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杭哈民歌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136781

大小:22.62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杭哈 民歌 研究
杭哈民歌研究 张易仙 摘 要:杭哈民歌是内蒙古杭哈地区的蒙古族人民所创作的歌曲,它历史悠久,有着丰富而古老的音乐传统文化;同时它富有活力,伴随着杭哈地区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变化而参加新鲜的元素,由此形成了杭哈民歌与众不同的音乐特色和音乐价值。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哈民歌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面临着传承、开展的困境,为了更好的保护杭哈民歌,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口传文化,本文深入研究了杭哈地区与杭哈民歌的开展历史;杭哈民歌的根本特色;杭哈民歌的传承现状和保护方案以及杭哈民歌的重要价值。希望通过对杭哈民歌的深入挖掘能为杭哈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杭哈民歌;蒙古族;保护;传承 1 内蒙古杭哈地区的开展历史 杭哈一词来源于古老的蒙古语单词——“杭盖〞,意思是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川和树木的世界。杭哈,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南部的黄河北岸,阴山南麓下,东起乌拉山镇,西至阿贵庙的河套平原。杭哈地区肥沃的土壤,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习俗,共同谱写了杭哈民歌这一美丽的传奇。 杭哈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孕育了美丽动听的杭哈民歌。而杭哈地区在古代曾是古代匈奴、鲜卑、突厥、西夏以及蒙古族等诸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是历史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汉族争雄逐鹿的重要舞台。1510年成吉思汗十五代孙巴图蒙克可汗达延汗,重新恢复了可汗政权,达延汗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活动,控制了蒙古各部落。并将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迁入河套地区,此后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便再没离开过河套地区。直到1649年,阿拉善、察哈尔、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地区的局部人民先后来到这里生活,民族的融合给杭哈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清顺治六年即1649年,满清政府将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划为“伊克昭盟〞,分六旗治理,当时杭哈地区被划分给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达拉特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今杭锦旗〕。清代以来杭哈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文化变迁,农耕与游牧得生产方式相融合变成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到民国时,满汉分治,杭哈地区的蒙古人仍属于伊克昭盟辖区。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废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满汉分治,旗县并存〞政策。以黄河为界,对六个旗县进行了划分,黄河以南地区仍属于杭锦旗,黄河以北命名为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现今的杭哈地域指东起乌拉山镇,西至阿贵庙,南到黄河,北至乌加河镇的广阔地区,即河套平原上的五原县沿河一带,乌拉特前旗沿河一带都属于杭哈地区。至此杭哈地区归为巴彦淖尔市,随着旗县的划分,杭哈民歌也发生着新的变化,有了区别于鄂尔多斯民歌的新特点。 五原县套海镇锦旗村是杭哈民歌流行的中心地,是杭哈民歌地地道道的源头。锦旗村旧称杨盖补隆,杨盖补隆是蒙古语,意为“姚家小村〞。居住在該村的蒙古人被称为杭哈蒙古人,因此他们喜闻乐唱的传统民歌就被称为杭哈民歌。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杭哈蒙古人在完好地保持着古老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参加了许多新的成分,从而使杭哈蒙古族音乐文化呈现出鄂尔多斯、乌拉特两大部落文化为一体,集新老元素为一身,具有鲜明部落和地区特色的音乐文化传统。而杭哈地区的蒙古人,不分年代阶段,他们自己创作的民歌就属于杭哈民歌。 2 内蒙古杭哈民歌的歌词、曲调、地方性特色、表演形式 杭哈民歌是原生态民歌,从16世纪中期传承至今,作者多是生活在杭哈地区的广阔牧民。他们生于杭哈,长于杭哈,在杭哈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中长大。他们习惯就地取材,即兴创作,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和题材,因此歌曲内容丰富反映的而生活面也极广,有传统的表现山川河流、草原大漠风情的歌曲,有赞美草原英雄、表现普通的草原儿女婚恋的歌曲,也有婚礼仪式歌的祝词、赞词,此外也有相对较少的佛教喇嘛作品,众多题材中爱情、婚恋歌曲以及婚礼仪式上的祝词、赞词是杭哈民歌的重要组成局部。 杭哈的蒙古族人民,有意识的在蒙古族古如都的根底上,将鄂尔多斯风格的民乐融合了呼伦贝尔乌拉特民歌、巴彦淖尔民歌、鄂尔多斯民歌、察哈尔民歌、科尔沁民歌等地区的民歌特色,形成了曲调优美,连接流畅,歌词题材丰富的杭哈民歌。“古如都〞源于蒙元宫廷,无伴奏,属长调体裁,是在蒙古王权衰微后才流入民间的。“古如都〞,本是只有在盛大隆重的仪式上才能演唱的歌曲,宏大的气场展示着蒙元宫廷礼仪音乐的面貌。杭哈民歌在吸收“古如都〞风格的根底上也做了适当的改变。蒙古民歌在曲式结构,旋律形态上有着一系列的共性,但由于历史的开展,受地域环境,歌曲创作者个人经历、表达方式的影响,杭哈民歌逐渐有区别于鄂尔多斯民歌、乌拉特民歌的独特风格。就调式的长短来讲,杭哈民歌属于居中状态,不长亦不短,自成一派。因为杭哈民歌中的长调民歌,相对一般短调而言略长,但又不像乌拉特和锡林浩特得长调民歌一样悠长因此不属于长调体裁。就民歌节奏而言,因为杭哈地处河套平原,以安乐祥和的农耕方式为主,不似草原游牧豪爽自由,故牧民们所做的歌曲旋律平稳、悠扬〔节奏中速〕,既不同于旋律庄重、缓慢〔节奏慢速〕的乌拉特民歌,也不同于旋律热情奔放〔节奏快速〕的鄂尔多斯民歌。就形式而言,杭哈民歌有两种形式:朝歌和民歌。朝歌就是朝拜歌曲,给王爷台吉、达官贵人们所唱的歌曲;民歌就是给平民百姓所唱的歌曲,内容包罗万象。 如今,杭哈民歌大多是在婚宴上演唱也就是婚礼仪式歌的祝词、赞词。这是蒙古族人民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善于说唱的有年望的老人和长者,在新婚夫妇的喜庆酒宴仪式上,用悦耳动听的歌喉唱出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和真情赞美。因此,那些世代传唱、深谙杭哈民歌旋律的民间歌手们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锦旗村的村民们有一种独特的聚会,蒙古族群众把这种聚会称作“杨盖奈热〞,在聚会的宴席上,演唱杭哈民歌是牧民们坚守多年的传统,他们演唱的杭哈民歌原汁原味、风格纯粹、音韵悠扬、唱词美妙,将宴席的气氛衬托的红炽热烈。因此著名歌唱家拉苏荣曾说:杨盖补隆是“东方的维也纳〞。聚会中,喇嘛三宝被称为是杭哈民歌中的代表,它既是序歌,又是统领主题的歌,至高而神圣,在杭哈蒙古人的“乃日〞〔蒙古语宴会之意〕中有必须最先唱这首歌的说法。 3 内蒙古杭哈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现状 杭哈民歌历经300多年的开展,虽然历史不够悠久却反映着杭哈地区人民独特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和大多数民歌一样,如今的杭哈民歌面临着曲目遗失、后继乏人的局面。经济的快速开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牧区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民歌艺人高龄化等原因,使杭哈民歌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和蚕食。根据调查情况来看,杭哈民歌的传承现状存在以下四个特点: 〔1〕傳承人都呈高龄化特点。杭哈民歌传承人根本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很多已经离世。杭哈民歌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承,儿女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了解并学习杭哈民歌,但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地点、方式的转变,中年传承人所掌握曲目的数量屈指可数,青壮年大多在外求学、工作,对杭哈民歌知之甚少,处于根本不会唱,也没什么兴趣的状态。 〔2〕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逢年过节、婚礼寿宴、民俗活动等各种宴会上,牧民都要演唱杭哈民歌。如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各类流行音乐的兴趣远远大于民歌,宴会、聚餐更喜欢流行音乐助兴,脱离了民风乡俗、社会文化坏境这一土壤的杭哈民歌正在逐渐被民众淡忘。 〔3〕虽然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五原县民宗局大力加强收集和开掘杭哈民歌资源的工作力度。但由于民歌的作者很多是蒙古族牧民,他们有些年事已高,所作的民歌大多是即兴创作,很多曲谱歌词内容都没有被及时的记录下来,而且歌词都是蒙文,需要既懂蒙语又识蒙文的人来长期参与工作,这给收集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作为宴会仪式上的一种表演,杭哈民歌的演唱和乐器伴奏缺一不可,只有二者配合得当,才能展现出杭哈民歌的独特魅力。但由于传承范围的缩小,蒙古族乐器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在民歌收集过程中,工作人员表示,最困难的不是歌词的收集,也不是民歌传承者范围的缩小,而是蒙古族乐器演奏者不可挽回的减少,甚至目前都很难组织起一个完整的乐器演奏团队。 在杭哈民默默走向消逝的同时,当地政府以及民歌爱好者发现了杭哈民歌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积极展开了对杭哈民歌的保护工作。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杭哈民歌爱好者抢救搜集到民歌共400多首,编辑成天马之驹一书,现已出版发行。在各方努力下,2023年杭哈民歌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木格、巴叶琴、孟根导不其、如立玛等四位老人被确定为杭哈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所习的杭哈民歌多是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因为老人们将杭哈民歌的曲调、歌词都深深的印在了脑中,所以天马之驹中大多数的歌曲都是老人们提供的。他们唱了一辈子的杭哈民歌也希望将杭哈民歌的精髓传承给自己的儿女或是喜欢杭哈民歌的人。 杭哈民歌从公元16世纪中期传承至今,著名的作曲家有清末民初贺西格达赖,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布仁夫和宝日夫,其中贺吸达赖之女满达现为杭哈地区的著名民歌手。 保护并传承杭哈民歌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程,当地政府和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方案。如深入锦旗村,进行田野调查;对每首民歌的来源、歌词、唱法进行核对、考证;将与杭哈民歌有关的文字、声音、影像等资料进行系统的保存;成立杭哈民歌协会,为杭哈民歌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时机;开展小型杭哈民歌演唱会或演唱比赛,让杭哈民歌被更多人所熟知。 结语: 杭哈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依旧在继续,杭哈民歌爱好者和政府工作者希望能够挖掘到更多关于杭哈民歌的历史资料,收集到更多遗失的杭哈民歌,将其整理出版,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呼吁更多人认识到杭哈民歌对于蒙古族民歌的重要性,认识到杭哈民歌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杭哈民歌代表了河套地区蒙古族特有的文化,对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传承价值。笔者将会继续关注、研究杭哈民歌的收集整理状况,希望能够对杭哈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奉献一己之力,期待少数民族的民歌能够得到保护与传播,让杭哈民歌不仅仅在蒙古族群众中传唱,也要让汉族群众认识到、感受到这一音乐文化的魅力。 注:本文中关于杭哈地区的开展历史和杭哈民歌传承人资料,主要来源于五原县文化馆中保存的关于杭哈民歌的相关资料。 指导教师:苏利海 参考文献: [1] 阿拉腾达来.天马之驹[M].内蒙古出版集团,2023 [2] 张欣欣.内蒙古科尔沁地方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23 [3] 男丁.杭哈蒙古人传统年俗与演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