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乡园林站长先进事迹材料.docx
下载文档

ID:1149499

大小:32.06KB

页数:2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园林 站长 先进事迹材料
乡园林站长先进事迹材料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乡园林站长××× 提起××县××乡园林站站长×××,×××东南部等几个乡镇的林果业种植户无人不晓,是他率先引进黄冠梨种植,在当地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种植黄冠梨热潮。又是他示范引导使群众感受到科技就是生产力,不进行高效农业开发就不能脱贫致富的道理。 1994年,×××抱着为民效劳的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看到农民群众想致富无门路,缺技术的情况普遍存在,他决定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1995年,×××先后从河北、陕西、山东等省果树研究所引进黄冠梨、丰水梨、大石大玉李、红丰杏、仓方早生桃等30多个果树品种,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中进行试栽。经过精心培育管理,以及县镇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他引进的黄冠梨当年挂果,次年即获得较好产量。梨大的重达2.5斤,平均果重1.2斤,且皮薄而韧、汁水丰富、口感好,在当地引起轰动,被抢购一空。 ×××不仅引种黄冠梨获得成功,还选育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的丰水梨、早美酥等2023多个新优品种,并摸索出一套易于推广的果树栽培技术,撰写的学术论文黄冠梨在×××的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在山东果树研究所主办的落叶果树上发表。 ×××种植林果初步成功后,在乡党委的扶持、宣传、引导下,尤其是镇村的资金扶植、政策倾斜,为他的林果开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同时极大调动了周围群众开展林果业的积极性。1996年他在果树间套育黄冠梨苗近万株,1997年,这些果苗被四邻抢购一空,仅××村民组就开展120亩,目前仅该村民组林果种植就有200亩,苗圃基地达20亩,并继续向规模化开展,产品销售势头一直良好。林果的种植不仅富了×××,也富了跟随他的广阔林果户。据估算,仅林果一项,该村村民每人每年至少增收800元,昔日穷困的熊岗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科技村。 ××乡目前林果面积已开展到3000亩,苗圃基地已扩展到30亩,进入盛果期果园1700亩,年产鲜果400万公斤,年培育优质果苗26万株,为果农获利近500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开展果树1200多亩。这与×××的示范带动分不开。每到苗果管理的关键时期,他在自家果园里义务办班,现场讲解示范。凡购他的果苗的,他承诺“四包〞:包果苗质量、包技术管理、包产品销售、包农资供应。对于困难户、军烈属户他更是倾尽心血,现在×××不仅是林果生产大户,更是苗果经销大户,在经营环节中他产盲目图利,而是讲究信誉,以诚为贵。 ×××的“绿色之路〞不仅带富了群众,带活了一方经济,也给自己赢来一系列的赞誉和表彰:2022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作者〞、“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没有陶醉和懈怠,当他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思路时,他说现在果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果树生产仍存在以产量求效益,果品农药含留量大,果实采收后分级、包装等处理跟不上,高档果品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应提高果品质量,生产“绿色食品〞,随着果树面积的不断扩大,大力开拓销售渠道已刻不容缓。为此,他已组织××及邻边乡镇果农成立果树协会。定期对果农进行集中培训,使各项果树栽培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每村还要兴办为会员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村级效劳站。 2022年11月,××乡无公害黄冠梨生产基地已申报成功。XX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已审批。 最后,抽调有营销经验,责任心强的人组建优质梨专业销售队伍,加强与省级果品批发市场联系,优质梨采收后,分期分批统一收购,短期贮藏,统一销售,最终实现果品生产的产、供、销一条龙。最终使×乡果树开展越上新的台阶。 第二篇。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周志学,男,29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马杜桥乡林业站长、统计站长、党政办副主任,兼任乡安监员、宣传信息员和回龙村支部书记。参加工作9年来,周志学一头扎进马杜桥乡大山沟里,用真情和汗水践行着“效劳山区、造福乡亲〞的人生诺言。周志学同志参加工作9年来,共荣获县级奖励17次,他所负责的马杜桥乡林业站连续7年评为县级先进单位,马杜桥乡林业站在荒山造林工程迎省检活动中荣获“模范造林单位〞。 一、在危险面前,他是挺身而出的血性男儿 马杜桥是典型的山区,一片片苍翠的森林,既是大自然赐与马杜桥人繁衍生息的载体,也是马杜桥乡最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世代山民赖以生存的命根。长期以来,老百姓把她当作自己的金钵钵和摇钱树。然而由于山区地广人稀,加之管理手段滞后,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诱发山火。9年前,周志学来到马杜桥乡林业站工作。在他的印象中已记不清接过多少次火警,扑过多少次山火。但只要有火警,他总是一马领先,冲锋在前。担任林业站长后,他迅速组建了全县实力最强的义务扑火队。就是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在他的带着下,先后扑灭一百屡次大小森林火灾,保护了全乡6万多亩森林,为群众减少经济损失上千万元。然而他自己却常常摔得遍体鳞伤,曾好几次生死悬于一线。提起这些,当地群众记忆犹新的是2023年9月的一天,风烈气燥,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疯狂地吞噬着回龙村上百亩山林。接到火警的周志学,一边紧急通知救火队和邻近村民,一边率先赶扑火灾现场。稍作分析和部署后,他第一个冲入火阵,面对一条条张牙舞爪的火龙,他面无惧色,奋力搏击。衣服挂破了,胳膊摔伤了,头发被火苗舔焦了,周志学几乎成了一个血人火人,村民恳求他退下来,队友们想把他拉下来,他瞪着血红的眼,象狮子般怒吼起来:“都给我让开。现在的任务是扑灭山火〞。终于在他的组织和带着下,一场来势凶猛的山火扑灭了,大地归于最后的平静。但当人们在烟雾弥蒙中集合队伍时,却突然发现少了一个清点人数的人。最后在淡淡的月色映照下,村民们在山巅的左侧找到了昏迷过去的他。 二、在事业面前,他是百折不挠的拼命三郎 身处遥远山区的周志学,没有同龄人常犯的自暴自弃和怨天尤人。他常说:“职位有上下,事业无尊卑,只要有利于地方开展,有益于山区百姓,再苦再累再具体的工作也是大事业〞。开发马杜桥铁矿资源,开展现代矿业经济是祁东建设经济强县,打造中南“铁都〞的重大战略,更是马杜桥乡开展产业经济,实现世纪腾飞的历史契机。2023年,全乡4大铁矿均进入稳产、临试产期,但由于负责供电的12023kv变电站建设因矛盾太多久议未果,成为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唯一“瓶颈〞。山区群众盼望热切,铁矿企业心急如焚,在县党政联席会上,书记、县长给马杜桥乡和相关单位下达了“限期启动,克期竣工〞的死命令。军令如山,马杜桥乡党委政府迅速调整工作班子,指定“群众根底好、工作舍命干〞的周志学具体负责。责任重于泰山,信任就是动力。周志学二话没说,背上一个大挎包出发了。征地、迁坟、赔损,他不知多少次走访沿线村民,不知多少次组织群众深夜开会讨论,也不知多少次点着蜡烛让群众在协议上签字。特别是奇源、神龙铁矿两组高压专线同时启动建设,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周志学硬是顶着遗留问题杂、线路里程长、损毁数量大、上访人员多的巨大压力,有条不紊,风雨无阻,无视恐吓,不怕纠缠。线路所经的8个村42个山头,他无数次攀爬,每一个铁塔、每一个电杆在什么位置,属哪个村哪个组哪家农户,他闭目能详。短短37天,他屡次走访360多个农户,协调矛盾216起,清点赔损2873处,所负责的两条高压专线迅速竣工,12023kv变电站的庞大机组、高杆铁架全部安装到位,创造了全县铁矿工程建设优质高效的崭新纪录。 三、在群众面前,他是赤胆忠心的至爱亲人 周志学的日记里有一段话:“农民最善良、最朴实,也最讲感情,但是山区农民绝大多数都比较贫困,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帮群众脱困,推心置腹与群众沟通,群众一定会欢迎我们〞。他为了帮助驻点村的村民脱贫致富,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山区资源和环境优势,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建设黄牛养殖场,种香菇、栽油茶,创办特色种养基地。不少群众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倾力扶持下逐步走上了致富创业的道路。为了稳固开展全乡传统主导产业——林业生产,他积极奔波呼吁,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支持,每年为群众争取退耕还林和公益林建设国拨资金90多万元,马杜桥乡连续3年获得县市荒山造林、长防林等工程工程重点安排。成功培育蘑菇生产基地1处、渔牧林一体化基地2处,基地农民人平年增收682元。对于个别特困群众,他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xx年的洪灾,使罗江村不少村民损失沉重,村民肖来德一家更是惨不忍睹:房屋倒了,家里的一切被大水冲了。面对陷入绝望的一家,周志学两眼闪动着泪花,一边组织村民开展抗灾自救,一边带头捐款捐物,并迅速挪出房子安置。xx年,2位参与扑救山火的村民不幸牺牲,失去了顶梁柱的一家,个个哭得死去活来,村民们急得手足无措,周志学内心翻江倒海,外表却显得特别平静,他千方百计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并带头捐出自己刚刚领到的800多元工资,组织群众帮助这家人干农活,抓经营,使他们一家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多年来,他走遍了马杜桥的村村寨寨,几乎喝过每家每户的茶水或米酒,群众拿他当亲人,他拿自己当群众,他已完全融入了马杜桥的山山水水。 四、在利益面前,他是洁身自爱的坦荡君子 周志学很有人缘。有人说他特别擅长协调,有人说他从来不怕吃亏,有人说他待人真诚。这些都对,但漏了一点,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首先,在原那么面前,他是寸步不让的吝啬鬼。在乡镇9年,从不接受自己工作对象的吃请,没有收过一分钱红包礼金。特别是在林业砍伐、退耕还林、拆迁、赔损等重大问题上从不违背政策,乱开口子,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开绿灯、行方便,也不怕威胁利诱。其次,在修养方面,他是积极进取的多能手。正如他身兼数职一样,他多才多艺,刻苦自励。没上过大学的他,通过发愤自学,用3年时间,拿到了大专学历;工作之余他坚持写作,在衡阳日报、南方都市报等2023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系列有见地有特色的调研文章,累计完成各类创作40多万字,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再次,在自律方面,他是货真价实“放心牌〞。他每年包村都捡大家推掉的穷村、烂村、遥远村,下乡总是掏腰包租摩的或干脆步行,上县开会出差,从不多报一分钱。自己管着林业站,从不用公款吃喝,也不用公款招待自己的亲友。周志学的亲戚和家人疑惑不解地责问他:你一个芝麻大的官都不算,一门心思地想工作,这样做图个啥。周志学深情地说:“我图的就是马杜桥面貌早日改观,我期待是马杜桥村民早日致富〞。 周志学,扎根山区,效劳基层,任劳任怨,一干就是9年;周志学,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赤胆忠诚和诺言。 第三篇:乡综合文化站站长先进事迹材料乡综合文化站站长先进事迹材料 王xx,男,1965年11月30日出生于xxx省XX县区吉兴乡红旗村胡家窝棚屯,共产党员、复员军人。现任XX县区吉兴乡综合文化站站长。 王xx酷爱乡村文化工作。自担任吉兴乡综合文化站站长以来,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工作的新思路,团结带着广阔人民群众搞好农村文化生活。受到省市县文化部门领导的赞扬。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以及省内新闻媒体都曾重点报道过他的事迹。 在吉兴乡36个自然屯中,到处都留下过他的脚印,每个村屯都有他的联系户,使他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文化站长。也成为在全省有名的乡村文化能人。 自从202223年以来,他就把扶持全乡各村屯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东北大秧歌队当作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他说服弟弟开办的花嫁之约婚庆公司,拿出专款为农民秧歌队购置服装、乐器、扇子、腰带、音响等。到2023年,全乡已有70%的村屯成立了大秧歌队,2023年要到达90%的村屯有大秧歌队,2023年到达20230%的村屯有大秧歌队。为了统一动作,提高大秧歌的整体表演水平。他有方案的聘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深入到村屯进行培训,每年都利用春节、元宵节组织大秧歌参加县文化馆和乡文化站组织的汇演。 为了全面展示吉兴乡文化工作的成果,鼓舞全乡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