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提高母语技能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1149019

大小:23.32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提高 母语 技能 传承 传统文化 思考
天道酬勤 关于“提高母语技能、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摘 要:部编新语文教材是广阔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一年级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索,对如何使用部编语文新教材来提高母语技能、传承中华文化的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通过研读教材,指出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母语技能的途径有重视韵文学习、重视家校的联合、重视生活的实践。 关键词:部编教材 母语技能 传统文化 韵文学习 第一次使用部编的新语文教材。新语文教材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郦波老师提到的“提高母语技能〞的观点完全吻合。如何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既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要求,又能唤醒孩子们的“母语技能〞,使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但能翻开智慧的窗口,更能树立做人的准那么,将中华文明将中国精神融入到他们的的血液和精神里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课之后,我也有了一点浅显的发现,试与各位同仁共商。 一、重视韵语的学习 以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例,我们会发现,翻开教材,优美方正的中国汉字立即映入眼帘。也许,编者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能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我是中国人,我学中国字。同时,不管是拼音、识字还是课文的学习,韵文成了教材的主要组成局部。韵文主要分了以下三类: 1.是儿歌童谣式:全书的童谣儿歌式内容占据全书内容的一半以上。这些童谣儿歌和旧教材内容相比,不仅有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而选读的篇目,更是参加了教材编委借一些韵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篇章。如识字局部一开头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读来不但好听好记,而且气象阔大,立意深远。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也潜移默化地领会了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感受到时空的浩荡飘渺,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那么彰显出昂扬的气度,并以京剧人物形象辅助,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标准,不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使他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余如剪窗花日月明升国旗春节童谣等无不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既能引领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习得那么一些语言的规律;又能发挥语文学科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探究、进而热爱的感情。 2.诗词谚语式:新教材加大了诗词的占比比例,更是首次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参加了谚语的学习。先以一首对韵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诗歌启蒙,先归到诗歌局部〕,再在课文、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六首古诗,分别是咏雪〔原诗无题,自拟〕江南锄禾画风古朗月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光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难以跟我们相比。古诗词不仅表达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独特感知,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同的古诗词,能带给孩子不同的启迪:有的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热情;有的能让学生明白事理,懂得“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的能使学生发现生活的“小确幸〞,从而产生“可爱深红爱浅红〞的幸福感;有的能坚决孩子的追求,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中笑对生活的苦难……同时,古诗词的韵律节奏、“诗中有画〞等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有人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而对小学生来说,古诗词虽高度凝练,却短小精炼,意蕴丰富,是他们靠近传统文化的最简便的途径之一。 谚语同样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更短小精悍,和生活的联系更直观,便于学生在生活实践感知体会。孩子们在谚语尤其是农业、天气谚语中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定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有趣有用。 3.浅易白话短文式:这是新旧教材共有的内容。内容都富有童趣,寓教于乐,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这些短文也能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宣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气。由于语文课程改革已对其有过很多的探索研究,所以本篇不作赘述。 思考: 我们教者应当站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度,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文字资源,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重视积累、加强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亲近母语,热爱母语,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学生学有能力的情况下,老师还应积极拓展教学内容,把学生领向更加广阔的母语文化的天地。对此,老师要广读书,深思考,细选择,为孩子们挑选到适合他们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 二、重视家校的联合 新教材中,首次在语文园地里出现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设置——编选儿童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和大人一起读是编者匠心独运的表达。孩子身边的长者——或是老师,或是家长,或是亲友……都是引领他们热爱阅读的精神传道者。这其中,家长是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讀世界的重要引领者,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重要陪伴者。一个家庭,假设有固定的朗读时间,假设有多样的阅读方式,经典语言就会如灵泉浸润孩子们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一个家庭传递给孩子这种文学的诗性的语言越多,孩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越丰富,创造力也就会越强。 正如曾仕强先生所言:“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的重视、对家族的重视是我们中华民族超越其他民族最突出的一点。每个家最要紧的是家教,是家风,是家传的一些不可改变的原那么〞。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不但能激发和稳固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而且也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营造“诗书继世长〞的美好家风。我们要充分重视这一实践活动,让“和大人一起读〞成为家校携手,共传文化、同育学生的的重要方法。 思考: 老师们要牢牢记住:“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信息飞速开展、爆炸的今天,老师不能再孤军奋战,而是要紧密联系家长群体,让他们也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当然,不是给家长朋友们下任务,而是和他们加强交流沟通,使他们认识到应当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认识到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使他们慢慢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家长的力量不可小觑。曾有研究说明:一个孩子的成功,百分之九十五的功绩都应归功于家长。老师要将家长的资源充分利用,利用多种方式为孩子们传播真善美。这样,在班级这个群体中,校里校外就会形成良好的气氛:好的感染好的;会的教会不会的;快的催促慢的;慢的学着快的……慢慢地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去更好地影响、熏陶、教育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华儿女。 三、重视生活的实践 和旧教材相比,口语交际的内容更接近现实生活。尤其是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这个内容,细致地表达着传统教育的精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坐立行、接人待物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细致的标准,反观现代教材,却将这些“学会生活〞的内容摒弃掉,恐怕是认为孩子们是自然而然就会的吧。这些年,不少“熊孩子〞的出现,已经在严重地警告我们:仅仅依靠家庭的“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所幸的是,新教材已经将语文学习和传统育人结合起来,使孩子会做事、会做人。到时候,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出力,一定能为孩子们的健康开展提供足够的帮助。 思考: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诵读〞这一层面上,我们还应不遗余力地去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古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会培育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考有行动力的真正的“人〞。 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智慧来自双手。因此,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手〞的教育。如瑞典有“木工课〞〔“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应该是在类似的教育背景下出现的〕、日本有“家政课〞……在瑞典,每个男人都能亲手建造一座小木屋;在日本,连洗衣机的洗液如何投放都有具体要求…… 而中国教育一度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就因为读了一点书,就有资格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生活废物。时至今日,教育的残酷竞争,也带来一个严重的缺陷:孩子们动手能力差——实际是生活能力差。 “用多大的声音〞这实际上是在教会学生一种社交礼仪,是生活能力的表达。“用多大的声音〞看似微小,却折射出教育者的反思:当我们迈开大步奔向诗与远方时,也有能力解决一颗螺丝钉掉落的问题。这一点,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如三字经中,前半局部就是对生活常识的认知:“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古往今来,每一个时代的佼佼者都是优秀的学习者,更是伟大生活的创造者。 这提醒我们在口语交际中,不仅要把“说〞的语言学习作为重点,也要把“礼〞的落实作为重点。不仅要“说一说〞,还要“做一做〞,更要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久〞。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身为老师还应自觉主动地觉察交际话题,让口语交际既成为通向书面语的重要桥梁,也成为促进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传承传统文化,小学阶段是启蒙的重要一站。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教育材料、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把“传承文化、塑造民魂〞作为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理解、喜欢、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因为这无论对学生智能的开发,还是对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乃至对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认真领会部编教材的美好愿景,让新教材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