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对XX县区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1116350

大小:20.88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困难 群体 就业 状况 调查 思考
对XX县区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 目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 (2)市场对白领需求缺乏 (3)文化教育质量低下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6)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2.自身原因 (1)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时机 (2)学生期望过高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社会方面 2.政府方面 3.大学生自身方面 四、结语 五、参考文献 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开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政府,社会与个人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调查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采取哪些形式进行调查(走访、问卷、亲身经历等);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另一方面如果需要,要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开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根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这一局部,主要是介绍根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具体怎么写,可灵活多样。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蓝皮书显示,202223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2223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2223届全国总体上升了4.1个百分点,20222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其中本科院校202223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2223届上升了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2223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比202223届上升了2.9个百分点。 20222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是材料与能源大类,最低的是法律大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22年145万,2022年212万,2022年280万,2023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2)市场对白领需求缺乏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缺乏〞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3)文化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本钱,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急躁的情况。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6)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效劳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时机;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自身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1)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时机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到达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2)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开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兴旺、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兴旺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假设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开展时机、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根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鼓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屡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4)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局部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答复以下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社会方面 (1)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开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时机;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另外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形势说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本钱和创业风险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毕业生创业思想得到弘扬,并使创业行动得以落实。 2.政府方面 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根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 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政府在行动中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标准、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 3.大学生自身方面 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四、结语 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五、参考文献 信息时报 中国青年报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