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德法兼修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同频共振范文.docx
下载文档

ID:1132855

大小:26.19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德法 兼修 政教 法学 教育 共振 范文
天道酬勤 德法兼修: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同频共振 陈楚庭 陈楚钿 摘 要:“德法兼修〞是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指针,要求高校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共进,培养掌握法学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达成“德法兼修〞。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存在着忽略高尚品格、健全人格、良好操守为内容的思政教育的短板,不利于法治精神的培养;而在法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的思政教育存在着针对性和差异性缺乏的弱项,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法学教育和思政教育应同频共振,既发挥法律专业知识的育才作用,又实现思想道德领域引导与教化的育人作用,修法与修德二者相互补充,全过程、全方位地立德树人,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关键词:德法兼修;法学教育;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提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殷切期望,他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让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成长起来〞。202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重新制定了普通高校法学类专业的教育质量标准,将法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这一切都昭示着“德法兼修〞是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指针。当前,我国高校法学教育要回应“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的开展理念,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展的全局,坚持立德树人,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实现“德法兼修〞,培养热爱和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法治人才。 一、德法兼修: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学教育的目标 〔一〕德法兼修的内涵与时代意蕴 “德法兼修〞强调德法融合式教育,是德性教育与智性教育融合,使受教育者合而为一,守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宗明义几乎成为古今教育之圭臬。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德〞作为人才的核心素养,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自古以来,“法者,唯有德才兼修,方为上品〞,优良的道德品质被认为是为人之基、立世之本。“德〞在我国的文化中是衡量人的最高标准,内涵可以释义为“道德、品行、政治品质〞,落实在法学的德性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道德修养、公平正义的良知和法治信仰。“法〞在我国的文化中是作为一种制度或标准,内涵可以释义为“法律制度、法律体系〞,落实在法学的智性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技能。 “德〞与“法〞是法治人才安身立命的两大支柱,德为魂、法为器,两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当前“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把国家法治德治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内化为法学人知识群体的信念、品质,使其不仅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更有尊法、守正、辨判、笃实的德性修养。〞[1]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社会需要“修私德、守公德、循道德〞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高校法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德性修炼〞,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具有专业知识,那么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害国家的法治建设。 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要求法治人才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现代的法治社会首先是通过法律的治理,但“徒法缺乏以自行〞,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都需要法治人才:法治人才作为立法者负责制定法律、解释法律,作为司法人员那么负责执法、实施法律,作为公务员那么依法行政、从事公共管理,作为法律效劳者那么提供法律效劳……总之,将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构成的精英队伍。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不是空话,它的实现取决于我国能不能实现法治人才的培养以及在法治領域能不能人才辈出。因此,培养法治人才是法律院校对我国法治事业的荣耀任务和神圣使命。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法治人才提出更高的德性要求,法治人才还应当具有效劳社会、效劳国家的情怀和担当,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中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因此,在“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总基调下,法学教育对法科生在培养法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德、职业伦理,否那么不能算合格的法治人才。一个合格的法治人才,应该具备从扎实的法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从传统道德要求到职业伦理、法律信仰强化的全面综合能力。法治人才的作用表达在,无论是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还是其他法务工作者均是接受专业教育、训练的法律职业人,要求做到:第一,法律公正的执行者;第二,引领社会的法治信仰、法治观念、规那么意识的培育;第三能为社会树立鲜明道德导向,推进社会崇德向善,让社会成为“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所以,必须努力营造尊法重德的教育气氛,将法治精神的培养和道德品行的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并融入法学教育中,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势在必行! 〔二〕全面依法治国亟需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习总书记在2023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是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到法治人才培养中,就是在道德情操、政治信仰、专业素养三个方面把“德法兼修〞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法学教育过程中。为国家培养法治人才是法学教育的职责和价值所在,而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修法与修德,既发挥法律专业知识的育才作用,又可以实现思想道德领域引导与教化的育人作用,修法与修德二者相互补充,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法学教育培养出的法治人才“需要兼顾法律语言、法律技术、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六个复合要件〞[2],而判断受过法学教育的法科学生是否为合格的法治人才,还得看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忠诚与信仰程度。作为法治建设者,法学专业的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形成对社会主义法律确实信和忠诚意识以及法律至上观念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人生关键期的法科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是法治意识形成的前提,没有法治意识不可能具备法治精神,没有法治精神那么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才。法科学生唯有把法治精神建立在道德追求的最高层次上,才能自觉地把法律信仰与社会道德有机统一起来。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是法科学生夯实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法学教育需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培养符合新时代背景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高校法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法治人才是高校法学专业的荣耀使命。在2023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非思政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论断蕴含着对高校现行课程制度的反思,指明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理念重新定义了思想教育的理路,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的大框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要求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育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德功能,又结合了专业课程的育知功能,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短板与弱项:高校法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羁绊 〔一〕法学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高尚品格、健全人格、良好操守为内容的思政元素,不利于法治精神的培养。 法学课程并不缺思想道德培养的元素,法学专业知识同样蕴含着德育价值。比方在法理学、宪法等专业课程中有很多思政元素可以被挖掘出来并灵活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但是在很长时间以来,法学教育对思想政治导向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都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导致课堂之上老师只讲法律知识与原理,使学生形成思想道德知识获得和法律知识获得出现“两张皮〞的状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法学教育偏重专业知识传授影响下很多专业老师缺乏足够的育德意识,认为思想教育不是本职工作,讲授专业课时不能“以德施教〞,不能运用法学知识深化思想道德准确深刻领会法学精神、理论、知识、技能的社会成效,鼓励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原因之二是法学专业很多课程在内容讲授上偏重西方法学理论,“言必称希腊〞,很多老师脱离中国法治实际,没有从自己的国家、社会、文化等角度体会法律与现实中政治、文化现象的关系,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法治,不能教育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造成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法治文化,无视了对自己国家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最终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原因之三,大局部院校的法学教育没有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也没有专职该领域教学科研的教师,使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严重缺乏且处于边缘化地位,这种严重缺失的法学教育进一步导致“德智别离〞的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知识教育脱节,忽略了针对性、差异性,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按照2023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素质要求,法学专业人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规格是:第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具有效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显然,对于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比一般专业的要求要高。从法学教育的特点看,对法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将理想信念、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作为重点进行全面教育;对法科学生的政治道德教育,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核心进行重点教育。如此,才能使法科学生的思想认知普及法律职业涉及的领域、对象,从而不断健全思想道德品格。 目前,法学教育的思政课程针对法学专业特点进行安排的少,性质上依然是“大德育〞:即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为依托开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显然,对法治人才的培养而言,缺乏差异性、针对性,表现在:在内容上,思想政治课程与法学专业知识的联系不紧密,无法渗透到具体的专业领域开展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融入法学课程的力度明显缺乏;在时间上,思想政治课程往往集中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性不够。另外,思想政治课程教育队伍中很多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对相关专业的概念知识、法律规那么、法律问题研究不透,如刑法中的无罪推定、正当程序、非法证据排除等概念和行政法中的合理性原那么及合法性原那么,都要在深入理解的根底上结合社会的法律现象深入探讨,否那么,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总给人感觉欠缺一点“火候〞,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三、依赖路径:高校法学教育与思政教学同频共振 法學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强调“立德树人〞是全体法律人的共同责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构建一个全方位教学体系,带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以道德素质为中心,落实全方位育人 法学家孙晓楼曾提到:“有了法律学问,社会常识,而缺少法律道德,那就不免流为腐化恶化的官僚政客,并不能算法律人才〞。他指出考量法律人才的三个标准:法律学问、社会常识和法律道德。我国法学教育所培养的法治人才,必须以社会正义为价值准那么,树立法律的信仰,维护法律的尊严,忠于法律忠于事实,这样才能具有“法律道德〞。为此,法学教育需要以道德素质为中心,从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政治道德教育三个方位实施全方位育人。 对于法学教育而言:第一,公民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根本标准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法治社会的公民人格和社会风气导向,目的是为了使法科学生恪守道德素养的根本要求,夯实道德的起点。第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表现为两个方面:从事职业时应遵循基于责任感、价值观的标准和要求,具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职业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