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分析
人文精神
提升
缺失
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探析
[摘 要] 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导致了理想主义弱化、实用主义盛行、道德的缺失、社会风气的堕落; 导致国民文化素质的现状令人担忧, 并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建设人文精神的严重障碍。
[关键词] 人文精神;缺失;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人文精神一词源自于西方, 它是指以人为核心,对于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个人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它即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目标, 也不是现实存在的即定模式。马克思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的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 [1 ] ( P89)我们也要将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现实的形态去考察, 从人在自然、社会和自身中争得自由的程度, 社会对个人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来考察。[2 ] ( P295) 就此而言, 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状况堪忧, 笔者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1. 中国的人文精神缺乏系统、专门的理论体系。回顾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从来没有建立过向西方社会那样系统、专门的科学理论体系,造成中国人文精神理论的缺失和理论体系的不完备。在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强调的是道德理想主义,在这种文化传统中更加偏重“德性之知” ,忽视了“见闻之知” 。只是围绕着德行的建设,展开了两千年的发展,没有形成过完整的人文精神理论体系。正是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备,致使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功利心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现象。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可有可无; 不断有人要求本身就很脆弱的人文精神以实用化的态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人文精神造成持久压力。这种人文精神内部因素的危机,造成人文精神内在生命力的逐步枯竭。
2. 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始终是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在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和生长的。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塑型时期,无论是儒家“仁”学所包含的朴素人道主义思想,还是道家对个体生命与精神的重视,都既具有永恒的魅力,又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憾。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致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显得过于入世,缺乏一种超越的批判意识。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张扬相互游离。一般说来,经济的发展是能够促进文化的活力的。然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性,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性经济的繁荣可以为文化的繁荣创造物质条件,而文化发展又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来自觉提升。有些表面上的文化繁荣,只是满足人们的感官愉悦,并不具有多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即没有上升到对人的灵魂塑造、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上。市场经济注重人的个体价值,这有助于培养人的个体意识,增强人的自尊、自强的精神。但是,这也容易导致人们倾向于以自身物质利益为出发点,当个人与他人、局部与整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可能牺牲后者而保护前者,由此而产生极端利己主义和本位主义。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并成为某些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准则,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落入“落俗与媚俗”的境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裂,进而压灭着价值理性,导致人生存意义的失落,人类与环境关系紧张等等。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使得对于体现人文精神的智慧和终极关怀的追求失去了内在的支撑力和深层次的动力,造成金钱比终极关怀更加使人激动人心。
二、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 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必然受到社会物质水平条件的制约。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对人的发展有制约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形成阻力。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是无法超越的,陈旧的社会分工仍然严重地束缚着人们,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也受到极大的束缚。这样的个人由于缺乏广泛的交往与联系,视野受到限制,在其发展中受传统东西的束缚较为严重,常常与愚昧、保守联系在一起,看问题的眼界也比较狭窄。而国民的人文精神受到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制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缺失。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方向,努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真研究这一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过程,认真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
2. 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以及教育层次的不平衡性制约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们还不能受到普遍的高等教育,而且在受教育的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人们受教育程度差异必将制约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造成方方面面的缺失,所以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措施。
3. 传统的思想方式、教育方式和教育的指导思想造成的缺憾,使人文精神的崛起受到阻碍。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的思想方式仍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头脑。现在的基础教育至今还是处于高考的驱动之下,虽然我们在全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推行新课程体系,要想真正进入理想的教育状态,尚需时日。可以说在基础教育上我们还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非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在世纪之交,面临严峻挑战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对我国全民精神状况,特别是教育领域还存在的严重不适应状况,存在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倾向而采取的战略举措。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基点,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4. 社会制度环境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 “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 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在这里,国家制度不仅就其本质说来是自在的,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现实性说来也日益趋向于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规定为人民自己的事情。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 [3 ] ( P281)在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能仅有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应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外在条件。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体制而言,还存在着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现象。一些地区和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文关怀,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三、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1. 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理想主义的弱化
致使实用主义盛行。当前的道德状况确实令人很担忧,形势是比较严峻的。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在于,市场经济在发展,而相应的法律和社会制约机制,以及人们的社会心态还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态,致使以实用主义为特征的功利主义盛行一时,“能捞就捞,捞一把算一把; 不捞白不捞,白捞也要捞。”这种畸形的心态,反而成为某些人的“常态” 。理想的严重缺失戕害着民族精神。个人利益的绝对化,使道德良知、价值理想,甚至为人的基本操守都变得一文不值。
2. 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道德的缺失,形成社会风气的堕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分析,由于经济取向的绝对化,导致了一切向钱看; 从而造成社会道德的失范、思想领域的混乱,使得贪污腐败等诸多社会弊端显现充分。现实已经严峻地说明,忽视人文精神的张扬,将个人取向推向极端化,单纯的经济取向造成社会理性的异化,这样是绝对不符合社会健康发展的。尽管我们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已经将诸多腐化的高级官员法办,但是社会风气仍然令人担心。有些人为了得到现实利益,买官卖官,卖荣取利; 官商勾结,利益均分; 官学勾结,以学取利。官场腐败延续到学术领域,象牙之塔也产生腐败,成为令人痛心的社会毒瘤。同时它会导致种种相应社会问题。有人将其归结为几种病症:贪婪症,见死不救的人情冷漠、人心死亡,唯是图; 良知泯灭症,金钱万能巧取豪夺的钱权交易; 文化贫血症,知识贬值、精神无用; 短视症,急功近利、贪图现世; 浅薄症,斗富炫奢、一掷千金。种种病症使文化成为某些人捞取个人利益的工具,成为经济的婢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确立明确的价值理性,做一个文化的事业而不是做一个“物化”的文化。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必须要建立合理的机制,并最终做到以人文精神引导、统率市场经济,净化社会空气。
3. 人文精神的缺失,影响到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人口问题一直是我们面对的严重的现实问题,我国现已达到13 亿人口。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历史延续下来的痼疾的影响,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这13 亿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为数甚多,人口众多自然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而民族的整体素质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姑且不说对于这些人的人文精神状态的整体研究,单纯从现象上来分析就可以看出整体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性。根据2001 年10 月下旬公布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 4 % ,即每千人里只有14 人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4 ]这个结果,是中国科协在大陆范围内展开的第四次调查。现在这种素养的提高幅度也是不大的。应该有此类素养的人却不具备应有的东西。有些已经受到高等教育培养、似乎已经具有了较高的人文精神的人,或者已经位居一定级别的人,或者虽无官位,但身处要职,掌握“公家”实权的人等等,人文素质却很低下。社会舆论评论说: “教养是一种社会责任” ,“上下五千年了,道德建设,还是任重道远”。[5 ]人文精神一直将人作为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对于精神境界的真善美和德慧双修的追求,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人文精神的高下,反映并制约着国民文化素质的优劣。[6 ] ( P11 - 12)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宋明以后特别是近世以来的失落,西方文化负面因素的影响的加强,“文革”又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极度的摧残,伴随着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国民文化素质低下的现状令人担忧,已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建设人文精神的严重障碍。
传媒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原因分析
对新闻传媒人文精神的研究,是目前新闻理论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新闻传媒的人文精神具体说来,是指新闻传媒应坚持民本思想,理性的批判精神与正确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大力弘扬现代人文精神,不为外物所奴役的主体精神,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自强创新精神等。
然而,在现实的许多新闻报道中,我们常见到的是新闻传媒人文精神的缺失。如许多媒体运用抢眼的字词,甚至暴力、恶毒的语言,或是残酷、刺激的图片,意在追求感官刺激、造成轰动效应,从而吸引受众眼球。这实际上是媒体对公众的误导,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剥夺。
新闻传媒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最起码的伦理道德素养,对生命与人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与关爱,人文素质的低下等是个别记者的个人微观原因;在宏观上,社会亦有其诱因和背景。
大众文化的盛行解构了人类的主体精神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自90年代开始兴盛的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大众文化兴起的根本动力,新闻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是大众文化兴起的文化背景及助推器。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获得的途径多元化,现代社会的人被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