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曹刿论战》读后感君臣同心的一曲赞歌新编.docx
下载文档

ID:1128506

大小:19.10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曹刿论战 2023 论战 读后感 同心 赞歌 新编
曹刿论战读后感:君臣同心的一曲赞歌 君臣同心的一曲赞歌 --曹刿论战的读后感 张彪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段,题目是编者后加上去的。短短的二百余字,简洁地表达齐鲁长勺之战的事件,通过对话和行动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曹刿的形象。 全文侧重在曹刿的“论战〞。通过战前“曹刿请见〞原因的表达--“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开始,重点塑造曹刿“远谋〞的形象。在战前“问战〞的环节中,曹刿单刀直入问鲁庄公“何以战〞,照应前文战争背景的表达--“公将战〞,直接引出庄公“将战〞的原因。第一,庄公着眼自己身边的近臣,于是有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一点被曹刿直接否认,原因很简单,小的恩惠不能普及所有人,百姓不会因为自己国家的君主总是小恩小惠自己身边的近臣,而为自己的君主打仗的。第二,庄公着眼自己对神明的敬畏,于是有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一点也被曹刿否认,曹刿认为祭祀时对神明的祭品都是“小信〞,不能使神明保佑,凭借神明的保佑来打仗,实在是不靠谱。第三,庄公着眼于自己对国家的治理方面,于是有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点才真是君主应该做的事情,于是得到了曹刿的肯定,“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的形象 从战前的论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曹刿的“民本思想〞,两国交战,是要依靠百姓来打仗的,不能依靠贵族,更不能依靠虚无的神明,只有百姓拥护自己的国君,才能真的拼命为国君而战,只有百姓支持,才能打仗。曹刿思考的方面很明确,也很直接,因此在战前准备的环节就明确表现出了曹刿对战争的认识,也表现出了曹刿不同于“肉食者〞的“远谋〞--政治远见。 曹刿并不是在战前品头论足,而是要亲赴疆场,与鲁庄公并肩作战。在战场上,曹刿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文章在表达时略写战争时的具体情况,通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写出了当时战场上关键时刻曹刿的表现,同样通过对话,描写出曹刿的形象。 战场上的表现,在战后论战中有了具体的解释,这也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色--通过对话侧重“论战〞。在战胜齐师后,庄公问取胜原因,曹刿具体解释了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于是有了“夫战,勇气也〞的精彩论述,有了“一鼓作气〞的战术思想,有了“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的准确把握,这些文字紧密的照应战场上关键时刻的决定,也展示出了曹刿的指挥才能。 整体来看,曹刿在这场战役中,有为国分忧的精神,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有“当机立断〞的才干,深知“战场虚实〞,有指挥假设定的才能,可谓是: 国难当头,智曹刿挺身而出退齐师 庄公的形象 对曹刿的评价可以说是一幅对联的下联,如果要为这幅对联对一个上联,恐怕就要重点关注文中的另一个形象鲁庄公了。 鲁庄公在文中经常容易被误认为是“不能远谋的肉食者〞,因为庄公不懂“取信于民〞,把作战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神明上;因为庄公不懂战术,不能在战场上把握时机,文中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可以看出;因为战争打胜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胜,在“既克〞后,还“问其故〞。基于以上三点,鲁庄公经常被冠以“鄙〞的评价。 鲁庄公是真的“鄙〞吗。 其实,对鲁庄公形象的分析,恰恰是本文最值得挖掘的教学价值。 昏君还是明君。 在具体的文章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庄公并不是一个昏君,也不是一个“鄙〞的君主。在“齐师伐我〞之时,“公将战〞,可见庄公作为小国君主(鲁国当时是小国,齐国是大国),并没有在大兵压境之时苟且退缩,而是坚决迎战,可见其决心。这种情形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军兵临东吴的场景,东吴内部马上就分出两派,投降派和主战派,孙权在面对各方面的意见时一直“沉吟不语〞。庄公面对这种情景时,非常果断地决定迎战,可见其决策的果断。 在“曹刿请见〞时,庄公立刻接见曹刿,于是“乃入见〞,可见庄公当时求贤假设渴的状态,当曹刿“问何以战〞之时,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当时的画面:庄公很可能与一群大臣在作战地图前,一起商量如何打仗,如何埋伏等等策略,但却没有一点进展,因为齐国太强大了。在这个情况下,曹刿来了。于是曹刿单刀直入:“何以战。〞先不说如何打仗,首先要说的是我们凭借什么来打仗,这是战争的根本。也许,当曹刿此语一出,大厅中的人一定是被曹刿都吸引过去了。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大家可能都顾不上什么繁冗的君臣之礼了,于是,庄公认真答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句话也许是非常自然地对着周围一起商议计策的心腹大臣们说的,从庄公的角度来说,他首先就得考虑到直到现在,“大兵压境〞之时,还能跟君子站在一起,共同御敌的大臣,这些人是鲁国的股肱之臣啊。但是曹刿对这个答复并不满意,因为从曹刿来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大臣能力不够;还因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打仗是需要老百姓的,小的恩惠老百姓是感受不到的,所以老百姓不会卖命去打仗的。 然后庄公又说了第二条理由。“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把希望转向神明,于是又被曹刿否认了,因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祭祀的这些方面,在战争面前,真的属于小的信用,不值一提,因为神明不会帮助某一方来打赢一场战斗。 接着庄公说了第三条理由。“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终于指向了“民〞。于是,曹刿高度肯定了这一条打仗的理由,认为是“忠之属也〞,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一仗。 庄公列举三条理由,从“近臣、贵族〞到“神明〞,再到“庶民、百姓〞,即使前两条原因被曹刿直接否认,也并没有怒色,而是继续陈述理由。最关键的是,庄公对百姓的“忠之属〞,是庄公一直在实施的,并不是曹刿启发庄公之后,才去做的。从庄公陈述的三条理由我们可以看出,庄公很重“分享〞,很重“信用〞,很重“公正公平〞,无论是对近臣还是虚无的神明,抑或是平头百姓,可见鲁庄公还是很重视“取信于民〞的政治根底的。 从曹刿的“入见〞行动及“问战〞的对话,恰恰可以看出,庄公广开言路的状态,虚心纳谏诚意,这样的君主一定是一个明君。 当曹刿肯定鲁庄公最后一条原因后,说“战那么请从〞时,庄公便携同曹刿一起参战了,并且“与之乘〞,君主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可见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欣赏。在战场上,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是在关键时刻对庄公下达军事命令的建议,庄公及时听从并执行,可见庄公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鄙〞。 在战胜后,庄公没有沉浸在取胜后的狂欢中,而是“问其故〞,让曹刿进一步解释战场上做出判断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庄公并不清楚当时为什么要如此决策,只是基于对曹刿的信任,才按曹刿建议进行的,这里突显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也同时突显了庄公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 只有君臣同心,才能面对来犯之敌,取得战争的胜利。 曹刿的主动请见,在表达曹刿具有为国分忧的精神同时,也能显示出鲁庄公治国所施的德政,否那么在关键时刻怎么会有人挺身而出。只有曹刿,没有庄公,绝不会有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 于是,我们可以沉着地写出上联: 大兵压境,明庄公知人善任纳贤士 第6页 共6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