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兴义
地区
重点
高考
一轮
复习
教学
平面
性质
直线
位置
关系
高中数学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知识结构网络
9.1 平面的性质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明确复习目标
1.掌握平面的根本性质,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共面、共线、共点、交线等问题.
2.掌握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能证明和判断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能用图形表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解决与位置关系有关的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文字、符号、图形三者之间的转化.
二.建构知识网络
〔一〕平面的概念和性质
1.平面的概念:平面是没有厚薄的,可以无限延伸.
2.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表示:要正确运用以下符号:
点A,B,C,…;直线 a,b,c,…;平面α,β,γ…
,,,,,,a∥b,a⊥b,a∥α,a⊥β, α⊥β, α//β, α⊥β, α∩β=a
3.平面的根本性质
公理1.线的在平面内.
用途:判定直线在平面内,验证是否平面.
公理2两个平面的交线.
用途:①确定两相交平面的交线;②判定点在直线上.
公理3及其三个推论: 确定平面的条件.
注意“确定〞即“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
4.所有点都在一个平面内的图形称为平面图形,否那么称为空间图形.
〔二〕空间两条直线
1.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1〕相交; 〔2〕平行;
〔3〕异面.定义——
2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 等角定理: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推论: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相等.
4 空间两条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全个平面内.
判定定理:过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此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5.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求法:
找(或)作出过一条直线上一点,于另一直线平直线;或过空间一点与两条直线平行的直线,转化为平面内的角,再用平面几何的方法去求;也可用向量法.
注意: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
6 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距离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且相交的直线,我们称之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理解:和异面直线都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公垂线只有一条.
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线段〔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计算方法:①几何法;②向量法
三、双基题目练练手
1. 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条件是___________;
共点的四条直线最多可以确定_______平面;
互不相交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_______平面.
2. 判断以下命题真假
〔1〕四边相等且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
〔2〕四点不共面,那么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 〔 〕
〔3〕“平面不经过直线〞的等价说法是“直线上至多有一个点在平面内〞 ( )
〔4〕两个平面有三个共公点,那么这两个平面重合; 〔 〕
〔5〕三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四、六、七、八个局部; 〔 〕
〔6〕过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 〕
〔7〕异面直线a与c、b与c所成的角相等,那么a与b平行或异面 〔 〕
〔8〕过空间任一点一定可以作一条直线与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 〔 〕
3.〔2023福建〕对平面和共面的直线、以下命题中真命题是 ( )
〔A〕假设那么
〔B〕假设那么
〔C〕假设那么
〔D〕假设、与所成的角相等,那么
4. 直线a、b相交于点O且a、b成60°角,过点O与a、b都成60°角的直线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5.以下各图是正方体或正四面体,P、Q、R、S分别是所在棱的中点,那么PQ与SR一定是异面直线的是
6.画出上题图B中平面PQR与下底面的交线.
◆答案提示:
1.不共线;六个; 0个、一个或三个.
2. ´;Ö;Ö;´;Ö;´;´;´.
3.C; 4.C 5.C
四、经典例题做一做
【例1】用图形表示:a∩b=m,aÌa,bÌb,a∩m=A,b∩m=B,c∩a=P,PÏa,cËb.
图略
思悟提炼:熟悉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互化.提高画图能力.
【例2】P是正方体ABCD-A1B1C1D1上一点,(不是端点),求证:过P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BC、C1D1相交.
证明:依题设,平面BCP与直线C1D1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设为Q,过两点Q、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且与BC必相交.
P
B1
C1
_
D1
A1
D
C
B
A
R
Q
思悟提炼:1.线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例3】〔1〕三条直线a,b,c互相平行,且都与直线m相交,求证:这四条直线共面;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P,Q,R,S是棱的中点,
求证:MNPQRS是正六边形.
证明:
(1)设a,m确定平面α再证b, c在α内.
(2)证SR//MQ//NP,且都与RN相交.
O
_
S
R
Q
P
N
M
D
C
D1
C1
B1
A1
B
A
思悟提炼:证明点或线共面的方法:——
【例4】如图,DABC和DA¢B¢C¢不共面,直线AA¢、BB¢、CC¢两两相交.
(1)求证:这三条直线AA¢、BB¢、CC¢交于一点;
(2) 假设直线AB和A¢B¢、BC和B¢C¢、CA和C¢A¢分别交于P、Q、R,求证:P、Q、R三点共线.
A
B
C
A¢
B¢
C¢
P
Q
R
S
思悟提炼:用平面的根本性质证明空间三点共线、三线共点的方法.
【例5】 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BC=b,AA1=c,且a>b,求:
(1) 以下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AB与CC1;AB与A1C1;AB与B1C.
〔2〕异面直线D1B与AC所成角的余弦值.
A
A
B
B
C
C
D
D
1
1
1
1
E
F
O
解〔1〕:BC为异面直线AB与CC1的公垂线段,故AB与CC1的距离为b.
AA1为异面直线AB与A1C1的公垂线段,故AB与A1C1的距离为c.
过B作BE⊥B1C,垂足为E,那么BE为异面直线AB与B1C的公垂线,BE==,即为所求.
〔2〕解法一:连结BD交AC于点O,取DD1的中点F,连结OF、AF,那么OF∥D1B,∴∠AOF就是异面直线D1B与AC所成的角.
∵ AO=,OF=
BD1=,AF=,
∴ 在△AOF中,
cos∠AOF=
=
解法二:补图形如下,在ΔBGD1中,∠GBD1为所求角的补角——
五.提炼总结以为师
同步练习 9.1平面的性质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选择题】
1.以下四个命题:
〔1〕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2〕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3〕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异面
〔4〕假设与是异面直线,与是异面直线,那么与也异面
其中真命题个数为 〔 〕
A.3 B.2 C.1 D.0
2.在正方体中,、分别是棱和的中点,为上底面的中心,那么直线与所成的角为 〔 〕
A.300 B.450 C.600 D.900
3.AB、CD在平面α内,AB//CD,且AB与CD相距28厘米,EF在平面α外,EF//AB,且EF与AB相距17厘米,EF与平面α相距15厘米,那么EF与CD的距离为 〔 〕
A.25厘米 B.39厘米 C.25或39厘米 D.15厘米 4.直线a,如果直线b同时满足条件:
①a、b异面②a、b所成的角为定值
③a、b间的距离为定值,那么这样的直线b有
A.1条 B.2条 C.4条 D.无数条 〔 〕
【填空题】
5.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的交线可能有__________条.
6.a∥c,b与c不平行、 a与b不相交,a,b的位置关系是
7.在棱长为的正四面体中,相对两条棱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
8.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1cm,它们所成的角为600,、上各有一点A、B,距公垂线的垂足都是10cm,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1-4. DCCD 5.0、1、2、3四种.
6.异面直线. 7.; 8. .
【解答题】
A
B
C
D
E
F
9.正四面体ABCD中,BC的中点为E,AD的中点为F,连AE、CF.〔1〕判断AE、CF的位置关系;〔2〕求AE与CF所成的角的余弦.
答案:
10.(2023上海春)在长方体中,,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解:连接,那么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在△中,
.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
11.如以以下图,四面体ABCD中,E、G分别为BC、AB的中点,F在CD上,H在AD上,且有DF∶FC=2∶3,DH∶HA=2∶3. 求证:EF、GH、BD交于一点.
证明:连结GE、HF,
∵E、G分别为BC、AB的中点,
∴GE∥AC.
又∵DF∶FC=2∶3,DH∶HA=2∶3,
∴HF∥AC.∴GE∥HF.故G、E、F、H四点共面.
又∵EF与GH不能平行,∴EF与GH相交,设交点为O.
那么O∈面ABD,O∈面BCD,而平面ABD∩平面BCD=BD.∴EF、GH、BD交于一点.
【探索题】设△ABC和△A1B1C1的三对对应顶点的连线AA1、BB1、CC1相交于一点O,且=== .试求的值.
【探索题】解:依题意,因为AA1、BB1、CC1相交于一点O,且==,所以AB∥A1B1,
AC∥A1C1,BC∥B1C1.由平移角定理得
∠BAC=∠B1A1C1,∠ABC=∠A1B1C1,△ABC∽△A1B1C1,所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