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探究
植物
细胞
吸水
失水
说课稿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功能,并对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为这节课做了一个知识基础,同时本课又为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该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同过这个实验,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小组合作方式,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突破:学生观察及制作简单实验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突破: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二、 说教法
1、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3、教学方法
层进设问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本节课主要以探究实验的过程为主线,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设置问题串,层进设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实验,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说学法
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以探究实验的过程为主线,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课堂引入
1、课前事先布置学生在家做一个小实验
a、剪数条葱段,用剪刀沿葱段壁垂直剪开至底部1/2~2/3处,将葱段浸泡咋清水中约2~3分钟,观察葱段形态变化
b、将变化后的葱段放入饱和盐水中约2分钟,观察其形态变化
2、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a、浸泡在清水中,葱段剪开的部分逐渐向外弯曲,形成“葱花”。
b、将“葱花”再放入盐水中,发现向外弯曲的部分逐渐恢复,并且葱段明显变软。
3、设置问题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渗透作用的知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
引导思考: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总结:有浓度差)
根据渗透作用的条件,还需要有什么?植物的细胞的什么结构相当于半透膜呢?
讨论:细胞壁,细胞膜,原生质层,原生质层和细胞壁
总结:原生质层可能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提出问题: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家庭小实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既回顾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本实验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知道本实验与渗透作用之间的联系。】
设计实验:
1、 实验课题:探究植物的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 实验材料、试剂:
A、 材料选择: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洋葱根尖细胞,太阳花,马齿苋等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紫色液泡,不用染色,而且表皮容易撕取获得单层细胞)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没有紫色液泡,其他条件满足,需做染色处理,如滴加红墨水)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易获得单层细胞,没有大液泡)
总结:选择有大液泡,有颜色,细胞大,易获取单层细胞的材料最佳,若液泡无颜色也可选择染色处理
B、 试剂选择:盐水,糖水,海水,醋,酒精,盐酸……
总结:选择易获得,能控制浓度的,对细胞没有伤害的试剂,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
C、 实验用具:观察细胞吸水和失水是个微观过程,需借助显微镜观察,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D、 讨论结束后,做出预期结果,并展示质壁分离的动画。
【设计意图:多种材料备选,让学生通过讨论对实验材料和试剂进行分析和判断】
3、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不要求学生选择特定的材料,而是自由选择,提示选择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蔗糖溶液中需加红墨水混合,红墨水极易溶于水,将红墨水滴加到0.3g/m l的蔗糖溶液,更容易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实验不仅可以打破学生只能用外表皮做实验的认识局限,而且可以通过实验说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环节一:
教师提问:是先把洋葱泡在蔗糖溶液中,10 min后取出做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还是先做好装片,再想办法往里加入试剂呢?
学生回答:先做装片再加试剂好,这样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失水的变化过程,教师提问:做完装片是先进行观察再加试剂还是直接加试剂再观察?
学生回答:先观察,这样可以看到失水前后的变化,进行前后对照。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实验的自身前后对照原则】
环节二:实验要点提示
第一步: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
设问:先使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处于失水状态还是吸水状态?(失水)
第二步:滴加质量分数为0.3%的蔗糖溶液,用吸水纸引流,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设问:如何使它们复原?(加清水)
第三步: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于清水中,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明确实验思路】
进行试验
按照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上台展示实验图片及结果。
中央大液泡的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的大小
0.3 g/mL蔗糖溶液
清 水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1、皱缩的是哪部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原生质层收缩,与细胞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对比动物细胞吸水实验,植物细胞吸水有何不同?为什么?(植物细胞吸水不会涨破,因为有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3、观察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的实验现象,红色部分出现在哪里?说明什么?(红色部分出现在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说明红墨水可以透过细胞壁,不能透过细胞膜,证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4、如果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说明发生质壁分离必须要有什么条件?(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发生质壁分离必须要有细胞壁)
5、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能支持你的假设吗?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结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还可说明①细胞壁具有全透性②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条件:半透膜、浓度差、有细胞壁、有液泡、保持细胞活性(即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方式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总结】
表达和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并派代表展示并陈述实验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方案中的疑点,小组成员给予解疑或进行修改。
进一步探究
1、若使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植物质壁分离的效果是否相同?
2、若不用蔗糖溶液,用其他溶液是否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3、只有滴加清水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吗?
请写出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并用表格简单列出实验思路。
【设计意图:既能巩固本节课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又为后面学习的物质跨膜运输做铺垫】
五、 说反思
(一)本实验的改进要点:
1、让学生课前做“葱花”实验,更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也能因此提出问题串导出新课。
2、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更能说明各种植物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并从材料的选择方法让学生体验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
3、对实验步骤并不是让学生按照课本按部就班,而是通过问题思考,明确实验对照原则及实验思路等,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
4、红墨水的使用不仅在吸水引流环节更容易观察,而且可借用红墨水观察到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质壁分离的现象,同时也说明具有全透性。
5、让学生讨论反思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新的探究
(二)实验效果总结:
不足:
1、学生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操作过程比较耗时,应加强对显微镜使用的练习。
2、洋葱外表皮颜色较浅,多数学生没观察到。
3、学生探究意识较为薄弱,对发现新问题比较没有思路,还需进一步引导和锻炼。
优点:
1、用校园常见的太阳花茎或者马齿苋,细胞颜色明显,发生质壁分离时间短,实验效果反而更好。
2、问题串的设置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究,在思考和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大部分学生克服了对实验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