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养老
机构
老年人
情感
支持
存在
问题
研究
养老机构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研究
李文彬+董俐君
摘 要:老龄化与少子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化养老的持续开展。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支撑,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借助社会学与管理学理论,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研究进行国内外分析,并重点分析了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相比于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养老机构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和扩大的家庭,“家长式〞的管理、集体化的生活和缺乏个性化的生活照料,使身处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群体与在社区和家庭中生活的老年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心理和情感也更加脆弱和敏感,其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也变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机构;
情感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少子化和老年化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特点之一,老年人数量大,老龄化程度高,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减弱,社会化养老效劳体系亟待建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世界老年人人口的五分之一,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2%。据预测,在2030年中期,我国的人口总量将到达14.6亿,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23%。十二五养老规划指出,在社会化养老效劳工程上,“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效劳、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平安援助等多样化效劳〞。由此可见,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已经逐步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老人精神文化支撑能力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马斯洛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平安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生理和平安上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是情感上的需要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情感上的需要表现在希望子女常来关心探望、机构本身的工作人员效劳意识和态度要好等等,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情感和心理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那么讨论了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在其研究中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种。林(Lin)等人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同情、关爱、理解)和工具性支持(如家务、财物支持等)。而沃恩·本特森在其研究中那么指出了与好友、亲属和邻居的情感交流会在老年人生活满足感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穆光宗从机构养老中的开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到机构养老面临六大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化解机构养老困境的五大应对策略,提到了“机构养老的亲情化、福利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品质养老〞。谢国秀等人,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养老机构与居家老人的抑郁状况做了详细的比较,映射出养老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状况欠佳,提出加强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心理方面的效劳。明艳运用“差序格局〞理论把老年人精神需求概括为感情需求、娱乐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几个方面,并且把老年精神需求的这几个方面划分为一种由核心向外推,越推越远、越推越高的层次结构。李倩从基于需求理论的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出发,强调了家庭亲情关心力量对老年人情感慰藉的重要力量,提出配偶是老人的第一心事倾诉对象,除了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精神上的支持,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慰藉,所以夫妻之间的相互关心是其他人无法比较的。此外,子女永远是父母最大的感情寄托,所以子女时常的关心慰问也是老人非常渴望的。
三、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子女的精神关心“供不应求〞。在家族文化浓郁的中国,老人的精神关心和支持渠道主要依赖于子女。民办养老机构老人脱离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子女关心上普遍不及家庭养老的老人,子女在精神关心上的供给缺乏,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养老院老人在适应度方面明显低于居家老人,差异较为显著。客观上,多数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原因是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在老人入住后,子女在对老人的关心频数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很少基于老人需求的立场来考虑。主观上,子女在对父母的关心上层次较为单一,多停留在物质层面。民办养老院老人多有足够的退休金,在物质层面上根本可以自给自足,反而在情感支持方面却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子女的关心多是给予物质满足,在谈心、隔代看望等精神支持方面却认识缺乏,甚至根本无此方面的意识。
(二)配偶的精神支持权重大而难实现。配偶是真正相伴一生的人,由此可看出配偶的作用在人们的情感支持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机构内夫妻老人少之又少,单身及丧偶老人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因此,机构老人在配偶精神寄托方面多呈现空缺状态,这无疑是导致机构内老人精神方面供给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老人自身多在考虑到自己的年岁、子女意愿时就放弃了自己在找老伴的动力;
很多子女在此方面与父母缺乏沟通,没有给老人提供足够的支持,甚至存在强烈反对的现象;
机构在此方面的效劳几乎为零,效劳停留在生活照料方面,精神慰藉方面的供给形同虚设。
(三)宗教信仰是把双刃剑。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对物质的反映“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所生活的物质世界的虚幻反映,是对现实社会的扭曲反映。有些老年人往往沉溺于自娱自乐的宗教生活,而对宗教世界之外的人和事物不管不问这种与非宗教人员的疏远易使其形成专断、我行我素的处世态度〞这不仅限制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和途径,还不利于其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开展。这样,教徒与非教徒就形成了两个群体,也不利于养老机构的管理。
(四)其他人员的精神支持相对有限。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民办养老机构环境相对封闭,不得使老人自由出入,这就客观上限制了老人的交流范围,也一定程度上与老人进院前的人际圈隔离,即根本上脱离了原有的社会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与其他亲朋的联系。另外,由于与许多亲友年久失去联系,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其他亲友的精神支持作用也相对有限。
四、小结
综上所述,民办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供给渠道单一,多方责任机制尚未建成。老人的情感支持主要源于子女、配偶、亲友等内部关心,而在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上,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社区等外部力量。如今,机构内老人的文体活动和自我实现方面需求的满足主要靠机构自身、零星的志愿效劳及老人的努力,这就引发了供给主体层次“倒置〞现象。养老问题关系到国家开展与民生建设,随着我国养老方式的不断开展调整,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机构养老方面并没有给予及时、全面、动态性的关注与支持。(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开展的困境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3(3)
[2] 谢国秀等.养老院老人与在家老人抑郁情绪之相关调查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23(5)
[3] 丁志宏.城市退休老人精神需求现状及社区支持.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报,2023(7)
[4] 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养老院的个案研究.人口与经济,第1期.
[5] 王如青等.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与对策.常州年鉴,2023(11)
[6] 张国初.关心老年人精神健康.经济界,2023年第3期
[7] 徐林.民办养老机构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南京市为例.经营管理者,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