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探究
超越
国外
德育
模式
建构
理论
及其
现代
启示
探究与超越——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摘 要:当前,要解决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就应当积极探索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探究国外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全面和谐开展德育模式、体谅德育模式,才能在借鉴的根底上实现超越。 关键词:国外德育模式;探究;超越 一、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探究 (一)涂尔干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功能。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标准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或者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个体的心理社会化。涂尔干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涂尔干主张道德判断应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为标准,主张个人委身于社会,反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涂尔干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讲授道德原那么,道德原那么应作为道德生活的指南来发挥作用。道德教育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一整套具体的行为标准,或者仅仅是学生掌握道德推理的过程、开展其表达道德情感的能力,而是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标准去行动,即传递和培养道德行为举止。 涂尔干把科学和历史定位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否认美育的德育功能。 在德育方法上,涂尔干强调教育学生是一个不断强迫的过程,从小强迫学生遵守道德标准,长大后就会变成与生俱来的习惯,从而就会到达自觉遵守的目的。因而,他把在一定年龄阶段采用某种灌输的方法看做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他认为,在德育中,通过解释和理解使遵守道德原那么变成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行动,也就是自律。涂尔干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具有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献身精神和意志自由。应当说,涂尔干对于“有道德的人〞所作的规定是比较全面的。①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开展德育模式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全面和谐开展的德育理论模式。他认为,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开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德育力量,科学地确定了德育工作目标,形成了自我教育、劳动教育的独特的德育效能。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以学校为中心,优化社会关系,整合德育的大环境。首先,要优化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班集体内部关系、人文化的校内自然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能产生最正确的影响。要在了解和爱的根底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着力培育班集体内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要使校园内的自然环境人文化,在美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其次,他强调要提高家长的文化和教育素养,优化家庭关系在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中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的直接反映,是家长品德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为此,他提出了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 再次,他认为,应当把社会纳入自己的德育体系,吸收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力量,并利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教会学生识别、抵抗这些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免疫力。②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苏霍姆林斯基坚持“道德中心说〞,坚持德育在学生开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主张,要以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活动为根底,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寓品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显露、发挥和开展学生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所构建的德育模式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三)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是英国道德教育专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该理论认为教学生学会关心,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开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校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麦克菲尔系统、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在具体德育活动中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观。体谅模式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作用,将情感置于道德教育的首位,充分展示出体谅模式的一大特色。体谅德育模式的核心思想集中表达在名为生命线和学会关心的系列教材及其教师参考书中。 体谅模式的主要理论观点表现在:首先,麦克菲尔指出当代学校过于强调积累知识了,以致过于无视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当代学校德育应当面对这个实际,改革德育。其次,建立了道德成熟量表。他按照学生反响的成熟程度分为:不成熟反响、试验性反响、成熟性反响,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成熟度也在增长。 麦克菲尔坚信体谅关心学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麦克菲尔指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开展,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并在关心中获得快乐。体谅模式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感染力和典范的作用。他坚信行为和态度在心理上是“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向典范学习,是个体自然开展的根底;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学生获得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典范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甚至是教育的最高形式。③ 体谅模式强调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二、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之现代启示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德三要素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剖析它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 第一,理性地思考道德领域的问题。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人的标准组成的总体,是真实的、可观察的,只有对道德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才能寻求到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在他看来,这些理性因素就是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也就是道德的三大根本要素。他认为,理性的方法是研究道德不可缺少的方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自由开展。涂尔干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告诉我们,教育是要将个人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其中,“个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教育要让“个人〞既能在身心两方面和谐开展,又能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开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开展人的个性特长。只有开展个性特长,才能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 第三,注重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虽然在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自律精神涉入不多,但是其重要性在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造就具有道德自主、自律的公民。道德的自主、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归宿和道德践履的保障。 第四,适时变换道德教育内容。涂尔干认为关于真正生活的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根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