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北大清华人大的比较新编.docx
下载文档

ID:1090716

大小:26.51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北大清华 人大 比较 新编
北大,清华,人大的比较 第一篇。北大,清华,人大的比较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或人大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三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沧桑之后,依然自称“XX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 从每年七月全国举子纷纷的高考看来,这三所学校的录取分数几乎在每个省都排在最前,加上它们的位置在北京,实际上在许多地方的考生心里,这三所学校代表着中心,考生的向往甚至包含了某种类似朝圣的意味。这三所学校在过去与今天都网罗了无数民族的精英。 共处在XX县区的这三所名校,由于诸多因素的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风采各异。 传统X烙印X性格——不同风格气质 一所名牌大学能给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打上烙印,包括气质、性格,甚至到举手投足。 在采访了三校的许多学生之后,得出了关于三校学生的一些第一印象。北大生是自由民主开放带有傲气;清华人是严谨勤奋稳重但活泼不够;人大学生那么是务实活泼、社会活动能力强,政治素质很硬。当然,随着历史的前进,一切都在开展,三校学生的身上也折射出更多更复杂的时代精神。 北大人的辉煌甚至可以上溯到清朝,那时北大的学生都身份极高,连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喝口令都得是:大人齐步走。(北大生的傲气也许发源于此吧)北大人最早喊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但整整一个世纪以来,北大人身上却似乎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些特质,有极强的书生气。北大源于中国传统的这种风范和魅力,也许要在将来,人们才能认识到其价值和影响,甚至要高于她曾经首倡的一些最明确无误的精神和教义。 人大不一样,在人大的学生身上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就是参与意识,在许多方面都是如此。一位人大大四的学生说:人大的学生“入世〞的愿望似乎更强,这里的同学有政治抱负的也相对多一些,人大学生的政治抱负与北大的不太一样,北大生的抱负带有理想化色彩,而人大的学生更多的那么是立足于参与。另外人大的学生的政治素质明显的高,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这也是推动人大学生奋斗的原动力之一。 与北大流淌的文人气相反,清华那么以其理工科学院的特点,把现代文明追求精确重实干的精神表露无余。与北大人悠闲甚至显懒散的脚步不同,清华人更象一张拉满的弓,他们步伐更迅速,眼神更坚决,表情更肃穆。 当北大人徘徊于未名湖畔,人大人奔跑于教二与学活之间,清华人鼓着腮帮子奔向球场的时候,我们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思考,某些几千年来深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同气质在这群精英的身上也有不同的表达。北大生追求娴静潇洒的心灵状态,清华人追求刻苦的劳作丰硕的成果,人大人追求的或许更类似于儒家精神的入世——在我们的入学通知书上便有着李文海校长亲笔书写的:“治经世致用之学〞。这些特质是如此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过去,也必将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北大的学生比较傲,每次出事了都想走在最前面,清华那么恰好相反,稳重冷静,即使在最躁动的日子里,仍有不少清华学生可以踏踏实实地进行着往日里上自习下自习的程序。人大的学生介于两者中间,他们有激情,但是与北大生不同,他们的身上似乎载着更多纪律感和历史责任感。 就业X考研X出国———不同的奋斗历程 从校史看来,北大的历史是最长的,但北大人在经纶世务方面比不上清华人和人大人。假设以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作比,那么北大是青年,清华人大已是中年。青年有青年的敏锐,但也会有盲动和偏执的成分;中年有中年的务实,但也忌讳流于刻板,陷入僵化。 从更大的时间跨度上审视,清华与人大的学生似乎更容易成为社会的主流和中坚。北大的学生往往喜欢对现实带着批评、疑心的目光。而人大清华培养出许多学生能比较快地成为各领域里的出类拔萃者,进入领导层。 由于三校的不同特点,使得这方面差异也挺大。对清华北大的同学来讲,就业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数据显示,1998年北大考研的本科毕业生有597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27%;出国的有30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13.6%。 清华的比例更高,1997年清华就已经有1113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占当年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6.3%,到1998年清华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人数达历史巅峰,共1370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55.6%。1998年出国本科毕业生为37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4%。 人大的情况有所不同。我校学生处就业办公室的文书锋老师告诉记者,人大每年考研出国的毕业生有20%,剩下80%的同学要就业。 人大因为以文科为主,不少专业的学生对考研的要求不像理工科那么迫切,(如果你是在清华学核物理之类高深技术,只拿个本科文凭就出去几乎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但文科的情况不一样。由于考研和出国的分流较少,就业的人就增多多了,找工作成了大四甚至大三同学生活的一个主题。 学生处处长马俊杰老师说,人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全国高校中最好的。在全国普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人大的一次就业率仍能到达90%以上。文书锋老师介绍说,今年本科毕业生共1389人,迄今为止已有650人正式签约,占了一半以上,有四分之三已经落实(包括考研出国)。毕业的研究生有1031人,67%已签约。从就业质量而言,也比较高。 就供需比率而言,北大清华能到达1:4以上,人大稍低一些,今年的供需比是1:3。文书锋老师说,清华北大理工类的学生很多去了基层工作,人大的学生那么大多想去国家机关或从事管理工作文字工作,而这些单位一般不会大规模地招人,不像清华北大的学生有时一个单位就去三四十人,我们“适于零售,不适于批发〞。 不过,从用人单位的反响(据学生处的调查问卷)看来,人大的学生无论在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比较好,能很快进入角色,但据反映学生的外语水平不够。 第二篇:北大清华文化北大清华文化 北大清华是梦想,承载着我无限的想象;清华、北大是力量,给予我追梦的勇气;清华、北大是目标,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今年暑假,我终于得到了一个参观清华、北大的时机,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旅程。 第一站是北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大门〞,它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大门,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能让人感受到北大的庄严、肃穆。走过“西大门〞就算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一所带有浓厚古中国特色的大学,可也有“百年讲堂〞这样现代化的建筑,大学里著名的景观当数“一塔湖图〞。“一塔湖图〞里的“塔〞就是指“博雅塔〞。“博雅塔〞最早是为解决全校师生饮水而建造,后来有了自来水就弃用,它虽为水塔,但造型上有门有窗,有壁画有浮雕和真塔一样。“一塔湖图〞的“湖〞就是著名的“未名湖〞,湖水碧绿,中间有一个湖心岛,桥把北岸和湖心岛相连,成为北大学子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北大清华文化) 从北大走入清华,好似由古朴典雅的古代进入荣耀夺目的现代。清华最著名的景观当数“二校门〞,乳白色的石门流露出清丽庄严之美,以前是清华大学正门,现在作为“门〞的功能正在减弱,而转变为清华的标志性景观。清华大学不仅是优秀的学府,还是国家的科技中心,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导弹之父〞钱学森;假设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等,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奉献, 我很早就知道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将以勤奋、踏实、不屈不饶的学习态度,坚决不移的学习下去,去实现我的梦想。 第三篇。清华北大比照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北大人答复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清华人冷冷地答复道。“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你们也许会问:“这两个人的看法哪个比较正确啊。〞我的答案是:“两个人都对。〞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尤其是困难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位清华大学的学子指出:“如果我们只顾到理想,只谈人生哲理,忘掉人活着还需要油、盐、柴、米、酱、醋、茶等开门七件事,我们也许会自以为很快乐,但很可能会饿死。但如果我们活着只看到目前实际的生活而忽略了除填饱肚子外,还要靠些比较遥远、比较抽象的东西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会非常乏味。〞 要具体认识清华和北大的不同,必须从历史上来分析。 (1)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从两校的历史看,北大是戊戌变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养清帝国的高级官吏;清华那么是靠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预备学校。因此有人说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义〞的桥头堡;而最初的清华那么是殖民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试管婴儿。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从两校找到这两种不同力量的剩余影响。 两校在近代又都经历了两场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五四〞前后。“五四〞前是在北大,“五四〞后是在清华。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开创的。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学生对读书毫无兴趣,整天打麻将、吃花酒,把上大学当成进身之阶;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不学无术,得过且过。而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后,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他首先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观念;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马叙伦、辜鸿铭等;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发起很多学会、研究会,使学生的精神爱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上来""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学 蔚然成风,北大名副其实地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以后,陈独秀与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继而通过“五四运动〞,又创造了北大“直接行动,献身主义〞的革命传统。“北大精神〞从此逐渐形成。 清华的改革那么是在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接手开始。照清华最初的制度和风气,西学在中学之上,美国教员在中国教员之上,职员在教员之上,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反映。国民党政府接手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提倡所谓的“通才教育〞,拨入大笔资金进行建设。罗家伦任校长时提出“四化〞,即“学术化〞、“民主化〞、“革命化〞、“纪律化〞,虽然后两“化〞是冒充“革命〞精神,但前两“化〞那么表达了“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此后又实现了蔡元培曾提出的“教授治校〞。校长梅贻琦也常说:“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职务是率领职员为教授效劳。〞从此,清华大学也面目日新。 192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北大、清华有互相学习融合的趋向,因此有所谓“北大清华化,清华北大化〞之称。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与南开一起,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本科学生是共同的,但各自保持自己的根底教师队伍和行政组成,特别是研究所与研究生,学术上仍有自己的风格。因此抗日战争一结束,三校立即返回原址,重建校园。 第二次大的改变那么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各科并入北大,北大的工科并入清华。从此北大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排头兵〞,而清华那么成为“高等工业学校〞的“龙头老大〞。此时的北大、清华,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原有的校园文化精神却仍然保持。 (2)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理想主义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