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化学试题
初中
科学
教学
实施
环境
教育
理论
探索
初中科学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理论探索
[]在初中阶段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教学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本文探讨了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学科学课程;环境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X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981(2023)08-0036-02 2023年初,国家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达了关于“环境教育进课堂〞的文件。可见,我国环境教育的力度在逐步加大,学校的环境教育更是被摆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科学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其综合化的构建恰好为环境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课程载体,科学课程本身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可持续开展的思想也使得科学课程具有了良好的环境教育的功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传统科学知识与原理的传授,注重学生智育的开展而无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本文试对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作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科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内涵剖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探索、认识自然界。〞“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开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可见,科学教学在采用多种方式的前提下,主要是要突出科学探究,这有别于以往之教学。在这一点上,正好与环境教育的初衷相契合。 环境教育是一种全方位,多目标的教育,不只是局限在环境科学知识层面的认知而已,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可以说环境教育是各种不同学科相互衔接和相互交叉的结果,它能帮助人们获得对环境的完整认识,并使他们对环境采取更为理性的、更适合社会需要的行动。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1、学科性质均具有综合性 从学科的起源来看,环境科学本身就是从自然科学中衍生和开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开展是伴随着社会的开展而出现的,人们在探究与改造自然环境、追求自身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尊重自然环境自身的规律,产生了许多危及自然环境开展,乃至人类自身长远开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类对待自然的做法和态度,实质也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如何谐调开展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样,涉及到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及其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 2、学科开展具有共向性 科学课程强调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认识自然界,同时格外强调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环境、资源和生态诸方面综合起来关注与探讨人与环境的谐调开展问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开展深入人心,环境教育也从单纯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转向以环境与开展为核心,环境教育被视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可见,科学课程和环境教育学科都将以可持续开展理论为共同导向,不断向前开展。 3、培养目标具有相关性 科学课程、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具有相近之处,与环境教育一样,科学教育也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价值观、开展观等观念。另外,由于根底教育阶段学生相对较低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课程对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未做过高的要求,而更为强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体验,以及综合素质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改变了以前过分强调“双基〞做法,其目标包括过程与方法,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根底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目标与环境教育目标关系密切,环境教育可以借助科学教育这个根底平台,在拥有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相应的环保知识的根底上,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环保意识和一定的环境技能,并形成可持续开展的伦理道德体系,成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将来负责的新一代公民。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探讨 1、注重情感教育 在科学学科中实施环境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还应更多地侧重于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教学中,要在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同时,较好地完成渗透环境教育的任务,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唤醒、激发和弘扬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天性。这种唤醒、激发和弘扬,必须在学生积极的、强烈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才能实现。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展现组成大自然的许多事物,如动植物、水、空气、岩石、土壤、天气、四季变化……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自然物体的外形、构造及自然现象的变化,欣赏它们的美;指导他们亲自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制作叶画、石头画、泥塑,动手创造美。例如教师讲述“生态平衡〞相关主题时,可以出示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照片,让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体味这些照片的意境,从而有效地渗透“人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要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价值观念。久而久之,学生们会对环境增强保护意识。 2、注重与生活热点相结合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始终注意根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环境问题的结合,结合教材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如: (1)为什么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2)白色污染是什么,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3)为什么要使用无铅汽油 (4)为什么城市要淘汰助动车,提倡电动车 (5)为什么废干电池要回收等等,这些当今热点环境问题的探讨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考虑结合现实环境问题施教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能较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生动活泼的科学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 3、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主要不是把环境科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与环境有关的事宜。而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谐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环境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除了课堂渗透之外,还必须利用科学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开展有意义的与科学教学相关的环保活动。 总之,在初中阶段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教学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多种多样,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取得最正确成效。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