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起源
演变
酒的起源与演变酒的起源与演变 张崇琛 说到酒的起源,人们常会吟出曹操的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于是,很多人便认为酒是杜康所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世本一书中,也确实有“杜康造酒”的记载。据说文解字说,杜康即禹的五世孙少康,为夏初的一位帝王。另外,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古代还有一位比杜康更早的造酒人,那就是仪狄。仪狄为禹的大臣(一说仪狄为禹的女儿),据说仪狄将自己造的酒献给禹,禹饮后觉得味道很美,于是便产生了一种预感,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其实,酒在中国的起源,远在夏代以前。换句话说,早在原始社会,酒就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酒可分为三大类,即自然发酵的果酒、人工的榨制酒(如黄酒)和蒸馏酒(如烧酒)。果酒最容易制作,因而产生的时代也最早。原始人偶然吃了熟透后自然发酵的水果,认为其产生出一种神奇的治病功效,即所谓“舒经活血”,于是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含糖的野果进行人工发酵,这样,最早的酒即果酒也就是單式发酵酒,便产生了。距今约 7000 年至 5000 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了若干小型容器(最典型的如安徽蒙城尉迟寺所出土者),据推测,这些容器可能就是用来饮酒的。以谷物为原料的榨制酒,最早产生于距今 4000 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这是古人受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启发,而开始制作的。由于最初用来酿酒的谷物多半是黍子,酿出的酒多呈黄色,故称“黄酒”。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出土有各种酒器,如尊、斝、盉等,便是古人饮酒用的。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附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 余年),其中也有单耳彩陶罐及双耳红陶罐等酒具出现。河南偃师二里头早期遗存(相当于夏代)中还有盉、爵、觚等组合酒器出现,这说明夏人饮酒已十分讲究了。商代用谷物造酒更加普遍,统治阶级的饮酒之风也很盛,如殷纣王便是“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以黄酒为代表的榨制酒,其酿造技术是“复式发酵”法,即先使谷物中的淀粉糖化,然后再发酵成酒。复式发酵法是我国古代在酿酒技术方面的一大发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以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技术。尚书说命记载,殷高宗对大臣傅说说:“若作酒醴,尔惟曲糵。”所谓“曲”即“酒母”,即用以发酵的发霉长毛谷物;所谓“糵”,即“芽米”,是充当造酒原料的发芽谷物。可见至迟在商代的武丁时期,中国人即已掌握了复式发酵法。而欧洲直到 19 世纪 90 年代,才从中国学到了由淀粉直接提取酒精的技术。周秦以后,我国的酿酒技术又有了很大发展。礼记月令曰:“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意思是说,造酒用的谷物要成熟,投曲要及时,浸蒸要清洁,水质要甘洌,器具要优良,火候要适当。这已经将造酒的关键都总结出来了。此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朱翼中的北山酒经都谈了各种曲的制法,其中的“饼曲”,至今仍是酿造高粱酒时最常用的。由于古代的酒一般是将黍、稻或高粱(秫)煮烂后,加上曲糵(酒母)酿成的,未加蒸馏,度数一般都很低,约在 12 度18 度之间,所以刘伶才能“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世说新语任诞),李白才会扬言“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而武松也可以连饮 18 碗了。而且,古时的酒酿好后,一般是汁与滓混合在一起的,故饮时先须过滤,即所谓“醅”或“漉”。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陆游野饭:“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两首诗中都提到了“醅”和“漉”。滤酒本有一种专门的工具,而有些文人则因陋就简,直接用头巾来漉酒。如陶渊明“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萧统陶渊明传)。这倒颇有点浪漫的情趣了。酒滤过之后就清了,质量也好了,被称作“清酒”。未滤的则是“浊酒”,又称白酒,因为酒里有浮渣而显出白色。杜甫于“安史之乱”中回羌村探亲,老乡们来看他,带来的酒便什么样的都有,“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羌村三首)。而杜甫自己平常所饮的多是浊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宋代范仲淹所喝的也是浊酒,其渔家傲有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正因为酒里有渣滓,所以酒放久了就会变酸。尽管如此,随着酿酒技术的提升,古代还是出现过一些名酒。如金文常见写有“秬鬯一卣”的赏赐,诗经大雅江汉中也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的句子。“秬”即黑黍,“秬鬯”即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制的酒。“秬鬯”既然是天子对臣下的最高奖赏,其酒之名贵可见一斑。还有甘肃凉州的葡萄酒和山东的兰陵酒,也是很有名的。王翰凉州词有句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其实,凉州葡萄酒早在汉末即已名扬海内,甚为时人所重了。据三辅决录及续汉书记载,东汉灵帝时,扶风人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送给“十常侍”之一的张让,张让即“拜佗为凉州刺史”。唐代诗人刘禹锡为此还写下了“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葡萄歌)的诗句。至于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所咏的“兰陵酒”,实是一种用黍米和药草(郁金香)等酿成的黄酒,也曾驰名一时。中国何时开始有蒸馏酒,其说不一。李时珍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云:“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元代中西交通发达,大批阿拉伯人涌入中国,有人推测,可能是阿拉伯人将他们的蒸馏技术传到了中国。不过,从敦煌莫高窟所保存的西夏壁画来看,在其中的一幅“酿酒图”中,已经发现了酿造烧酒的蒸馏装置。但即使如此,蒸馏酒在中国的历史也不过 800 年之久。采用蒸馏法后,酒的度数大大提高了,一般烧酒多在 60 度左右。从此以后,不但饮酒的杯子越来越小(明代开始出现小酒盅),而且也很少再有人敢扬言“会须一饮三百杯”或是连饮 18 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