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诉求.docx
下载文档

ID:1113791

大小:21.93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和谐社会 高校 德育 目标 时代 诉求
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诉求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级高校德育政策,可知高校德育目标经历了从片面强调国家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目的到强调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再到强调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多方面需求的以人为本目的的转变,藉此可以获得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时代诉求的合理性支撑。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等院校;德育目标;德育政策  [作者简介]熊孝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23)09-0199-05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和谐社会表达在社会人际关系上,要求广阔人民群众为人处事时互相帮助、老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有赖于具有良好素养的合格公民来践行,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和谐社会对他们又提出了哪些要求呢依照我国国家一级高校德育政策文本,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目标的变化历程进行历史考察,可以获得当前建构和谐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时代诉求的合理性支撑。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目标的历史考察    (一)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1年)强调满足国家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的德育目标。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工作重心逐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转移到以开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也由此启动。1981年农村率先改革,三年后城市改革启动。十二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随即党中央公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紧接着通过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中共十三大又出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然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更难更慢,在改革开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左〞倾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牵制着改革工作的展开。教育目标当然也没能摆脱“左〞的羁绊,高校德育目标凸显了大学生效劳国家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目的。这从一系列国家级高校德育政策的有关规定表达出来。  1979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根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指出: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重要保证。这里“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是从国家政治需要来讲的。1980年4月教育部、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要求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人民效劳,刻苦钻研业务。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该文件连续用六个短语来表达学生要效劳于国家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目的。没有提到学生自身开展的需要。无视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1982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指出: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革命理想、讲革命道德、守革命纪律、有文化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方案。此处再次用“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说明高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效劳于国家的政治需要。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1987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指出: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深入、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帮助青年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是当前社会形势的必然要求。这一规定说明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渗透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政治意识形态的目的。  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重申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有坚决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效劳,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由此可见,这是从国家政治需要角度强调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1987年11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思想教育课程是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1989年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那么(试行)要求学生应当有坚决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效劳,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有良好的品德;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这个行为准那么连续用四个“应当〞强调学生应该服从国家需要的社会本位目的,没有提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开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八·九〞政治风波和国外苏东剧变导致意识形态的敌对气氛再次升级,1991年8月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假设干意见强调: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从意识形态角度说明培养目标服从国家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目的。    (二)改革深入阶段(1992-2022年)强调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的德育目标。针对第一阶段社会上很多人在改革开放上放不开手脚、瞻前顾后的现实,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姓“资〞与姓“社〞的争论,1992年初xxx南方谈话提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中共十四大确立了xxx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有方案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战略部署,从此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序幕。我国的改革开放在明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指引下快速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经济飞速开展,科技教育不断进步,民主政治开展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