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民
群体
马克思
大众化
路径
选择
农民群体马克思群众化路径选择
。在农民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化是促进小康社会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农民群众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农民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表现为思想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分层化、职业实践不同。本文在立足于现实根底之上总结党在农民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化的历史经验,再基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的差异化视角下去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化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农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差异化特殊性
一、党在农民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历史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灵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这段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土地革命、抗战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这些大事件,它们都表达了党用马克思主义去引导、教育农民群众的经验。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彭湃等人通过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协会、通过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贴近农民生活实际进行宣传。土地革命时期,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加的系统化,创立师范院校、结合农民群众思想上的特殊性采取标语、口号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调动广阔农民的抗战热情,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到改革开放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面临着经济落后、农民思想封建保守的现状。中国共产党为了激发农民投身于社会建设中的热情。思想上,党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当中科学的、民主的、群众的思想观念破除农村落后、腐朽、封建迷信思想。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互助小组、合作社,用集体主义思想去代替自私自利的小农意识,走集体致富的道路。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民的职业构成多样化、思想观念混合化、国际形势复杂化,要求党推进马克思群众化的进程更迫切,形式更多样。这时党首先培养一批有力的基层队伍近距离的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让农民群体始终与党的领导保持一致。最后结合农民群众从事职业实践的特殊性,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农民的生产相结合,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新时期农民群体差异化对马克思的主要影响
1.农民群体中思想差异化的现象存在
由于生产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受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宗教思想在农村长期存在,农民群体思想存在多元化的现象。当时对农民群体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单一的基层党组织的上传下达,对农民群体的思想观念的宣传内容比较整齐划一。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开展,农民逐渐进入市民的角色,城市生活的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促使了农民群体的思想产生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体年龄层次思想状况的不同。50年代-60年代的农民,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思想价值观念相对传统,带有一定的保守性。70年代-80年代的农民主要适应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方式,而且经历过改革开放后思想逐渐开化,思念观念主要呈现一定的混合性。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义务教育的普遍施行,农民阶层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思想上表现为新的状态。因此,整个农民阶层思想上出现了旧、混、新的分化趋势。
2.利益诉求逐渐分化
根据年龄阶段的分化,我们暂且把农民这个群体分为三代群体。第一代农民大约是在50-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农民的文化成都较低,生活的大局部时间集中在农村的农业生产上,农业劳动技能熟练、收入比较低下、思想价值观念上比较单一,因此他们的利益诉求比较低,主要希望通过从事体力劳动维持家庭生活的根本开支就行。第二代农民主要集中在70-80年代出生,这一代农民家庭结构主要是核心家庭。由于传统农业所得收入逐渐减少,他们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维持家庭开支,这一代农民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住房问题和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三代的农民主要集中出生在90后,由于受目前婚恋习俗的影响,他们的父母会在城镇地区买房居住,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由于缺乏从事农业劳动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利益诉求偏高,主要希望从事技能轻巧的工作,渴望能够自主创业,并且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政治权益上的保障,有一定的学习专门技能的渴望。
3.从事的职业实践的不同
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去“化〞农民群体这个群众,关键在于能不能解决这个群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要想在农民群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化的目标必须要结合农民群众职业实践。从事不同职业实践的群体对同一理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职业实践主体性的差异所造成的。所谓的职业实践主体性的差异化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职业选择变多影响人们的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理论选择。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实践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生产实践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存、开展和全部社会的根底,因此只有结合农民群体从事的农林渔副牧业生产活动的具体特点选择不同马克思主义内容、教育手段、宣传方法、技巧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化的结果。
三、推进农民群体马克思群众化路径选择
1.以解决实际需求为立足点
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农民从事的职业多集中在劳动、技术等就业环境较差的岗位,收入偏低、缺乏社会保障,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精神生活比较缺乏。因此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层面可以结合各种各样的群众娱乐方式,在农村、或者城镇中农民工群体集中居住地定期举行汇演、开展新科技农业技能大赛,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增强农民群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愉悦性,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相应的经济、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中始终保卫农民群体的利益。从宏观方面角度出发把农民群众根本利益通过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同时在社会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通过让农民群体能够真正享有改革的成果从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由衷的信仰。
2.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通俗化、宣传科学化
由于农民群体自身思想上比较保守、封建、滞后,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必须要坚持在内容、宣传手段上要贴近农民群体生活实际,要通俗化。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要根据农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实践方式进行宣传。在内容上,可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农民生产活动的成功案例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破除错误的经验主义。在宣传上,利用基层党员干部的纽带作用,要求基层干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方针通过结合党的故事、人物故事对农民群众进行讲解,激发群众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宣传方式上利用现在的群众传播媒介,设置红色革命网站、宣传栏张贴、公共根底设施出现标语等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在农民群体中做到入口入心。
3.力求建立农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倒逼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长期的被农民群体所掌握、运用必须要激发农民群众学习它的积极性,从思想上主动地去学习它。这就要求在农民群体之间去建立一种倒逼机制。所谓的倒逼机制区别于过去“我教你学〞的形式,而是一种“敏而好学〞的状态。要形成这种机制必须从几个方面出发: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必须实现内容上与农民群体相契合,通过科学性的指导解决这个群体实际的需求;其次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在农民群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以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化的效果;最后作为农民群众自身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力求能够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再运用到具体的实践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ol/eb][202223-9-26]新华网.
[2]李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223(1).
[3]吴欣.乡村治理中党的领导问题[j].理论与改革,2023(5).
[4]中共XX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假设干意见[n].陕西日报,2023-9-30.
[5]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147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开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开展活力的假设干意见,新华网.
[9]王晓青.简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辩证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5).
[2023]仲彬.马克思主义群众化的价值诉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2223(5).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