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doc
下载文档

ID:112457

大小:36.50KB

页数: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六经 辨证 眼科 运用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第一节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六经辨证法,创始于后汉张仲景,载于《伤寒论》一书中。该书用以辨别外感病和杂病,曾在中医学的发展上产生巨大的影响。陈达夫教授认为,六经辨证是祖国医学最早而又最完善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具有完整谨严的理法方药,任凭疾病千变刀化,在六经辨证纲领统率下,不仅包罗万象,而且能执简驭繁。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在生理方面,六经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皮毛,是五脏六腑交通之道,气血运行之路,能沟通机体内外,上下,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外来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传里,由上传下,并将脏腑的病变反应到相应的体表、肢节等部位。脏腑病变相互影响,也通过经络起作用。将六经应用于诊断方面,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启示下,积累前人经验,加以充实和发展而来。其特点为以阴阳为纲,贯穿表里、寒热、虚实六辨,综合分析,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  陈达夫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为纲领探讨眼科疾病,是中医眼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创新。他广集中医眼科、内科的精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贯通,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并用以指导眼科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优点是认证不拘泥前代有无病名,重在辨明病理,强调机体的整体性,重点抓住疾病的表里虚实,全面分析,随证施治,具有删繁就简;揭示眼病本质的长处。临证之时,不会因前代没有病名而无措手足,认证思路才会宽广。 一、六经辨证应用于眼科的理论依据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眼与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眼目的形成,是依赖十二经脉运送之精气灌注的结果。《灵枢•经脉篇》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滓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冲头痛,  目似脱。”“胆足少阳之脉,是骨所生之病者,头痛,额痛、目锐眦痛。”说明经络所生之病,几乎都与眼目有关。《灵枢•论疾诊尺》说:“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土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东垣十书》说:“青白翳见于大眦,乃是太阳少阳经中郁遏。”“发热恶寒而渴,但目赤者,病脏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理阳气也。”张从正《儒门事亲》又引《内经》说:“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  目之上纲,太阳也,亦血多气少;  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医宗金鉴-》亦指出:“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目焉。”由此看来,前代医家均认为目病与六经有关,并熙以诊断目病。但是,他们对目病的认识尚不全面,深刻,没有全面地进行阐述。      人体十二条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连接。如:足阳明胃经,起眼下(承泣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暗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汇集于眼或附近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夹鼻孔至迎香,手少阴心经,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出耳上角(外眦附近)口经过眼与眼附近的经脉有:手太阳小肠经,过目外眦入耳中,分支至目内眦,足厥阴旰经,循喉咙过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会于颠顶。一般来说,三阴经脉不上头,只有足厥阴肝脉上过目系,与督脉会颠顶,这是指大经脉而言,而五脏六腑的细微经络都上通于目,故《灵枢>>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也。”华佗《中藏经》说:“目.形类丸,内有大络者五,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咣、大肠、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皆悬结于脑下,达脏腑,通气血。”由此可知,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而经络者实为五脏六腑的道路,没有经络交通,则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到达哏上。因此,眼病按六经辨证,是完全有理论根据的。  二、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  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以六经为纲,按《伤寒论》六经分证命名,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八纲贯彻其始终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以求因,然后审因而论治。故六经辨证,实际上是以六经为纲,综合了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来探讨眼病的一种比较系统而又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眼病的分证命名:历代医籍对眼病的论述,都是以证命名,如《龙木论》,《古今医统》、《医宗金鉴》等,将眼病分为72症,即内障24症,外障48症。《医宗金鉴》除肯定?2症外,又在补遗中增加10症;《银海精微》也称述72症,而实际昕列名目则是80多症,《审氏瑶函》说:“上古言72症则失之简,是函摘要删繁定为108症。”《证治准绳》所列症名193;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23症,外障45症,合计68症,《目经大成为亦分列为81症,外列似因非因8症,共89症。这种目病命名法较为繁杂,而又不能包括所有目病,随症处方亦不灵活。有鉴于此夕陈达夫教授主张,按六经命名,即太阳目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再于目病的千变万化中,贯彻以病因、病位、病势等,更进一步明确疾病性质。例如,太阳目病,病因为感受寒邪,即断为太阳伤寒。如其病位在表,病势属实,则它的病名应命为太阳表实目病。根据病位,还可以分出手、足经脉,井可以冠以内连脏腑的名称,如足少阳胆虚目病,手少阴心经里热实证等。实际上诊断本身就突出了辨证要点,一当诊断确立,用方遣药就不困难了。  (二)辨证纲要:      1.以眼科的六经证形为纲:如太阳经目病:凡目暴病,白珠红赤,大眦内血丝较粗,或从上而下者特甚,鼻鸣或不鸣,脉浮,微恶风,或颠顶脑项痛,或半边头肿痛,太阳伤风也,法当温散,宜桂枝汤。设风轮起翳者,而有兼证,则当随经兼治之。      阳明经目病:气轮血丝满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流泪,额前痛、目眶痛者,病在阳明。阳明应恶热,今病人反恶风寒,项背强,微有汗者,风伤阳明之表,宜桂枝加葛根汤。  少阳目病:两额角或太阳穴胀痛,或口苦咽干,目赤羞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脉弦细或沉紧者,少阳伤寒也,若系中风则两耳气闭。胸胁不快,宜小柴胡汤。  太阴目病: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者,宜桂枝汤。  少阴目病:头痛如锥,或表或里都能如此。如患者突然目赤,坎离两廓血丝较多,不畏光,无眵,而头痛如锥,就是少阴表虚伤风,宜桂枝加附子汤。若目不全赤,坎离两廓仅血丝一二缕,则属于虚,治不同法。 厥阴经目病:厥阴风证,头如斧劈,虚与寒痛,仅在顶颠。若病人有此头痛,而风轮随起灰白色翳膜,白珠红赤梗痛,手足时冷复热者,宜当归四逆汤。      这样提纲明确,任随病证变化万千,都可明辨出它应属那一经病,经症既定,就可随其主症循经入里,随其兼症旁及他经,仔细推求病理,得出正确判断。    2.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脏腑与六经关系十分密切,六经各分为手、足二经,实际上为十二经。十二经与相应脏腑相属,脏与腑之间,脏腑与机体各部组织的联系,都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使人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六经症候的产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因此,六经辨证不能脱离这些有机的联系。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突出六经辨证,其优点在于举经可以概括脏腑,举脏腑则不能包括六经。例如说心,专是指的心,就没有包括经络,如果说手少阴,则经络和心脏都包括了。因此,举经既可以说明经脉所属脏腑与眼病的关系,又可说明经脉循行经络及其精气通达与否同眼病发生的关系。经络上的病证,既反应了眼睛的病变,也反应了脏腑内部的病变。经络是局部与整体的桥梁,六经辨证既可抓住局部病变,又可明辨整体病机,使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这正是祖国医学的独到之处。  3.以八纲辨证贯穿始终;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用以表示发病的原因、病位、性质、病势,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学判断疾病最基本的纲领。陈达夫教授将八纲辨证贯穿于整个六经辨证之中。就总体来说,三阳王表,三阴主里。而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三阳证多属实,三阴证多属虚。三阳证多属热,三阴证多属寒。具体到各经病证,亦是如此。例如,太阴病,先当明确,足太阴是阴气至极之经,在应天的本标上,是以湿为本,以阴为标,在五脏所属上,手太阴是属肺,肺主皮毛,足太阴属脾,又主肌肉。然而,本经是否就无表证呢?不是的,本经还是会有表症。因此,张仲景说:“太阴病,脉浮者(病在肌阴),可发汗(发肌腠中的汗),宜桂枝汤。”这是太阴表虚而受病邪者,治宜使邪从肌腠当中外托而出。作为眼科又当如何来辨呢?陈达夫教授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太阴目病举要篇中指出:太阴表虚伤风,桂枝汤主之。辨证要点: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盖因太阴本湿,土湿不宣,则清阳不达,故头重痛如物压。脾主四肢,四肢烦疼,则为病在太阴的大证据。肉轮厉脾,肉轮浮肿而软,是伤风无热之象,气轮属肺,气轮血丝细碎者,一则目病肺统,再则肺脏也是太阴。而乾坤二廓主肠胃属阳明,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亦归太阴病旁及他经者。综上所述,应视为风与太阴本湿相搏而现之表证,故判断为太阴表虚伤风,所以,宜用桂枝汤治之。辨证要点:  肉轮浮肿而硬,气轮血丝细碎而赤,眵多,或乾坤二廓血丝较甚,四肢烦疼。此证是太阴中了风寒,风郁不达,而化热的表实现象,与外来的热风直中不同,所以,用桂枝解表,略加大黄以泻热,开表清里,有釜底抽薪的意思。如风热直中手太阴,而成的表实现象者;又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而主之。其辨证要点为:气轮血丝满布,梗痛羞明,睑硬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又说:太阴里虚,附子理中汤主之。辨证要点,气轮色蓝,风轮外表无光,面白不泽,眼咆浮软。盖因足太阴脾,喜燥而恶湿,脾湿过甚则健运失职,气不到眼,故眼胞浮软,血不荣面,故面白不泽。至于风轮外表无光者,是脾土病,而肝木失其培植。气轮色蘸者,是脾土病,而肺金无从养长的关系。所以,宜用附子理中汤,以理中土,培土即可植木,补土即可以生金。又说:太阴里实,用三仁汤加制川乌。辨证要点;气轮血络膨胀暴露,状况有似寻常红赤,但以手试推胞睑,血丝不会移动,疼痛羞明。其病在巩膜,西医称为巩膜炎,系风湿中于手太阴经,属有余,宜用三仁汤加制川乌方,以除湿祛风。若兼证现有阴虚内热之象者,则为素质阴虚,中湿化热,宜用甘露饮,以养阴而清湿热。以上仅举一经之表里虚实概况,即可说明八纲辨证在六经证形中是贯彻始终的。  4.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有利于临证制变:辨证的目的,就是在推求病因,探讨病机。六经辨证,就是通过对六经的证的辨别来推病因。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症候,同样,木同的症候,也反应出不同的病因。而且同样的病因,由于受病的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证各异,治法自然亦各不相同。例如,风热致病,伤于阳明经,则出现畏光、鼻干,眵干,舌苔白厚,脉洪数,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其病机系由热邪闭郁目中玄府,则畏光,胃热伤及肺脾,则鼻干、哆干,阳明里热,则舌苔白厚如积粉,脉洪数,热极生风,阻挠了营卫在胃上的交会,所以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故用白虎汤泻阳明经气分之热,加白附宁驱内扰之风邪。风热伤于少阳经,则出现咆肿难开,眵多而稀,泪如淡血。其病机系因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风热过甚能伤太阴,故胞肿难开。外则太阳阳明,故有手太阳眵多而稀的症状。少阳火热太过,上逼厥阴络血妄行,则泪如淡血。故用小柴胡汤减去半夏、姜枣辛燥甘温之药,枢转邪热外达。加薄荷,白芍,防风,以平肝祛风。风热伤于太阴经,则出现血丝满布,梗痛羞明,险梗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一派太阴表实症状,治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以清热解表。由此可以看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经,就有不同的证,有不同的证,就有不同的治法。将病因辨证纳入六经辨证之中,有利于临证制变。  5.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不仅可以阐明眼睛局部的病变,而且可以阐明整个机体的变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