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国外
科普
工作
特点
简介
范文
天道酬勤
国外科普工作特点简介
在21世纪,兴旺国家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势头更加迅猛。在知识经济中,劳动者必须有较高的科技素养,为此,科普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一、科普对象的择取
采用市场化的思路,科普工作者应首先考虑科普对象是谁。对象群体不一样,科普方式就会大异其趣。
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科普对象。他们认为,科普的目标不是造就出新的科学家,而是把我们每人内部原本具有的科学素质唤醒。在美国,不仅专业科普工作者具有这样的认识,而且连热衷于科普事业的公司企业都有这样的认识。既然科普是“唤醒〞的事业,那么,很显然,年龄越小,越容易唤醒。这和我们中国所说的“从娃娃抓起〞的意思是一样的。换句话说 国外普遍以青少年为主要科普对象,是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效果较好的路径。
我国的重点科普对象是青少年、农村青年和领导干部,这三个群体有很大差异。因此,科普方式也应因对象而异,以适应不同对象的特点。我们目前往往用一种相似的科普模式去应付不同的对象群体,因此效果不是太好。
二、科普的工作原理——以学习者为中心
正如商业市场上有“消费者是上帝〞的口号一样,一些科普专家和科普场馆提出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例如,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便竭力标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科普方式。这家探索馆是科学、艺术与人类感知博物馆,拥有500多个交互式动手参与型展览。每年,探索馆的参观者有60万人次以上。
探索馆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持续了几十年的“阐释者方案〞。阐释者方案内容是请高中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担任阐释者,即科普辅导员。阐释者每年在为期12周的时段上,用局部时间在探索馆里帮助工作。
探索馆的奠基者奥本海默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学来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最终要获得一种与人分享的、反思的经历。为此,每个展览都要围绕学习者来设计,以帮助参观者自行探索。这样设计的意图之一,就是防止在有知识者(或自以为有知识者)与知识不多者之间划出明确界限。而如果用图示讲解等一些传统方式办展览,就往往会凸显出这种界限。在其他很多科普展览中展出的是成品,而探索馆展示的是原型,是正在进行中的工作。
总之,国外科普专家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一条普适原理,无论科普对象是青少年还是教育程度较高的成年人,都适用于这条原理。
三、青少年科普,趣味第一
国外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有几种方式。
一是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例如,1998年6月,美国能源部利用“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进行反物质探测(机上搭载的阿尔法磁谱仪是能源部下属科技人员制作的),组织首都华盛顿市的高中生通过卫星与机上宇航员对话,讨论宇宙反物质探测方面的科学问题。
二是利用名人效应。中学生中追星族很多,这是因为处于这一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有崇拜名人的心理需求。因此,让名人参与科普,就有利于吸引青少年参加。
三是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科普内容。美国公共电视台制作的儿童教育节目“芝麻街〞中渗透了不少科普知识。美国还有一些设计得非常好、科普效果甚佳的电子游戏,比方名为“市长〞的一种电子游戏。
四是科普场馆的不懈努力。如地处美国巴尔的摩市的马里兰科学中心,周末晚上闭馆之后,允许女童子军等组织在那里搞一些科普活动。通常,女童子军会举办野营类的活动。这种非同寻常的“馆营〞活动对女孩的吸引力特别大。在美国,这样做的场馆不止一家。兴旺国家普遍强调动手参与型的展览,让参观者去摸,去摆弄展品。为什么如此强调动手呢是基于这么一种共识:“听见的,会忘记;见到的,易记住;做过的,方理解。〞
五是让青少年通过实际参与科研来学科学。美国从70年代起就一直在实施“学生——科学家伙伴关系〞(SSP)方案,其中比拟典型的有如“有益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测方案〞(GLOBE)、森林观察方案,太平洋降雨气候实验方案(SPaRCE)等。对于科学家而言,散布于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中小学生们收集的关于物种变迁或人口动力学的数据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学生们因能够参加真正的科学研究,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做一些验证科学定律之类的实验,而感到十分兴奋。
国外以青少年为重点科普对象,因而十分强调趣味。我国的科普活动,在趣味性上与国外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有一种看法,觉得中国穷,展览中用不起高技术,所以对趣味性不可苛求。我觉得这种看法比拟片面。趣味并不是与钱完全联系在一起的,而主要取决于创新性,取决于动不动脑筋。我参观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时,在卫生间里的墙上发现了抽水马桶开展史的挂图。这不要花多少钱吧这一宣传方案是动脑筋的结果,不是钱买来的。
四、科普效果评价
科普工作者要设法了解科普效果怎么样。1998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委托COSMOS公司对自己的非正规科学教育方案实施10年来的成效所做的评估报告。
关于科普场馆的评价,举一个例子,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组织了一些人对科普场馆进行非正式评估。他们的评估方法很有意思,一般是派IEEE的一位会员作为“专业评判员〞,由此人带孩子(有时还有孩子的同学或朋友)去参观科技场馆,孩子们担任“青少年评判员〞。参观后,专业评判员与青少年评判员共同完成一份简短的评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对展览内容的简单描述、展览所针对的对象是谁(广阔公众还是特定的目标群体)、过去是否来参观过、展览的哪些内容最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良,展品的物质状况(如:有没有破损,图片是否清晰,有没有开关失效的情形,等等)、信息准确程度,信息的新颖程度(为什么重视“新〞字呢他们认为,花费主要精力去传播或接收历史化的科技内容已不太适宜,应该将主视野放在铺天盖地的新知识,新技术海洋里)、展示效果,展览是否有性别偏向(即:能吸引男孩,而对女孩的吸引力不大),成人对展览的评价意见,孩子们对展览的评价意见,其他意见、愿意不愿意向其他人介绍推荐这一展览,等等。例如,贝尔实验室的技术人员Wai Sum Lai先生和妻子携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参观了地处新泽西州莫里斯敦(贝尔实验室所在地)的莫里斯博物馆,馆内展览对孩子们最有吸引力的有两项,一是热激发发光灯泡,用手摸一会儿,这些灯泡就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来:另一个是月球重力模拟器。两个孩子玩得兴高采烈,流连忘返。所以,当父母问孩子对展览有什么意见时,15岁的女儿答复说:“没有缺点,所有一切都组织得很好,很有意思。〞13岁的儿子那么说:“唯一意见是,我还想再看看呢,就非得让我回家。〞
一方面是研究科普场馆的科普效果,另一方面,还应研究不同媒体的科普效果有何差异。在科普上相当活泼的美国斯隆基金会正在研究商业电视、播送、电影、书籍、光盘,交互式媒体和因特网等各种媒体在科普方面的相对有效性。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专门编写了关于如何评价科技周之类科普活动的小册子。他们认为,在常用的问卷调查、口头询问调查和特定形体讨论会这三种方式中,在科普活动举行场所的出口处进行口头询问调查的效果最好。
五、科普与正规教育的融合
在我国,属非正式教育范畴的科普活动与学校的正式教育分得很清。在国外,人们那么越来越强调科普和正规教育的融合。
融合的第一种表现,是博物馆等方面参与教师培训。在波士顿、迈阿密,纽约,伦敦,墨西哥城,东京和巴黎等许多大城市,科技博物馆都安排了好些旨在帮助和培训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工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科学家可以投身于科普活动,直接接触青少年,但学生毕竟同教师接触最多,受其影响较大。如果教师水平不高,仅靠课外科普活动,效果毕竟是有限的。正如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现总统科技参谋尼尔·雷恩所指出的那样,科技场馆具有独特的技能,在培训教师方面大有可为。在华盛顿大学创办了分子生物技术系的LeroyHood教授,是位科普积极分子。他也极其重视教师培训,鼓励他领导的实验室中的研究人员将全部工作时间的5%至10%用于培训中小学教师。
融合的第二种表现是,公司对中学科学教育提供赞助时,并不区分哪些属课外科普活动,哪些属课堂科学教学。例如:IBM公司有一项“科学/数学学生表彰午餐〞活动。每个月,与IBM公司结有伙伴关系的高中分别选出几名数学优秀生和1名理科优秀生。选择标准包括:课堂成绩好,在课外活动中富有首创性,能帮助同学学习,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具有非凡的创造性,等等。这些学生将被邀请到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发给奖状,与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生会见。同时被邀请的还有有关中学的数学教师和理科教师各1名。午餐后,所有客人应邀参观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一些科技展示。
科普与正规教育融合的第三种表现,是大学中专门设立科普专业的学位,以培养高层次的科普专门人才。例如,英国已设立了科学传播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