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解码
寿光
模式
助力
产业
振兴
解码解码“寿光模式寿光模式”,”,助力产业振兴助力产业振兴 王志婷 关键词寿光模式;产业振兴;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其中,寿光经验的模式化,是整合各种积极发展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一、“寿光模式”的内涵 寿光模式就是以农民家庭为主体、政府培育市场为龙头,带动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乡村繁荣振兴的创新实践。它的本质就是一种以产业振兴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生产,农民实现增收。二、“寿光模式”的成效(一)推动低效产业向高效产业转变 种地务农,给人的印象一般是效益低、收入低,而在寿光,种菜却是个高收入、很挣钱的行当。据测算,以一个普通的长 120m 的黄瓜大棚为例,面积约 2.5 亩,一年下来两季净收入能达到 10 万元。一个家庭一般种 23 个大棚,年净收入大约在 20 万元左右,多的能达到 30 万元。所以寿光老百姓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想富得快,就种大棚菜;蔬菜种得好,大棚是个宝”。从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试验成功,掀起了蔬菜生产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到目前,寿光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 60 万亩,年产量 45 亿公斤,年产值上百亿元。高效的产出收益,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吸引力。据统计,近五年寿光农业镇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减少17.9%,返乡创业、回村种棚人员增加 20.6%。(二)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原来,传统的种地方式粗、脏、累,凭经验、靠力气,尤其是种大棚,老百姓每天起早贪黑,忙着给大棚通风散热、浇水、施肥等,工作强度很大。自 2016年开始,寿光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旧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的“两改”工程,用最高标准、最前沿技术改造提升蔬菜大棚。寿光现在建设的新大棚,大规模使用了自动卷帘机、智能放风机、智能雾化、水肥一体化机等智能装备,大棚物联网应用率达到 80%以上,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 APP 远程遥控大棚放风、控温、浇水、施肥等等,农民劳动生产率提升 200%以上。(三)推动单纯种植向产业集群转变 在寿光,原先建大棚都需要竹竿,这里不产竹子,但在第一二代大棚发展时期,寿光却成了江北地区最大的竹子批发市场。随着大棚升级换代,现在建大棚改用钢架结构了,又带动了寿光钢材市场的如火如荼。所以,围绕大棚蔬菜种植,带动了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服务管理、产后销售等环节,催生和聚集了大棚膜、卷帘机、保温被、化肥、育种育苗等专业生产企业,以及与它紧密相连的蔬菜加工、市场销售、流通服务等配套企业,形成了从产前到产中、产后全链条的产业体系。同时,这些产业也创造了巨大价值。据粗略测算,年产值在260 亿元左右。三、“寿光模式”的启迪(一)党员示范引领是关键 如果说解放思想是“总开关”,那么党员干部掌控着“开关”的启动和运行。寿光蔬菜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与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密不可分。1986 年,王伯祥担任县委书记后做出的第一个重要决策就是扩建市场,当时市场姓“社”姓“资”还在争论着,看到人们有顾虑,王伯祥同志亲自给大家鼓劲:“天塌了,我顶着,为了让百姓富起来,我们怕什么,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1989 年,三元朱村试验冬暖式蔬菜大棚,可村里没人相信靠晒太阳就能在冬天种出黄瓜,这个时候,是王乐义同志站了出来,带领三元朱村 17 名党员,做了第一拨吃螃蟹的人。他们砍掉了 20 多亩快要成熟的玉米。这在粮食金贵的年代,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这时王伯祥书记给他们吃了定心丸,“损失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就这样,在三元朱村,率先建起了 17 个共产党员示范棚。这一季下来,村里一下子出现了 17 个“双万元户”。很多地方都想学习这项技术,村里很多人却不同意,王乐义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受组织培养这么多年,并不是一个普通农民,而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农民兄弟都富了才算富。”就这样,三元朱人毫无保留地将成熟的大棚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无偿奉献给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村地区。如今,在寿光蔬菜产业战线上,活跃着一支以王乐义、李新生等為代表的党员干部队伍,他们以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豪迈激情,引领广大农民走上一条农业现代化的光明道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成就了寿光蔬菜,才造就了寿光模式。(二)政府持续推动是基础 寿光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农学家贾思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就诞生在这里,所以对寿光人来说,种植蔬菜无疑是轻车熟路的好选择。改革开放至今,寿光紧紧抓住蔬菜这一产业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尽管经历了诸多市场考验和发展阶段,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菜农为宗旨,坚持不懈,最终将蔬菜这一传统产业从星星之火打造成了寿光标准、全国品牌。(三)群众利益保障是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改革开放前的寿光同全国大多数县份一样,以农业为主,贫穷落后。1978 年寿光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 74 元,远低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138 元,农村家庭几乎没有存款。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寿光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 1988 年提高到 747 元,1998 年大幅度提高到 3650 元,到 2018 年,寿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0627 元,高出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6010 元,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