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小麦
赤霉病
测报
技术规范
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规定了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标、子囊壳成熟度和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菌源基数调查、病情系统调查和普查及预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小麦赤霉病病情调查与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 小麦生育期
孕穗期:以1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始期;5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期;8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未期。
抽穗期:以顶部1-2个小穗抽出剑叶环为抽穗;10%的麦株抽穗为抽穗始期;50%的麦株抽穗为抽穗盛期;80%的麦株抽穗为齐穗期。
开花:以麦株中部小穗花为开花;10%麦穗开花为始花期;50%麦穗开花为盛花期;80%麦穗开花为盛花未期。
2.2 病情严重度
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
0级 无病;
І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П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
Ш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
IV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2.3 病情指数
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
I——病情指数;
i——病情严重度级别;
hi——各级病穗数,
H——调查总穗数。
2.4 子囊壳成熟度分级指标
以室内镜检病残体子囊壳时,显微镜视野内大多数孢子的成熟程度为定级依据,共分4级:
0级 子囊壳形成,但无子囊和子囊孢子;
І级 子囊期,压破只见棍棒状和菊花状簇生子囊,未见子囊孢子;
П级 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内有明显可辩的孢子;
Ш级 子囊孢子释放期,子囊壳体积大,易碎,内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壳表面常有灰色或粉红色粉末。
2.5 子囊壳成熟指数
按公式(2)计算:
………………………………………………………………(2)
式中:
D——子囊壳成熟指数;
m——子囊壳成熟度级别;
Ym——各级子囊壳成熟度对应的病残体数(根);
Y——镜检病残体总数(根)。
2.6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赤霉病病害流行程度以最终穗发病率为指标,划分为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级 别
指 标
1
2
3
4
5
最终穗发病率(%,Y)
0.1<Y≤10
10<Y≤20
20<Y≤30
30<Y≤40
Y>40
3 菌源基数调查
3.1 病残体带菌率调查
3.1.1 调查时间
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调查一次。
3.1.2 调查田块
稻麦轮作区,选择残留有稻桩的块田3块;华北、西北和东北等旱作地区,选择残留有玉米、小麦秸秆或病残穗的田块3块,进行调查。
3.1.3 调查方法
每块田调查50-100丛(株),分别检查稻桩、玉米或小麦秸秆等寄主残体上的丛带菌或株带菌情况,计算病残体带菌率。
病残体带菌率由产生子囊壳的病残体丛或株数占调查病残体总丛或株数的百分率来表示,并按公式(3)计算加权平均病残体子囊壳带菌率:
……………………………………………………………………(3)
式中:
L——加权平均病残体带菌率;
l——某一类型田子囊壳平均丛或株带菌率;
R——该类型田所占面积比率。
调查结果填入赤霉病田间病残体带菌率调查表(见附录A表A1)。
3.2 病菌子囊壳成熟度调查
3.2.1 调查时间
与3.1同期进行。
3.2.2 调查方法
从带菌病残体中取下产生子囊壳较多的一根,每类型田的总取样数应在10根以上,带回室内镜检。每根挑取子囊壳堆一角(包含里层和外层的子囊壳),放置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压碎子囊壳镜检,判断子囊壳成熟度级别,计算子囊壳成熟指数。检查结果记入赤霉病子囊壳成熟度调查表(见附录A表A2)。
3.3 空中病菌孢子捕捉
用孢子捕捉仪来捕捉空中子囊孢子,以空中孢子的相对浮游量来表示菌源量的多少。
3.3.1 捕捉时间和管理
在小麦孕穗期连续捕捉20-30天,每天捕捉时间0:00-2:00, 8:00时收片,傍晚装片。
3.3.2 孢子捕捉仪的设置
采用定量风流孢子捕捉仪。孢子捕捉仪在麦田设置高度为1.2m。捕捉仪臂长15-17cm,臂转至地面1.5m,微型电动机转速为1500转/分。
3.3.3 粘孢载玻片
采用厚度为1-1.5mm的载玻片,安装上转臂呈45°角,在回旋迎风面上均匀涂上白凡士林薄膜。
3.3.4 镜检和记载
镜检时在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仔细盖上18mm×18mm盖玻片,用10×10倍带十字推进器的生物显微镜计,镜检18mm×18mm盖玻片上的赤霉病菌子囊孢子数量,镜检结果记入赤霉病菌空中孢子捕捉记载表(见附录A表A3)。
4 病情调查
4.1 病情系统调查
4.1.1调查时间
从抽穗始期开始,每日观察病穗始见期,始见病穗后,每3天调查一次,调查至病情稳定时止。
4.1.2 调查地点
选择当地早播感病品种田1块,面积不小于667 m2。有条件的可在大面积连片麦田内设立病情观测圃作为系统调查田。即栽种当地代表性品种2-3个,其中必须有一个感病品种,分早、中、迟三期播种,播期间隔10-15天,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不小于60m2,生长期均不喷药防治。
4.1.3 调查方法
发现病穗后,即在其周围固定500穗,调查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如发现秆腐应注明。调查结果记入小麦赤霉病病情系统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4)。
4.2 病情普查
4.2.1 调查时间
在当地小麦主栽品种腊熟期(收割前7-10天)进行。
4.2.2 调查田块
选择当地稻麦或旱作各类型田不少于10块,其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未防治田块。
4.2.3 调查方法
每块田随机取样500穗,调查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记入小麦赤霉病病情普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5)。
5 预报方法
5.1 长期预报
根据当年病残体带菌率,晚播麦面积及小麦长势,及3-5月预报降雨量,在小麦抽穗前一个月做出当年赤霉病流行程度和面积。
5.2 中期预报
根据小麦穗期雨日数、雨量和相对湿度,病残体带菌率和子囊壳成熟程度及空中孢子捕捉量,于小麦抽穗前做出赤霉病流行程度和面积(参见附录C1)。
5.3 短期预报和校正预报
在小麦穗期,根据子囊壳成熟指数及空中孢子捕捉数量、小麦抽穗扬花进度和抽穗扬花期气温和连阴雨持续天数,于防治行动前3-10天做出的预报。
6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6.1 资料收集
收集小麦主要品种及其栽培面积,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和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根据长、中、短期病情预报的需要,应着重收集麦类孕穗至乳熟期的气象资料。特别是抽穗(开花)始期至抽穗扬花期的气温、湿度、雨量、雨日以及气温和降雨量的组合情况,如平均气温15℃以上(大、元麦为13℃)连续阴雨天气出现的时期,持续天数和“倒春寒”等异常天气情况。根据前期天气实况、菌量、麦类生育期作出病情预测预报。短期预报还需要结合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
6.2 资料汇报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小麦赤霉病模式报表(见附录B)报上级测报部门。
6.3 资料汇总
每年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汇总,记载小麦种植和赤霉病发生及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记入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见附录A表A6)和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见附录A表A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小麦赤霉病
( 年)
站 名 盖章
站 址
(北纬: 东经: 海拔: )
测 报 员
负 责 人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制
表A1 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残体带菌率调查表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类型田*
调查株(丛)数
带菌总株(丛)数
病残体
带菌率(%)
该类型田的面积比率(%)
加权平均病残体带菌率(%)
备注
注:类型田是指稻麦轮作、玉米小麦轮作。
表A2 赤霉病子囊壳成熟度调查表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类型田
镜检根数
镜检子囊壳数
子囊壳成熟度
子囊壳成熟指数
备注
0级
І级
П级
Ш级
表A3 赤霉病菌空中孢子捕捉记载表
调查日期
设置地点
周围
类型田
子囊孢子数量
取玻片前24h天气情况
玻片1
玻片2
平均
累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