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山村
经济社会
发展
思考
山村经济社会进展思考
依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工作的要求,在海原县委组织部、曹洼乡党委及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冶套村两委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自x202x8月1日驻村工作以来,我深化冶套村社会各阶层中,认真对该村经济社会进展状况开展调查争辩。并结合自己一年来在该村驻村的工作经受,对调研的结果进行了认真的疏理。现将状况报告如下:
一、根本状况
冶套行政村位于曹洼乡西北、南华山麓东侧,中静(中宁—静宁)大路穿境而过,村部距县城20公里。位置正是县中部干旱半干旱带,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缺乏300毫米,是曹洼乡最干旱的一个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00亩。共辖乱堆子、新庄、冶套、路家沟四个自然村,有农户261户,人口1183人,其中劳动力586人,是一个纯回族聚居村。目前全村有生产窖380眼,户均2眼,正常年景,根本能够解决人畜饮水,但遇到大旱之年,照旧存在吃水困难的问题。
全村累计退耕还林3449亩,人工种草3373亩,x202x全村农夫人均纯收入1325元。x202x全村农夫人均纯收入1440元。目前全村农户的主要收入依托外出务工,其次乱堆子、新庄两个自然村得益于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而冶套、路家沟两个自然村仍主要连续着传统的低产低效农作物种植业。种草养畜业在该村虽有广泛的群众根底,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全都以来没能进一步形成该村的支柱产业。
全村共有正式党员15名(另有1名预备党员),其中女党员、学校文化程度的党员和能人党员均为4名,分别占26.7%;贫困党员5名,60岁以上党员5名,分别占33.3%;35岁以下党员仅有3名,占20%。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调查争辩,结合工作实践体会,笔者认为限制该村经济社会进展的因素除了不确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组织建设严峻滞后,远不能适应当村经济社会亟待进展的需要。
1、村级党组织缺乏活力。
一是党员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冶套村现有的15名党员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9岁,最小的33岁,平均年龄50岁。二是党员进展不正常。15名党员中,其中7人是上世纪80年月以前进入组织的,8人是上世纪90年展的。自2023年以来的7年中未进展一名党员,且15名党员中就有10人分别有父子、夫妻、公媳、兄妹等关系,家族党员现象格外严峻。三是党支部主要负责人没有起到“带头羊、领头雁〞的作用。对全村的经济和社会进展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没有根本思路,实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万事无主见的消极态度。
2、村两委及班子内部不够团结。
冶套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党支部和村民委各占1/2。两套班子6个人,关系格外简洁,冲突重重。既有党支部与村民委之间的冲突,也有党支部内部成员和村民委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而且冲突经常在进展演化,此消彼长,呈无规章状态。虽然这些冲突时隐时现,时儿紧急时儿缓解,但是已经成为分散村两委分散力、减弱村两委战斗力的一个致命症结。给冶套村的经济和社会的进展带来了确定程度的影响。
3、班子成员素养不高。
一是整体素养低下。无论是思想解放程度,还是政策、法律、经济学问等都亟待极大的加强和提高。两套班子6个人中,只有3人具有学校文化水平,且实际水平与学历不相符,个别村干部连报纸和文件都无法阅读。二是大局部班子成员工作缺乏连续性,没有长远思想,工作不敢碰硬,怕得罪人,工作效率低下。少数班子成员甚至存在“一年干、二年看、三年就滚蛋〞的思想。三是个别班子成员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以农村干部、共产党员的要求衡量自己,价值观念模糊不清,不给酬劳不干事,甚至假设没有酬劳村两委会也不参与,影响了农村干部的形象,也在确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长期来,由于该村无村级集体经济,造成了村两委办公经费和村干部的误工补贴无着落,兴办公益事业更是望而兴叹,村级政权的运转受到了确定影响,也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乐观性和干部队伍的稳定,甚至消逝无人办事、无人管事的局面。
5、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一是党员队伍年龄偏高,文化层次低、思想陈旧、观念保守,无现代经济学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进展的需要。二是局部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家致富与带着群众共同致富的关系,“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只要组织照看,不要组织纪律,局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松散,个别党员甚至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不参与组织生活,党员的地位、作用、价值无法得到体现,根本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由于原村“两委〞班子及干部、党员由于换届选举及经济纠纷等问题,造成互不团结,党员、干部之间,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很融洽,相互猜疑。个别已卸任的党员干部非但不能正确处理与现任两委班子成员的关系,甚至利用家族党员和宗派势力另立山头,搞小集团,对村里重大事项及重要工作不时干扰,从而在当地群众中形象的流传着“开不了学的阿訇,下了台的村干部〞的说法,可见其在群众中影响极坏。四是由于长期封闭组织大门,当地一些有文化、有力量、有意愿带着群众脱贫致富的年轻人却长期被拒绝于党组织的门外,造成村民对村级党组织的概念产生模糊生疏,对党员的先进性更是麻木不仁,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的平台。
6、进展思路不明。
当前,正值海原县调整产业结构的开局之年,曹洼乡党委政府对全乡2023年农业产业结构已作出整体规划部署,规划在全乡落实压砂西瓜7000亩,并预备争取项目资金,培育肉牛养殖示范户100户,在全乡进展肉牛养殖5000头。这对冶套村的进展正是机遇难得。但是,由于种种缘由和简洁多变的冲突,村干部们面对机遇和挑战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对冶套村今后进展没有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对如何带着村民利用已经具备的条件更快更好的进展心中没数;对如何加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使冶套村旧貌换新颜无能为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无法将相对丰厚的资源转化为加快进展的有利条件,农业增收困难。
1、劳务产业缺乏科学组织形式和有效输出途径,后继效应缺乏。
被当地群众誉为“铁杆庄稼〞的劳务产业,一般也只能作为大多数有青壮年劳动力家庭赖以养家糊口的权宜之计,却不能真正成为宽敞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门径。分析其缘由如下:一是由于劳动力素养不高,且大多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形成当地劳动力相对充裕和输出的劳动力不能适应各类劳动力市场对高素养劳动力需求的冲突。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只能以从事简洁的重体力劳动猎取低廉劳动酬劳。二是无论从各级政府及劳动就业部门,还是民间劳务中介组织,都缺乏对当地劳务产业的科学有效组织和引导,既不能坚持经常性做好劳务市场供需双方信息的采集和沟通,更不能依据劳务市场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形成了劳务市场供需之间的瓶颈,从而使当地劳务输出多为群众自发的分散式外出务工,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三是由于这种简洁的劳务产业多为短期行为,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的是粗重体力劳动,其间并不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技能和市场信息及经营管理力量,因而他们返乡后既不能成为带着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和能人,待其老病残疾丧失劳动力后境况只能是更为凄凉。基于上述状况,该村劳务输出产业既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缺乏应有的后继效应。因此不能真正成为当地新的有效的经济增长点。
2、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能做大做强,缺乏效益,农夫增收步履徘徊不前。
本村乱堆子、新庄两个自然村由于紧靠南华山东麓,又有中静(中宁--静宁)大路穿境而过,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大局部土地已实施了退耕还林以粮代赈,使绝大局部农户的温饱根本得以解决。加之始终以来,当地群众就有养殖牛羊的习惯,且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后,在各级政府及扶贫办的大力扶持和鼓舞下,种草养畜业在该村已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根底,本因成为本村的一个快速进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却不能进展为该村的一项支柱产业。究其缘由,有以下几点:一是群众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支持,无论是在扩大养殖规模、引进新优品种还是在占据市场份额方面都显得无能为力。二是在实施退耕还林(草)的过程中,大局部群众缺乏长远进展的眼光,只将退耕还林(草)作为等要以粮代赈补贴的依靠,而缺乏根本的日常维护管理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及鼠害、虫害破坏,造成树木成活率和畜草产量低下,限制了种草养畜业的进一步进展壮大。三是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对当地种草养畜业大力加以扶持,但由于贫困人口面积大,在历次落实扶贫项目时均实行了平均主义,却没能集中有限的资金培育出有条件、有力量、有意愿进展的示范户和专业户,使分发到各户的牛羊大多成为群众应急变卖的家产。既铺张了资源,同时也使宽敞群众看不到进展的期望。
冶套和路家沟两个自然村无论在自然资源、根底设施还是经济根底等方面均远不如前两个自然村,由于未实施退耕还林(草),这两个自然村除少数人员通过做生意和跑长途运输等途径首先脱贫致富外,大多数农户主要依托于劳务输出和传统的农业种植,目前尚难以脱贫。依据逐户调查了解到,由于大局部农户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少进展思路,多以种植小麦为主,正常年景,其亩产也不过50公斤左右,逢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大旱之年,大多数农户种植的小麦几乎绝产。其次种植的作物多为油料、马铃薯、葱蒜、豌豆、荞麦等作物,相对小麦而言,这几种作物既能适应本地不利的自然气候,市场需求率也较高,且价格较为可观,但由于当地农夫缺乏市场意识,同时缺乏必要的科学田间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力量,不能引进新优品种,致使上述几种农副产品产量较低、品质不高,规模较低,加之缺少市场信息,因此缺乏市场竞争力。x202x,冶套和路家沟的葱、荞麦、豌扁等种植面积约2023多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1000亩,由于不能与市场接轨,主要是自产自用。
在当地,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因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不能进展壮大。同时由于本乡外乡缺少各种农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能人,更无农夫合作协会等各种民间中介组织及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当地本应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副产品和畜牧产品却不能很好与市场接轨,更不能形成产供销和加工一体化的长条产业链。因此无法拉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群众既看不到效益,更摸不清进展思路,乐观性严峻受挫,只能等待观望。
3、有限的自然资源承载着超负荷的人口,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维护、开发和利用。
在以往两轮土地承包的根底上,由于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形成了不尽合理的现状:一方面,女儿户因其女儿出嫁迁出,土地多而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多子户却因其子婚姻娶成家和自然诞生,家庭人口增长过快,形成人多地少的现象,进而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闲置和大量人口无地可种的反常局面。这种状况尤以冶套、路家沟自然村为明显。
退耕还林(草)后的土地缺乏进一步的维护、开发和利用。同时笔者还觉察当地其实一样可以种植出品质较高的杏、枣、果、梨等经济林的土地,却种植了大面积的柠条等生态林,由于对退耕还林的农户而言,除了成为赖以取得国家以粮代赈粮款补贴的资本以外,再无其他效益可言,因此这些林地既缺乏必要的日常管理维护,更没能够进一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且力度不大,农夫增收徘徊不前,特殊是面对近几年的旱情严峻的不利自然因素,群众返贫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公共事业和根底设施薄弱,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展形势的迫切需要需要。
1、文化教育和规划生育工作由于根底薄弱,整体人口素养严峻偏低。
该村的厦新学校和冶套教学点均为上世纪末分别由厦门市与xxx县包扶时建筑。因此在笔者走访的群众中(走访率85%以上)90%以上为文盲半文盲。除有三户家庭目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