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癌分型.doc
下载文档

ID:109966

大小:83KB

页数:8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胃癌
众所周知胃癌在我国十分常见,然而胃癌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措施各不相同。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胃体区相对较少。   一、具体形态分型   胃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48.8%~52.5%),大弯、小弯、前壁、后壁皆可受累,其次是贲门部(16.1%~20.6%),胃体部和累及全胃者相对较少(7%~16.6%)。胃癌多为单发,少数也可多发。   胃癌发病起始于黏膜上皮层,多为单中心发生,少数为多中心发生。后者也多因相距不远逐渐发展融合成一个癌灶,偶形成双癌。癌灶逐渐发展,同时向水平方向和深层浸润和扩散,逐渐累及胃壁各层甚至周围脏器,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病期早期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很大。   按照胃癌侵犯胃壁的深浅,被分为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者称早期胃癌,侵至肌层者称中期胃癌,侵及浆膜及浆膜以外者称晚期胃癌,中、晚期胃癌合称进展期胃癌。   (1)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它的最大直径一般在5cm以下,直径小于1cm的称小胃癌,小于0.5cm称微小胃癌。原位癌是指未突破固有膜的癌肿也属早期胃癌,但难于识别。   ①日本早期胃癌分型:1962年日本早期胃癌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   A、隆起型(Ⅰ型):肿瘤表面呈结节状隆起或息肉状,边界清楚,高出周围黏膜约2倍以上。   B、表浅型(Ⅱ型):肿瘤表面高低与周围黏膜差别不甚大,癌灶较平坦,无明显隆起和凹陷,依其隆起或凹陷的程度又分3个亚型。   表浅隆起型(Ⅱa):肿瘤隆起高度不超过周围黏膜厚度的2倍。   表浅平坦型(Ⅱb):癌灶与周围黏膜同高。表面无隆起或凹陷。   表面凹陷型(Ⅱc):癌灶较周围黏膜稍凹陷,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厚度。   C、凹陷型(Ⅲ):癌灶明显凹陷,不超过黏膜下层。   根据上述各型特点,还可分出各种混合型如Ⅱa+Ⅱb、Ⅱc+Ⅱa、Ⅱb+Ⅱc、Ⅱc+Ⅲ、Ⅲ+Ⅱc等。   ②我国分型:我国也分3型,即隆起型,癌肿呈息肉样隆起,高出胃黏膜5mm以上,有蒂或无蒂,原发或继发于息肉者。将日本分型的Ⅰ型、Ⅱa型和Ⅱa型为主的复合型皆归在此型。浅表型又称胃炎型或平坦型,只相当Ⅱb型,根据病灶范围大小又分2个亚型,即局限型(直径<4cm)和广泛型(直径>4cm),并将其划在特殊类型中。凹陷型则包括了Ⅱc型、Ⅲ型和以其为主的复合型。此分类简便实用优点较多。据统计我国早期胃癌凹陷型最多,浅表局限型次之,隆起型最少。   有些早期胃癌大体形态与众不同,称特殊型早期胃癌。包括:   A、浅表广泛型:多在黏膜内扩散,也可在黏膜下扩散,直径超过4cm。   B、局限浅表型:病灶浅表,但局限,直径小于4cm,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   C、微小胃癌和小胃癌:癌灶<5mm者为微小胃癌,多为平坦型,<10mm者称小胃癌,隆起型和凹陷型多见,“一点癌”是指胃镜活检即可彻底切除的微小癌灶。   D、多发性早期胃癌:即同一胃上发生各自独立的2个以上的早期癌灶,微小胃癌多呈多发性。   (2)进展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指肿瘤组织已超过黏膜下层。胃癌发展一旦突破黏膜下层而累及肌层时即称为进展期胃癌。癌灶可累及肌层、浆膜和邻近脏器,多有转移。进展期胃癌大体形态各异,常能反映其生物学特性,故常为人所重视。1923年Borrmann提出的分型方法,一直为国内外所沿用,简便实用。   Borrmann1型:隆起型又称息肉状癌或巨块型。向胃腔内隆起,可有浅表溃疡或糜烂,浸润不明显,生长缓慢,转移晚。   Borrmann2型:局限溃疡型。溃疡明显,边缘隆起,浸润现象不明显。   Borrmann3型:浸润溃疡型。明显溃疡伴明显浸润。   Borrmann4型:弥漫浸润型。病变浸润胃壁各层且广泛,边界不清,黏膜皱襞消失,胃壁增厚变硬,故称“革囊胃”。4型中以3型和2型多见,1型则少见。   近年又提出:Borrmann0型,也称表浅或平坦浸润型。   我国分6型:结节蕈伞型,盘状蕈伞型,局限溃疡,浸润溃疡型型和局限浸润型和弥漫浸润型。   二、组织分型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按组织学分类将胃癌分为①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和黏液癌(印戒细胞癌),又根据其分化程度进一步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种;②腺鳞癌;③鳞癌;④类癌;⑤未分化癌;⑥未分类癌。   我国分为4型:①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种);②黏液癌(印戒细胞癌);③未分化癌;④特殊类型癌: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混合型癌。   1965年Lauren根据胃癌的组织细胞学特点,将胃癌分成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两种类型:①肠型,源于肠上皮化生,分化较好,大体形态多为蕈伞型;②胃型,起源于胃固有膜,包括未分化癌和黏液癌,癌组织分化较差,巨体形态多为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二者在组织结构、流行病学和预后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一分类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同一癌灶中常有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各异的癌组织(细胞)共存,并随病期发展有所演变。   根据国内外资料统计,早期胃癌有如下组织学特点:①早期胃癌有分化较高的倾向,随着向黏膜下浸润其分化程度向不成熟方向发展;②国外早期胃癌未见黏液腺癌,国内统计则不尽然;③隆起型多见高、中分化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而未分化癌少见,凹陷型则多见印戒细胞癌和分化型腺癌,而乳头状腺癌少见;④浅表局限型癌多见高分化管状腺癌;⑤广泛浅表型多见2~3种组织学类型同存,以高分化管状腺癌和低分化腺癌较多,也可见乳头状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三、胃癌的两种分期方法   胃癌的主要分期系统是第6版的UICC/TNM分期法和第13版的胃癌的日本分期法,称作JGCA分期法。   1、UICC/TNM分期法   UICC/TNM分期法的修正次数比较少,最新的版本是第6版(2002年)。UICC/TNM系统是纯临床的分期,疾病的分期应该在治疗之前确定出来。但是,对于胃癌来说,手术发现对其分期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在手术之后才可以确定出主要的预后因素。UICC/TNM系统它使用胃壁的浸润度(T)、原发病灶附近转移的胃周围淋巴结(N)和是否存在远处转移(M),包括胃周围以外的淋巴结,作为分期的标准。N期由最少15个淋巴结中转移呈阳性的淋巴结的数目决定(N1为1-6个,N2为7-15个,N3为>15个)。TNM分级最新的版本(2002年,第6版)将pT2 pT2a和pT2b亚组,分别代表局限在肌层和浆膜下层。这相当于JGCA分期法的T2MP和T2SS。   2、日本分期法   1962年日本胃癌研究协会发表了胃癌研究规范的第1版。分期由浆膜层浸润的范围(S期),依赖于原发灶位置的受累淋巴结的部位(N期),以及远处转移的范围和位置(M,H,P期分别对应远处转移、肝和腹膜疾病)。在其第12版中,总体规范将S期改为T期系统,相当于UICC系统的T期。JGCA分期法将所有的区域淋巴结站编上序号,根据原发肿瘤的位置分成3层。如此细致的进行淋巴结分级是为了指导手术决定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部位,以便根据原发胃癌的位置和浸润的深度将任何有可能受累的淋巴结切除。在JGCA分期法最近的版本中有许多改变,比如EMR的规则、残胃癌的分期,以及腹膜细胞学已被纳入分期中。从外科角度来看,最新版本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对淋巴结分期的修订,根据对胃内不同位置肿瘤的不同占位淋巴结清除效果的详细研究,淋巴结组由以前的4层(N1-N4)改为3层(N1-N3)。一些特定肿瘤位置的胃周淋巴结,不再被归为区域淋巴结,而被归入远处转移的位点(M),这是因为这些淋巴结的受累很少见,而且如果发生,说明预后不良。1个例子就是胃窦癌中的第2组淋巴结(贲门左区)的受累。目前,D2切除可以作为进展期胃癌标准的手术治疗方式。D3切除是一种研究性治疗,不是标准治疗。 2012 V1 版NCCN结肠癌指南更新解读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  陈功 万德森  2012结肠癌指南全文下载: NCCN:Colon Cancer(2012 V1) 相关资料下载: 陈功教授关于2012NCCN结肠癌指南更新的幻灯片 NCCN结肠癌中文版(2011)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目前全球最富盛名的癌症诊疗指南,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成为现今临床肿瘤学实践的重要指引,得到了广泛应用。2011 年8月30 日,NCCN 发布了其2012 年第一版的结肠癌指南( 英文版全文见www.nccn.org),该版指南与2011 年的V3版比较,变动不多,但从影响临床实践标准的角度看,今年的更新无疑就像几颗重磅炸弹,在业界掀起了不小的震动。本文将新版指南所涉及的更新做一概述。          具有MSI-H 特征的Ⅱ期结肠癌                肿瘤细胞分化差不再列为“高危因素”          这一更新涉及到Ⅱ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决策中“高危因素”以及MMR(错配修复)的意义。          Ⅱ期结肠癌包含了异质性很大的一个群体,预后迥异,从5年生存率来说,预后较好患者在80% 以上,较差者则不到60%,比Ⅲ a 期还差,因此造成Ⅱ期结肠癌对辅助化疗获益的很不一致。理论上说,预后越差的肠癌,接受化疗的获益可能越大。比如,一般Ⅱ期患者获益在3%~5%,而Ⅲ期患者则在10% 左右。为了明确哪些Ⅱ期结肠癌患者更能从术后辅助化疗获益,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即“高危Ⅱ期结肠癌”,顾名思义,这一群体较其他Ⅱ期患者预后更差。          目前指南及各大机构公认的高危因素包括:分化差(3/4 级分化,比如低分化、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等)、脉管(血管/ 淋巴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T4(穿透肠壁全层或浸润周围脏器/结构)、梗阻、穿孔、切缘阳性或不确定以及送检淋巴结<12枚,把具有上述任一因素的患者列为“高危Ⅱ期结肠癌”,指南不但推荐术后辅助化疗,而且还推荐含奥沙利铂的联合化疗。因为MOSAIC 试验亚组分析已经证实,高危Ⅱ期患者使用FOLFOX方案化疗后较5-FU/LV 有DFS获益的趋势(HR=0.72,95%CI0.50~1.02), 而没有高危因素的Ⅱ期患者奥沙利铂化疗无额外获益(Andre et al,J Clin Oncol.2009)。因此,在2011 年之前,临床上已有共识,基于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的“高危Ⅱ期结肠癌”,建议含奥沙利铂的辅助化疗,而无高危因素Ⅱ期患者的辅助化疗,无需奥沙利铂,氟脲嘧啶类单药即可。          2009 年以后,关于Ⅱ期结肠癌化疗获益的研究又有重大斩获,首先是发现dMMR 是预后良好的标志物,单纯手术后其5 年生存率高达80%,其次是发现dMMR(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Ⅱ期结肠癌不但不能从5-FU 的辅助化疗中获益, 可能还有相反的作用(Sargent et al, J Clin Oncol.2010)。因此,从2010 年以来,指南推荐拟行氟脲嘧啶类单药化疗的Ⅱ期结肠患者均应接受MMR检测,如属于dMMR,则无需化疗,单纯观察即可。          而dMMR 的另外一个代名词就是众所周知的MSI-H(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因为MMR 基因突变,DNA 重复单元的插入或缺失而导致MSI 高度不稳定及MMR 蛋白缺失。病理学界发现MSI-H 结肠癌具有相类似的临床病理特征,称之为MSI-H 样病理特征。具体包括: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每个高倍视野超过3 个淋巴细胞)、瘤周Crohn 样淋巴细胞浸润(肿瘤边缘淋巴组织/滤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