方法如下: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完全相同的粘土球显示给6-8岁的儿童,然后将其中一个粘土球制做成薄饼状或香肠形、或是数个小糖果状,然后问儿童,粘土的多少有无变化?观察到,儿童在这一质量守恒概念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粘土球被做成薄饼状、香肠形或分做成数个小糖果状时,儿童认为粘土多了,因为薄饼大、香肠长、小球多。也有正好相反的答案。
第二阶段:当薄饼被做到更薄,香肠理长、小球的个数更多,那些刚刚回答粘土多的孩子开始认为粘土又少了。原因是"太薄、太细,小球太小"。
第三阶段:矛盾阶段。经过上面两个阶段儿童感到为难。判断时表现出犹豫,来回摇摆。
第四阶段:儿童认识到,两边是一样多的。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在柯尔伯格所编的故事中,以“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最为有名。柯尔伯格对l0多个不同国家的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海因兹为妻子偷药符合他的自身利益,药剂师赚钱也符合自己的自身利益。这个阶段中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已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因此,海因兹偷药值得同情,但不能宽恕,否则,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如果一个人感到法律有失公平,就有权利通过正当途径说服别人改变法律。
第六阶段: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