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鼠疫
传播
途径
是什么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篇一:鼠疫
第三章 细菌感染
第一节 鼠疫
学习要求:
掌握鼠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了解本病的病原学。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和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规定为甲类传染病。
链接 鼠疫疫源地分布世界各地。人间鼠疫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死亡数以千万,直到20世纪60年代方才止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鼠疫又开始活跃,至90年达到高峰。如停息了26年之久的印度,1994年又重新爆发人间肺鼠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发生大的流行,只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期,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重新暴发流行,并向周围蔓延,同时,新疫源不断出现,人间鼠疫流行时有发生。疫情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南部地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某些牧区。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又称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兼性需氧短小杆菌,两端染色较深,长约1~μm,宽约~μm。无鞭毛,不活动,不形成芽孢,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在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已证实鼠疫杆菌至少有19种抗原,即 A-K、 N、 O 、Q 、R 、S 、T 、V、W,其中FI(Fraction I)、T、V、W为主要抗原。FI为荚膜抗原,属糖蛋白,有高度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V和W抗原为菌体表面抗原,两者常同时存在,为本菌的毒力因子,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具有强力的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缺失V和W抗原的菌株即失去毒力,为无毒株。T抗原即鼠毒素,是由18种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引起出血坏死病变、毒血症和肝脂肪变性,有良好的抗原性,人和动物感染后可产生抗毒素抗体。鼠疫杆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内毒素能引起中毒症状、DIC、中毒休克等,为本菌致病致死的重要毒性物质。
鼠疫杆菌在潮湿、低温及有机物内存活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
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甲酚皂、5%~10%氯胺等均可将病菌杀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如,猫、羊、兔子、狼等,其中以黄鼠属和旱獭最为重要。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人间鼠疫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
(二)传播途径
(1)经鼠蚤传播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人鼠疫流行前每先有鼠间鼠疫流行,鼠死亡后,鼠蚤另觅宿主。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在叮咬机体体吸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其他鼠和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主要传播途径。
(2)经皮肤传播 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鼠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剥食旱獭、剥猞猁皮等均有引起人鼠疫流行的报道。
(3)经消化道传播 食入受染动物,经消化道感染。
(4)经呼吸道传播 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助飞沫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腺鼠疫一般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存在隐性感染,并成为无症状咽部病菌携带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者易感性降低,单不能保护完全不发病。
(四)流行特征
1. 流行情况 人间鼠疫以亚洲、非洲、美洲发病最多, 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和青藏高原。中国已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个县(区),动物鼠疫不断。近年人间鼠疫在云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有病例报道或流行。我国1996年-2000年共报告鼠疫患者433例,其中2000年报告病例为254例。发病最多是云南西部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2.人间鼠疫和鼠间鼠疫的关系 世界各地存在许多鼠疫的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
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家鼠患病死亡后,鼠蚤离开死鼠寻找新的宿主,通过叮咬将鼠疫杆菌传染于人而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3. 季节性 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 旱獭疫区人间鼠疫的流行多在夏秋季节,与狩猎季节一致;北方地区及肺鼠疫则多在10月以后秋冬季节流行。
4. 职业性 好发于农牧人员及狩猎者。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1、发病机制 鼠疫杆菌经皮肤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至淋巴结,引起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形成腺鼠疫。病菌亦可从呼吸道侵入引起肺部病变,即原发性肺鼠疫,或经血循环进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各型鼠疫如未经及时治疗,病原菌可进入血循环,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型鼠疫。病菌释放毒素引起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引起感染性休克、广泛出血、DIC等。
2、病理解剖 鼠疫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淋巴管的急性出血和坏死。全身粘膜有瘀点瘀斑,浆膜、胃肠粘膜、肠系膜有广泛充血和出血,浆膜腔可有血性积液。局部淋巴结有出血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亦可有化脓性病变;肺鼠疫常见肺大叶实变及出血坏死,可见大小不等结节,内含菌栓,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官腔内充满大量含菌的血性渗出液;败血症型鼠疫可见多个组织、器官如胃肠、肝脾、肾脏等有充血、水中、出血及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平均3-5日,腺鼠疫2-8天,原发性肺鼠疫为数小时至3天。预防接种后可延长至9-12日。
起病急骤,高热伴畏寒寒战,全身毒血症症状突出,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疼痛及呕吐、腹泻等;有充血及出血表现,如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等;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腔道出血、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及全身极度衰竭等。临床类型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各型鼠疫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
1. 腺鼠疫 最为常见,多见于流行初期。病变部位以腹股沟淋巴结最为常见(70%),其他部位依次为腋下(20%)、颈部(10%)及颌下淋巴结,多为单侧。病程第一天即有淋巴结肿大,伴红、肿、痛,于病后2-4天最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之淋巴结可迅速化脓、破溃,随后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肺鼠疫;如治疗及时,病程度过一周课恢复,淋巴结肿大逐渐消退。
2. 肺鼠疫 可原发亦可继发于腺鼠疫。起病急,寒战、高热及全身毒血症状,数小时后
即出现胸痛、咳嗽、呼吸短促、发绀,起初痰量少,继而转为血性泡沫痰伴呼吸困难,肺部仅可听到散在啰音或胸膜摩擦音,症状和体征很不相称,呈现“症征”不符现象。病人常因休克、心力及呼吸衰竭、出血等死亡。因病死后全身皮肤高度发绀,故有“黑死病”之称。
3. 败血症型鼠疫 可为原发或继发,原发者的病情最凶险,又称为爆发型鼠疫,很少见。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起病急骤,在肺鼠疫或腺鼠疫基础上,病情迅速恶化,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谵妄、昏迷,并出现休克、DIC及广泛皮肤、粘膜出血坏死等, 如治疗不及时,常于数小时至2-3天内死亡。
4. 其他少见类型 如皮肤鼠疫、眼鼠疫、扁桃体鼠疫、肠鼠疫及脑膜型鼠疫等。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可高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亦明显升高,可伴轻中度贫血或血小板减少。
2. 细菌学检查 确诊本病的依据。可取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作涂片、细菌培养及动物接种。
(1)涂片 常用革兰氏染色,也可用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2)细菌培养 常选用敏感培养基,如血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等。培养温度28℃-30℃,观察4-5天,如有细菌生长,再做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3)动物接种 取上述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鼠皮下或腹腔,24-72小时动物死亡后,取其血、肝、脾、淋巴结及肺等,做细菌学检测。
3. 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法(PHA) 检测鼠疫杆菌特异性FI抗体,感染后5-7天出现阳性,2-4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可持续4年,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特异性FI抗体的检测或以鼠疫杆菌特异性IgG检测FI抗原。敏感性为91%,特异性98%,已取代血凝法。
(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用于鼠疫特异性FI抗体检查,被认为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方法之一。
(4)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是在酶免疫结合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新技术。其原理是以包被抗原或抗体的微孔滤膜为载体, 通过滤膜的毛细管作用使待测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再通过胶体金结合物达到检测目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分析技术,其检测鼠疫FI 抗原的最低检出限为 ng/ml,15min内即可完成。
4. 聚合酶联反应扩增技术(PCR):目前已开发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鼠疫杆菌DNA的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患者发病前10天到过鼠疫流行区,有鼠疫动物或病人接触史,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 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并有淋巴结肿大、咳嗽、咳血痰、呼吸困难及出血倾向等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从淋巴结穿刺液、脓、血等标本中检测出鼠疫杆菌和(或)血清特异性FI抗体滴度4倍增高或PCR检测阳性。
链接 腺鼠疫应与急性淋巴结炎症、兔咬热等相鉴别;败血症型鼠疫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肺鼠疫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型炭疽等鉴别。
预后
鼠疫病情严重,死亡率极高,腺鼠疫的死亡率达50%-70%,而肺型、败血症型、脑膜型等鼠疫患者死亡率几乎100%,自应用抗菌药物后,目前病死率已降至5%-10%。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及疫区早处理
(一) 严格隔离 按甲类传染病严格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别隔离。病区应无鼠、无蚤。
(二)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及静脉内补入需要的液体。高热病人用药物或物理治疗退热,疼痛及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和止痛剂,对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需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出现呼吸困难、休克及合并DIC者,应及时吸氧、纠正休克及肝素治疗等。
(三)抗菌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常用药物有氨基甙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
1.氨基甙类药物链霉素: 成人首剂量1g,以后每次,每6小时1次,肌注。对重症患者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继以每日2g,分4次肌注。疗程7-10天。可与四环素或氯霉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庆大霉素:每日24~32万μ,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天。严重病例,首次剂量16万μ静脉滴注,后改为8万μ,每6小时1次,好转后改为肌注,疗程7-10天。
2. 四环素 每日2g,分4次静脉滴注,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篇二:鼠疫知识培训总结
篇一: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