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城乡
一体化
发展
现状
问题
对策
规划
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城乡一体化规划
。目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根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的问题值得探讨。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现状的根底上,重点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假设干对策。
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229-04
actuality,problemandcountermeasureofrural-urbanintegrationdevelopment
inchina
LIUHan-cheng,CHENGShui-yuan
(BusinessCollege,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Huanggang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Atpresent,rural-urbanintegrationconstructionwasimbuedwiththebasicsituationandopportunityinChina,butthereweresomeproblemstobestudied.onthebaseofanalyzingactualityofrural-urbanintegrationdevelopmentinChina,themainproblemswerediscussedandseveral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
Keywords:rural-urbanintegrationinchina;actuality;problem;countermeasure
城乡一体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开展的必然结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开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1]。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城乡关系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农村根底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开展滞后,公共效劳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统筹城乡开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即我国的城乡关系能否到达一体化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乡一体化,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城乡一体化认识的研究;二是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开展的研究;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开展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对城乡一体化开展的研究。现结合大量相关统计资料,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现状的根底上,重点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根底上提出假设干对策。
1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开展要求,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开展一体化格局,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开展新趋势的根底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经过多年的开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的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1.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开展
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总产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总产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
1.3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开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阔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阔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开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开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开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根底性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0%提高到2009年的45.68%,小城镇开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开展的新时期。
1.4统筹城乡开展的力度正逐步加强
统筹城乡开展的思路是通过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开展,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均衡开展。其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时代。根据这一战略思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发布多个文件。随着统筹城乡开展战略的实施,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体制性障碍更加突出[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开展的重点转向消除体制性障碍问题。这既是现实战略选择,也说明国家着眼于从制度上保障统筹城乡开展战略的实施,将统筹城乡开展的思想、政策和行为提升到制度层面。这一制度将是对传统“以农立国〞和近代以来城乡二元开展制度的历史性超越,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
2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开展水平还很低,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总体生产要素缺乏
生产要素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开展的根底。农村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农民。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开展,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增加了,且处于流动状态。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极小,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开展。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其积极效果是解放了农民,农民成为生产力中最活泼的因素。农民不仅洗脚上岸,离乡离土,而且跨省出国,是中国经济开展最有活力的人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大生产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且这种流动是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流动的,如低廉的农民工待遇和土地。这种单向和低廉的要素流动必然造成农村社会开展的“空心化〞,即农村开展需要的要素严重短缺。不仅农村自有的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而且农村市场化开展所需要的资本更是十分紧缺。在“农民进城〞的同时没有实现城市“资本下乡〞,甚至农村金融也进城了,如中国农业银行成为中国城市银行。
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却在1985年到达最低值,为1.86,直到现在均呈扩大趋势,自2002年开始,其比值已经超过了3(图1)。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253元上升至5919元,增加了366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上升至19109元,增加了12829元,增幅为农村的3.5倍。到2010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4027元上升至13190元。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势前景不容乐观。
2.3城市化水平偏低造成城市吸纳能力不强、带动力缺乏
城乡一体化推进是建立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根底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兴旺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80%,开展中国家为55%~60%;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兴旺国家相差25~35个百分点,与开展中国家也相差10~15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化过程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又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现象日益突出,加之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城市失业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
2.4城乡根本公共效劳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城乡根底教育非均等化。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地方管理体制,导致了农村根底教育投入更加缺乏。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8年,全国有8500万文盲和半文盲,其中75%分布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农村根底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其根底教育经费仅占全国的55%。尽管我国目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在校舍条件、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软件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义务教育水平。
第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由于政府对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城市。从人均水平看,2007年城镇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位数约为9.10张,而每千农业人口病床位数仅为0.85张,全国平均每千人口病床位数为2.83张。尽管自2003年“非典〞爆发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实施还远远不够,上级政府的监督和鼓励机制也不完善。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分布、总量及人均方面不及城市,而且医疗卫生条件相当落后,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差,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问题。
第三,城乡社会保障非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在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因其身份条件、居住地、户口等不同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拥有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开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少,水平低,保障力度较小。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城乡根底设施建设非均等化。农村地区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公共根底设施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例如,农村电网简陋,时常断电;交通不方便,有些村庄不通公路;农田机电灌溉面积缺乏30%,许多农村没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山区仍未实现通邮、通车等,根底设施建设相当落后。
3我国城乡一体化开展的对策
3.1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产业集聚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开展首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那么进行合理流动,形成农村的实力和水平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