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5篇.docx
下载文档

ID:1135078

大小:21.65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习 朱有勇 院士 精神 有感 心得体会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5篇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1 院士下田把脉产业开展 那段时间,朱院士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准当地最适合的种植工程。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工程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朱书生说,每天清晨,植被还挂着露珠,朱有勇和团队成员便拿着仪器下田了。 经过对澜XX县区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院士和大伙一致认为,这里具备开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冬季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澜沧可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博士黄惠川说,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订单收购价可以到达每公斤3元,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于是,2023年2023月,在蒿枝坝完成了冬季马铃薯百亩示范和冬早蔬菜50亩示范。 同时,朱有勇院士团队调研发现,澜XX县区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林下经济本来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他们发现,松树的挥发物具有很好的驱虫防病作用,在澜沧开展林下优质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发财的好路子。到2023年,XX省三七种植面积约为40万亩,总产值达800亿元,如果能在澜沧顺利开展林下三七种植,对百姓脱贫致富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朱书生说,通过屡次实地调研,他们还发现澜XX县区的松林气候环境适宜三七生长,于是决定在竹塘乡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开展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三七种植试验,建立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辐射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开展。 两年多来,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工程组经过屡次实地调研,决定在澜XX县区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工程示范点建设。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2 科技注入激发无限潜力 4月正是冬季马铃薯收获的季节,小型拖拉机顺着垄墒来回穿梭翻土,密密麻麻的马铃薯从地里蹦跶出来,村民们紧随其后,挑选、分级、装箱。作为最新开辟的全国最早上市的马铃薯产地之一,蒿枝坝及其周边村寨出产的新鲜马铃薯当天就被运往昆明,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全部收完估计能分得1万多元的纯利。看着这样的丰收景象,澜XX县区竹塘乡云山村委会副主任张文清悬着大半年的心总算踏实了不少。 去年,中国工程院在村里的蒿枝坝村民小组实施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工程。由于村里从未种植过冬季马铃薯,张文清和2023多名村组干部带头,每人出资1.2万元入股,依托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来了20230亩土地,示范种植。 通过初步测产,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工程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从去年11月播种到今年4月收获,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团队用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一阵春风吹过,思茅松林沙沙作响,枯燥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为天然的保湿层,让三七避过了冬春干旱季节。 走进澜XX县区竹塘乡李召梁子的思茅松林里,开展三七种子直播和种苗移栽试验的地块,嫩绿的三七小苗齐刷刷冒出土层,眼下已长到2023多厘米高,超过90%的出苗率,小苗长势喜人,这印证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团队的调查结果:该试验点冬季3个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13.7℃,平均湿度78.46%,非常适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长。 在每片示范种植基地,都有一个监测器挂在松林间。这用来收集降雨数据,全天候监测种植区域的土壤、大气状况。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刘屹湘说,在雨季来临,降雨量到达警示值时,就需要利用避雨膜调节雨水,控制病虫害发生。就是凭着这样严谨的科学管理,朱有勇院士团队逐步形成了思茅松林下三七种植的关键技术指标,探索建立了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 林下三七可以实现生态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毛如志博士说。 毛如志博士是中国工程院派驻澜XX县区竹塘乡挂职副乡长。他告诉记者,中国工程院帮助村民制订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开展规划,目前各产业成效初显。 在云山村蒿枝坝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正忙着捡拾洋芋的拉祜族群众李扎谢脸上洋溢着喜悦,他告诉记者,这里采收洋芋的群众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他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受雇在这里干活,每天60元的工钱,从松土、垫肥到种植、管理全程参与。他说:我已经学会了技术,明年自己家也种。 记者了解到,各工程自去年9月份陆续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种植4亩林下三七,出苗率达90%以上,达产后每亩可增收5万元至15万元;完成20230亩冬季马铃薯,亩产3吨,产值达90万元,每户平均纯收入达2672元;完成50亩冬季蔬菜种植工作,蔬菜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增收9000元;为186户农户发放种猪2头、鸡苗2023只,每户农户可创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亩冬季鲜食葡萄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2023年4月第一次产果。 经过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精准扶贫工作,澜XX县区特别是竹塘乡的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荣廷昭院士和傅廷栋院士的退耕还林还草开展畜牧业、陈宗懋院士的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邓秀新院士的热带水果关键技术、黄璐琦院士的中药材资源普查等院士扶贫工程正相继落地实施。 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XX县区脱贫攻坚方兴未艾。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澜XX县区脱贫攻坚的成果已一项项留在澜沧的大地上。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3 让农民过好一点是朱有勇的初心,而农民院士是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给朱有勇最亲切、最贴切的昵称。朱有勇22岁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从此便与三农结下情缘;朱有勇27岁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便烙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留学澳大利亚,任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导,任国家973方案工程首席科学家hellip;hellip;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成果奖、XX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主持完成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开展银行及省部级工程20余项,研发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hellip;hellip;太多学术和科研奉献,太多头衔与荣誉光环,但朱有勇没有躺在功绩簿上,他选择脱贫攻坚最前线作为他的新战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0岁之前的朱有勇已经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岁之后的他主动请缨到XX省XX县区扶贫。为了交流,他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扶志,他进村入户去发动;为了授渔,他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田地里示范种植;为了扶智,他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蒿枝坝组寨子是他的工作站,迷彩服是他的作战服。五斤重的神奇土豆,药企抢买的有机三七,冬闲田变致富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播撒到祖国的边疆,让科技扶贫的花朵在千家万户里绽放,农民过得好一点的初心硕果累累。 会种庄稼的农民是朱有勇对自己的定位,农民院士是群众对朱有勇的褒奖。时代楷模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根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锋兵,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心系三农的农民院士。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最后硬骨头的决战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朱有勇这样的典范,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决的理想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决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汗水和血水挥洒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战场上,把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全心全意为民效劳的舞台上,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奉献。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4 朱有勇同志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选择在科研院所工作,但是他却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中来,用科技为脱贫攻坚助力,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迅速的走出贫困。他坚守共产党人的奋斗底色,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不怕苦和累,全身心的投入到脱贫事业上,他长期驻扎在脱贫一线,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技术和指导,他都是一一作答,通过几年的努力,每亩地收入可到达近万元,让当地的群众顺利实现了脱贫,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更是脱贫战场上的冲锋者,面对困难,他百折不挠、屡次在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工作,就是想找到贫困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植物,几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都是同群众一起,勤于耕种。他是群众心目中的农民院士,更是他们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朱有勇同志用科技改变了贫瘠的山村,甘于奉献、忠诚为民,用实际行动点亮初心,践行使命,为脱贫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所学,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开方,是名副其实的时代楷模。 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效劳人民,这是他的真实写照。朱有勇同志致力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他深知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找准病症,就能实现有效的增收。他用科技改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他被群众亲切的誉为教书匠,群众对朱有勇同志心怀感谢,他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典范,我们要坚决的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成为移民有担当、有胆识、有作为的共产党员,为脱贫事业注入活力源泉。 朱有勇同志虽然已经65岁了,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却放心不下在水深炽热中的困难群众,他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种植技术,也把自己获得的科学奖学金捐献,只为让困难群众或者更多的技术,他用科技为脱贫助力,他的大爱必将鼓励更多的脱贫攻坚干部在一线埋头苦干,让脱贫成效经得起考验。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5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XX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学农爱农为农,四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致力于科技示范扶贫、教育培训扶智等,带着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之路、绿色开展之路。 蒿枝坝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边境直过民族小村寨,那里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但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2023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XX县区,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他和团队在当地推广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如何卖;带着团队根据三七的生长发育自然规律,模仿三七生长的环境创立仿生技术,最终克服了连作障碍;开设马铃薯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中草药材种植等培训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hellip;hellip;5年来,朱有勇带着团队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朱有勇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院士,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们要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工作干在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用切实的行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增收,早日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