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放射科
16
腹膜后肿瘤CT征象探讨
作者:姜春秀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平县医院, 河北 滦平 068250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CT; 探 讨
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本文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者18例,结合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5~69岁,平均44.2岁,病程1.5月~6年。肿瘤分类及发病年龄见表1。
临床表现主要归纳为:①腹痛或腰痛12例;②腹部肿块14例;③心悸、头晕、高血压、下肢水肿6例;肛门下坠感,排便困难3例。
应用日本岛津SCT—4800扫描机,时间4s,矩阵512×512,每人扫描10~20层,层厚10mm,必要时加薄,全部病例常规平扫和增强,增强时一次性静脉注入造影剂。
2 CT征象分析
2.1 恶性淋巴瘤2例:1例为腹主动脉及腔静脉周围和两肾前间隙见有多个大小不等块状影,大者约2.5cm×3.2cm,部分融合成团状,CT值18~26Hu,增强后为43~57Hu。另1例为脊柱前侧方,形态不规则之团块状影,最大径5.2cm×7.0cm×7.0cm,CT值35Hu,其中少许呈低密度区,周围可见明显强化,下腔静脉影被推向前并累及包绕肾血管和脾血管。
表1 18例患者起源组织、病理类型、年龄(略)
2.2 脂肪肉瘤和脂肪瘤各1例:多发脂肪肉瘤1例,表现为9.cm×10.5cm块影,位于左肾前外方,CT值为16~42Hu,另一18cm×8cm密度略高影位于结肠后下方,CT值为15~41Hu,有部分强化,腹主动脉移位。另1例脂肪瘤表现为左侧中上腹部见有一巨大低密度包块,CT值为35~126Hu,有完整包膜,约13.3cm×13.5cm×16cm大小,未见强化,推移左肾、胰尾及肠腔。
2.3 神经鞘瘤2例:2例分别位于左肾门下方10mm处脊柱旁及肝左叶外侧及左外方,呈实质性肿块,大小分别为6cm×7cm×8cm和11.8cm×l0.6cm,密度不均,1例边缘规则,CT值18~25Hu,增强后为21Hu,肿块内有多数不规则无定形钙化散布,CT值高达377Hu,1例左肾及胰尾被推向后上方并与腰大肌紧贴,另1例推压胃小弯。
2.4 畸胎瘤2例:于左腰大肌侧前方所见一14cm×16cm大小之巨大囊实质性肿块。另1例于椎体右前侧大小为9.0cm×10.8cm,病变密度不均,以大量脂肪密度为主,肿块内可见不规则之钙化及囊壁钙化,呈“管壳状”,CT值为142.7~528Hu不等,病变区基本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肿块推移邻近脏器。
2.5 肾外肾母细胞瘤1例:于左中上腹见一8.2cm~9cm大小之巨大块影,呈分叶状,其内密度欠均匀,并有散在小片及“砂砾”样致密影,CT值34~179Hu,增强扫描可见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区,肾脏被推压向后下方移位。
2.6 炎性包块1例:左肾前间隙区见一不规则密度块影,CT值33~52Hu,增强后达52~65Hu,肿块前缘与胰尾分界不清,后与左肾前缘紧连,胰腺体尾部轮廓模糊不清增大,右侧肝肾隐窝区见有低密度区,CT值为19~22Hu。
2.7 转移瘤5例:1例左中上腹可见多个巨大肿块,其间密度不均,平扫时界限不清,CT值为15~39Hu,增强后可见肿块边缘,CT值69~57Hu,脾脏及胰腺被推压移位,左侧肾筋膜侵犯,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旁可见肿大之淋巴结。1例右侧后腹膜区见一巨大椭圆形低密度区,约6cm×l0cm,CT值为19Hu,内侧侵犯腰大肌,右肾被推向前外方。下腔静脉被推压前移,未见明显强化。另3例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之实质性肿块,分布在后腹膜腔内各个部位,没有一定的特征性。
2.8 肾上腺皮质腺癌2例:2例均为右侧肾上区,分别为9.7cm×5.4cm和11cm×8cm大小,CT值分别为9Hu和16~19Hu,强化效果均不明显,1例侵犯肝脏,肿块内密度不均和基本均匀,右肾均下移,下腔静脉分别向内前推移。
3 讨论
后腹膜肿瘤来源较多,可来源于后腹膜的固有器官,也可来源于腹膜后非器官结缔组织的筋膜、脂肪、神经、血管、肌肉及胚胎残留组织。后者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见,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又以叶间组织肿瘤多见,次为神经源性肿瘤,良恶性比为1:1[1]。本组病例完全归属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为8例,器官和器官衍生组织肿瘤3例,转移性肿瘤5例,另2例可归属于肿瘤样病变。
3.1 CT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CT扫描可清楚地直接显示腹膜后病变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并可参考CT值判断病变性质,有时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作用下,尽管所测得的CT值不完全代表病灶本身的CT值,但其毕竟能反映出不同组织的X线衰减系数,比直观要准确科学。因此笔者认为CT值对病变的定性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腹部CT检查,尤其是后腹膜腔构造比较单纯,脂肪组织介于其中,又无运动性器官,是CT检查极有利条件,所以CT检查是腹膜后腔疾患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方法。资料表明,CT发现病变的敏感性极高,甚至可达100%。本组定位正确率94.5%,敏感性达100%,与资料相符。故只要紧密结合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CT对大多数病变能作出定性诊断。
3.2 腹膜后肿瘤的CT特点
3.2.1 病变部位:神经鞘瘤多发生在脊柱旁,本组1例部位相符,另1例在肝左叶外侧段左外方,恶性淋巴瘤1例为两肾前冈隙及脊柱前侧方,位于左肾前外方有脂肪肉瘤、肾外肾母细胞瘤及炎性包块各1例,2例畸胎瘤分别在左腰大肌侧前方及椎体右前侧。
3.2.2 肿瘤大小:本组2例神经鞘瘤,分别为6cm×7cm×8cm和11.8cm×l0.6cm,与文献报道一般在5cm以下有差异。畸胎瘤直径<10cm,木组1例14cm×l6cm×l5cm大小,为恶性实性畸胎瘤,据报道多数恶性肿瘤直径 10cm以上,本组5例符合,占恶性肿瘤62.5%。
3.2.3 肿瘤边缘:良性肿瘤如畸胎瘤、脂肪瘤、神经鞘瘤均有完整包膜、轮廓清晰、形态规则,与周围脏器少有粘连,而恶性肿瘤则多边缘不清,甚至侵犯邻近结构,本组有6例不同程度侵犯邻近脏器与组织结构。
3.2.4 肿瘤密度:神经鞘瘤可从水密度到肌肉密度,脂肪肉瘤密度不均的肿块内出现脂肪,脂肪瘤为均一脂肪密度,畸胎瘤有特定的混杂成份[2]。本组1例囊性畸胎瘤表现为近水密度。另1例有脂肪、钙化、水混杂。而良性肿瘤中化学感受器瘤的坏死液化比较常见。
3.3 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关于腹膜后肿瘤的特征性CT征象探讨,文献屡有报道分析,目的是探讨其特征性表现,以利提高鉴别诊断水平,但应该看到许多病例CT表现是不具特征性的。前面提到CT发现病变的敏感性几乎可达100%,但定性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病理特点,才能使诊断正确率提高,更何况病变周围脏器、组织结构的推移侵犯等诸间接征象,并不能单纯就病变的本身可以解释的。本组2例肿瘤样病变,除1例炎性包块结合发热、血象高、腹痛病史明确诊断外,余1例术前误诊为腹膜后肿瘤。另5例转移性肿瘤分别结合胃恶性淋巴瘤术后1年和鼻咽痛3年病史及肝癌病史术前均作出正确诊断。从CT征象上看,腹膜后转移癌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的肿块,与周围粘连广泛,甚至呈“饼状”。而瘤样病变多表现为境界不清的肿块,与肿瘤很相似,鉴别有困难。另外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还应同腹膜后器官肿瘤鉴别。囊性肿瘤应同肾、胰尾及附件囊肿鉴别。实质性肿瘤应同肝、肾、肾上腺和胰腺肿瘤鉴别。总之仔细分析影像表现结合病史,鉴别诊断率定将会很大提高。
晋升网()致力于成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心灵导师;是目前国内收录医学期刊、医学杂志最多最权威的医学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医学期刊在线阅读;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检索,独立研发医学在线资源分享库和医学在线模拟考试库;整合刊类、标题、关键词检索及全文检索,并独家研发刊社管理和刊社加盟系统、在线投稿、在线查稿、在线阅读、远程审稿、在线下载等系统;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晋升网通过“专业”走入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身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 卢光明,王莉莉,李苏健,等.腹膜后肿瘤34例CT表现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265.
[2] Lane RH,Stephens DH,Reiman KM. Prin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s:CT findings in 90 cases wigh clinieal and pathologic correlagion[J]. AJR,1989,152:83.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