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地方
院校
课程体系
建设
教学质量
控制
研究
地方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控制研究
:以聊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介绍了地方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对照环境科学教指委的相关文件,比照分析了地方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质量控制的具体举措,为其他地方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8-0014-03 环境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开展的需求而形成和开展起来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开展过程中。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开展的快车道,要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开展,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必要培养出大量优质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控制。为此,本文以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为环境科学专业的科学开展提供参考。 一、环境科学专业办学条件简介 聊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是在地理科学中自然地理学的根底上产生的,于2023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目前已有四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其中,考研占45.6%)。环境科学专业教师队伍10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5人,平均年龄34岁,是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且潜力巨大的师资队伍。该专业现有环境土壤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环境工程模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五个,拥有TOC全自动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离子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仪器设备,根本上可满足学生正常实验和局部科研要求。学院资料室藏书2万余册、期刊100余种,其中,环境类图书期刊占了近1/3。 二、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根据学分制培养方案,遵循“厚根底、宽口径、重特色〞的教学理念,不断修订教学方案,课程体系逐步优化(见表1)。 1.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特点(见表1)。①在通识教育(或大学公共教育)方面,除计算机应用根底较新标准最低要求少2学分外,政治理论、公共外语、素质教育、体育、实践训练等学分均符合新标准要求,且政治理论、素质教育学分数较新标准的2倍还多,通识教育总学分超过新标准19学分,表达了重素质、厚根底的教学理念。②在新标准要求的五类理科根底课程中,我院环境科学专业不包括地学、生物、物理等理科根底课,只有数学和化学两类理科根底课,学分分别是新标准的2倍和2.5倍,理科根底总学分超出新标准8学分。这主要是想通过夯实学生数学、化学功底,为专业课程奠定坚实根底,同时也突出和强化了专业特色。③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环境科学根底、环境经济科学刚好符合新标准最低学分要求,环境社会科学、环境自然科学与环境技术科学分别是新标准最低学分要求的2倍、1.8倍和3倍,充分表达了厚根底、重技术的培养理念,强化环境科学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水平较高、会管理的环境类专业人才。④实践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标准要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最低总学分为28学分,而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总计26学分,这主要是由于课程实验学分和毕业论文周数较少所致。 2.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结构特点。 注:专业方向课、专业提高课学时、学分分别按总学时、总学分一半计算。 由表2可知,环境科学专业通识教育总学时、总学分及所占比重均高于新标准的相应值,接近新标准的最高值,充分表达了重根底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根底课总学时、总学分及所占比重接近新标准的最低标准,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提高课)总学时、总学分及所占比重接近新标准的最低标准上限,实践教学略显缺乏,主要表现在课程实验总学时和毕业论文周数较少。 三、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质量控制措施 1.推行“双导师制〞,实现教学双赢。“双导师制〞是指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前者是指教学经验欠丰富的年轻教师从第一次备课、第一次授课、第一次辅导学生、第一次指导实验实习以及第一次期末考试命题的“五个一〞开始,就接受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和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本科生导师制是指每位本科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一位教师担任导师,直至其毕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课、学习等,以防止学生因学习不适应、选课失误等导致学分缺乏等不良后果,同时配合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好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给以指导和帮助。 2.优秀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在教材的选择上,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及专业提高课等的教材90%以上为近五年新编或21世纪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或结合自己的研究工程或通过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此外,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院资料室订阅了环境类权威学术期刊和书籍。在教学方法上,紧密结合时代步伐,并根据学生反响的意见,积极探索探究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目前,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学效果良好。 3.实行听课制度,加强监督管理。自建立该专业起,学院就很重视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为确保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学院特成立了听课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制定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机制,除进行定期听课、定期检查教学进度、定期进行评教活动外,还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比赛,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强化实验教学,稳固实习基地。为了满足就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在保证完成根底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根底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通过外出调研,网上查询等方式,增设实习基地,扩大实习范围。目前,已在校内建立了土壤生态与环境教学科研基地,在河北秦皇岛、河南豫北地区以及聊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建立了野外实习、实训和参观基地,且效果良好。 5.加强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除在学校内部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外,还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邀请相关专家、教学名师做学术报告,进行教学经验和科研方面的交流学习;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诸如“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土壤污染监测与控制修复技术研讨会〞、“山东省环境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等,学院每年派出1~2名教师参加教学和学术研讨会议,并将所学和所见反响给全院教师,对丰富教学经验和提高科研能力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盛连喜,边红峰.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就业与师范院校环境科学本科人才培养[C]//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32-38. [2]刘立宾.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23,12(6):21-22. [3]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23,(6):30-34.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