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高
综合
实践
活动
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XX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根据XX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
(一)课程目标与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效劳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开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开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效劳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开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时机,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开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表达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1.开齐开足课程。全省普通高中,不分城乡,不管根底与条件优劣,均应在实验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保证课时数量到达学分认定的要求,保证实验年级高中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我校依据省课改方案要求在202223年秋高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社会实践在假期完成,社区效劳由年级组在期中考试后组织完成。
2.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一轮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开设的新型课程,在课程开设初期,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此,学校要将对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给予充分的关注,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轮的探索,在此根底上,总结实验经验,改良实施方式,提高课程质量。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的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学校要在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坚决不移地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大力宣传、明确倡导课程的核心价值,努力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化倾向。
4.多层次建设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开发和实施,但是,多层次的资源建设对学校的课程实施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为此,学校课改办、教务处要对学校的课程开设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示范,努力争取形成并积累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资源,减轻教师和学生压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成立领导组织、设置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发、实施和管理,为此,在课程开展的最初阶段,学校首先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有关处室、团委和年级负责人组成,有条件的也可聘请社区领导和专家参与。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制定,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效劳的实施。
其次,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必修课程的开展,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完成教师培训、指导与学生的学业管理(如学分认定、审核等)工作。
(二)制定课程方案
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求学校制定具体详尽、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纲领,是对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一安排,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学生学习和理解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本主张与课程框架的重要文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见,表达地方特点,表达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满足学生研究与实践的需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要完整地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效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目标做出清晰具体的界定,同时要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的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安排、教师培训与调配、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确实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1.研究性学习
(1)学分的分配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学分,高中三年中,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5个课题或工程。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按以下方案具体分配各学年的学分:
三年完成3个课题。其中高
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6学分;高三一个课题,3个学分。
具体地,高一由学生自选一个课题,由学校组织系列讲座,加强通识和通法(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方法指导、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方法与标准)的指导,然后在些根底上由学生完成一个课题;高二那么统一组织学生以中国epd教育校本教材系列为主题,选择完成一个课题。高三那么完成一个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科不限)
(2)课时的安排
为获得15个学分,学生三年当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首先要以学时的条件为标准,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在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时降低这一标准。学时的具体安排应根据学校课程方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等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可以统一安排,也可以年级、班级或研究小组为单位安排,实行“弹性学时管理〞。
研究性学习平均每周约3学时,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信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总结反思等活动;另两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学校教务部门要与相关处室或年级密切配合,根据各年级、班级、小组的课题研究进展需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时进行灵活调整。
局部课题研究活动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对此,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约为36课时,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一般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每学年集中一周时间一次完成,或分两次在两个学段中完成。
3.社区效劳
社区效劳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2023个工作日。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里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指导和管理。
(四)课程内容确实定
1.研究性学习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或工程留有足够的余地。研究内容要以学生生活、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自然、社会问题为主。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程序性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性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局部,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内容主要包括:
①课程的准备。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发动,组织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并对学生进行平安、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②课题的开发。研究课题的开发要面向学生所能接触、感知、了解到的整体生活世界,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讨论,梳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使老师、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工程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③活动的落实。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小组或个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活动、交流活动、总结汇报活动、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活动等。
(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用“课题研究〞和“工程设计〞两种方式进行组织。学生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工程设计的方式。不管是课题研究还是工程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要基于合作,要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
课题研究是指为了解或解决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或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为了解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常要经历假设干个实际情境,完成假设干个片段的研究或案例学习。因此,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把学习、探索或实践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过程,过于单一的学习情境或学习行为不太容易表达出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工程设计是指为完成一个“作品〞“产品〞或“制品〞而展开假设干项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问题研究,也可以是相关的制作、体验、实践。工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结果〞指向性,同时,为获得最终的“结果〞,学生通常需要学习或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或创造相关的条件。
(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②自然。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茶叶栽培与采摘制作、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③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镇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开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群众传媒研究等。
(4)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注意点
①可行性。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题目。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②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题确实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③生活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根底,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④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时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