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明日
教育
教师
高强
明日的教育與明日的教師 高強華
壹、前言
廿一世紀的社會是知識競爭、資訊爆增、選擇過多、變遷日劇的世紀,如何為明日教育下一代,是今天學校教育人員必須共同思省的重要課題。
美國十幾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組成的Holmes Group,曾經發表名為「明日的教師」(Tomorrow's Teachers) 和「明日的學校」 (Tomorrow's Schools) 的兩份報告書,以前瞻而新穎的角度,對師資培育的目標、課程及制度提出具體的建議。不過橘逾淮而成為枳,外國「教師分級」、「專業發展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在國內的轉化和可行性等,均有待評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明日的教師需要嶄新的視野和知識基礎,明日的學校需要更新的內容和制度調整,殆無疑義。
貳、明日社會的嶄新趨勢
John Naisbitt的「大趨勢」(Megatrends)、「二000年大趨勢」,以及遠流出版公司的「社會趨勢叢書」等,均使我們對明日社會的趨勢有所瞭解。八0年代的主題趨勢是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從國家經濟發展為全球經濟、從集權管理轉變為分權管理,從制度救濟發展成自力救濟、從「非此即彼」變成「多重選擇」。至於九0年代的主要趨勢,包括全球經濟景氣、二度文藝復興、社會主義質變、文化多元發展、新女性新領袖的崛起、生物科技革命,以及世紀末的宗教狂熱、個人主義興起等。從趨勢分析或研究的角度而言,未來社會的嶄新趨勢重點如下︰
1·新個人主義的發展──唯我自是、自尊、自重的青少年成為明日的世界成人,仍然會標榜個人風格,強調自主獨立。無論對工作、金錢、生涯和人際關係,均能以健全的新個人主義為基礎。
2·新務實主義的發展──從金錢第一、消費至上的潮流,迴旋發展,物超所值與附加效益的講究,促成明日社會兼重理性與感性的消費行為,無論在生活水準與素質方面,均有更為務實、新穎的趨勢。
3·新外乡主義的發展──從優勢的文化或語言,發展為多元文化和語言的社會,鄉土教材、田園生活、老樹古宅、鄉音母語方面的追求益甚,反省日多。明日社會則真正能立足外乡而放眼天下,產生新的認同和追尋。
4·新自然主義的潮流──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休閒世紀的降臨,未來社會的自然生食、綠色的渴望與追求,表現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研究發展和消費行為之中,人與自然能夠日臻和諧與進步。
5·新家庭主義的趨向──家庭的結構、功能與關係,經過相當衝擊之後的明日社會,對「家不是枷」的體認,日益明晰。無論從經濟、情感、教育、休閒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家庭的結構形貌、關係、功能等均有呈現嶄新的轉變。
6·新宗教主義的發展──宗教攸關人生真理,美善與神聖的最終目的與最高價值,在歷經多元、斷片、混沌、零合與後現代的激盪之後,人心動極思靜,明日社會的慈善活動,救贖思想和聖潔之追求,會形成新的宗教精神。
前述嶄新的社會趨勢,奠基於良好統整的教育。今天的老師面對今天的新新人類,無論在教學方法的運用,課程內容的設計,評量技巧的改進或標準的調整等方面,均需要更為彈性多元,更為開放與創意靈活,方能滿足新新人類的學習與需要。
參、從封閉到開放的教育
近年來,教育自由化、人本教育、開放教育的呼聲不絕,各種教育實驗或革新的嘗試與努力,倍受矚目。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的主要趨勢如下︰
1·由教師中心,轉變為以學生興趣或學習需要為中心的特質。
2·由訓練、記憶、背誦為重點,轉變為啟發思考、創意潛能之開發為重點的學習。
3·由階層領導,轉變為多元的、參與的領導之行政。
4·由偏窄的、編序的、整齊劃一的課程,轉變為寬廣的、彈性的、個別化的、師生共同設計的課程。
5·師生關係由權威隨從的關係,調整為協同合作的、學生評量教學的新模式。
6·學生的被動、被迫、無權申訴等特質,轉化為主動的、自由自願的,可以依法申訴的角色。
7·社會化的目標或知識份子的、終結性的教育,轉化為個別人的、全民大眾的、起點式的教育目標。
8·學校與生活或社會隔離的現象,轉變為統整連貫的,以同儕為核心的教育。
9·結構嚴密、秩序井然的空間,調整為擴散開展、彈性靈活的空間運用。
10·集體一致的、限制的時間安排,調整為依個別需要而斟酌的彈性課表或學分制度。
歸納而言,傳統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差異對照如下表︰
項 目
傳 統 教 育
開 放 教 育
教 材
分科,各科間聯繫甚少
機關科目整合成一學習單位
內 容
與兒童經驗與需求相關不大
重兒童的經驗與興趣、校外資源
學習經驗
演講.團體討論,以教學為主
個別化教學,重學生表現與學習
速 率
所有學生速率相同
依個人能力而定
學習場所
所有科目均在同一教室、無主題
分不同學習區域,各有主題
活動方式
團體導向的班級教學
個別或型態的學習方式
參與情形
被動的、消極的
主動的、積極的
選擇權力
都由外力決定,少有選擇機會
教材、速率、時間均可自行決定
流動性
座位固定,不可輕易移動
無固定座位,可自由移動
評 估
常模參照,成敗取決於同儕
標準參熙,成敗取決於努力程度
時 間
限制式的、變化少
開放式的,視個人需要而定
教師角色
傳道授業解惑,資訊分配傳播
指引教導記錄,是資源人士
前述開放教育的轉變趨勢,是循序漸進的改善歷程。唯有觀念與作法同步,家長、學生、教師與行政人員具備相同的價值基礎,和革新期望,開放的教育,才能夠真正臻進學習的成效或品質。
肆、從傳統到現代的課程
課程的研究發展和革新,理應從課程的完整、動力、聯繫、平衡與發展特性的掌握著手,方不致於畸輕畸重,有所疏漏。以近年來因應教育工學和媒體科技而生的「迷你課程」(minicourse)為例,無論在提供的學習經驗、教師角色、學習目標、選擇順序、學習速率、教學的策略和媒體、個別化的程度、參與的情形,以及個別差異、時間、自由、增強、測驗、參照標準、精熟程度等方面,均和傳統的課程,明顯有所不同。茲歸納對照比較如下表。
傳統課程與迷你課程之對照表
項目
傳統課程
迷你課程
學習經驗方面
(Learning experience)
演講式班級教學,團體討論,重點在教學。
個別化教學,重點是學生的表現與學習。
教師角色
(Role of teacher)
傳道、授業、解惑,是資訊分配傳播的人。
診斷、勸告、激勵,是資源人士。
學習目標
(Objective)
從教材中推出
視學生行為表現而訂定
選擇順序
(Selection)
先選擇教材,並不事先界定所欲的行為。
先選擇目標,再安排教材以幫助學生精熟學習目標。
速率方面
(Rate)
所有的學生速率相同,同時開始明也預期同時到達終點。
依個人能力情況而訂速率,隨時可以跳躍或重複。
策略與媒體
(Strategies and Media)
演講、筆記等單一的策略,對於心理動作、認知技巧和態度改變等,有所忽略,媒介的選擇運用,常基於教師的喜好。
彈性多重的策略,俾能擴大學習,媒介的選擇,是為補充目標之缺乏,增益學習之需要。
個別化之程度
(Individualization)
團體導向的班級教學,極低度的個別化考量。
高度的個別化,無論是教材或媒體方面,個人自主程度均高。
參與的情形
(Participation)
被動的、消極的
主動的、積極的
個別差異方面
(Individual Different)
缺少診斷和補救教學
較多的診斷和補救措施
時間
(Time)
限制式的、時間上的變化較少,智力高則學習成效高。
開放式的,視個人需要而定,時間運用和智力關係密切。
自由
(Freedom)
拘束限制均多
個人興趣和需要自由發展
增強方面
(Reinforcement)
考試後才有間歇增強
隨時提供立即的、持續的增強。
測驗方面
(Testing)
為評定等第而測驗,測驗教科書的內容。
為評量精熟程度而測驗,為診斷學習困難而測驗,測驗必須具備的技能。
參照標準
(Reference)
常模參照測驗,成敗取決於班級同儕
標準參照測驗,成敗是個人的努力所致。
精熟程度
(Mastery)
大部份學生上對一切略知一二,不期望所有學生精通一切。
限定時間內,學習緩慢者,精諒一局部教材,時間充裕則能完全精通。
輕便或可移動的程度
(Portability)
講述隨著課結束而終止,缺課則補救困難。
套裝軟體隨時可以重覆運用。
修訂或校閱
(Revision)
隨教師偏好而修訂
基於學生表現而修正
彈性
(Flexibility)
整學期的課程綱要,彈性較小。
視主題而設計,彈性較大。
課程的成敗
(Course Success)
缺乏系統化設計和特殊目標之特徵,完全視教師主觀的判斷。
具有設計目標和評量計劃,迷你課程發展專家評定教師的成功與否。
學生的成敗
(Student Failure)
考完試一段時間之後,才知道學習成效如何。
隨時評量進步,隨時補救、修正學習的疏漏誤謬。
綜合上述的分析對照,迷你課程的確和傳統課程截然有所不同。傳統的教學理念在現代知識爆漲、社會變遷迅速、教育工學和視聽媒體之進步、日新月異的學習環境中,顯然需要相當幅度的調整和修正,方能適應未來,真正提昇學習和學生的水準與素質。
伍、從靜態到動態的學校
傳統的社會,學校和家庭、政府、教會、工廠或公司行號等,共同負責教育的工作。彼此是分立而併存的機構,相互之間的關係如下圖︰
學校與家庭、政府、教堂等機構的關係圖
但是現代社會的學校,漸成為各種社會制度的核心,學校培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人才,學校的重要性日趨明顯,學校和各種社會機構的交互影響日趨頻繁,其關係詳參下圖︰
學校與各種社會機構的關係圖
成為社會各種制度之核心的學校,必須針對未來社會之變遷與連續性,選擇與複雜性和衝突等特性,在形式上或功能上更為彈性多元、更為動態、更為開放,方能增強個人適應明日、預測未來、面對挑戰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陸、現代社會的教師角色
明日的教師,必須繼續不斷地追求專業的成長,專業成長的途徑或方式很多,能夠定期出席專業會議是方式之一,因為各種專業會議,往往反應了教師們普遍的興趣和需要。各種專門類別的研討會議,無論是「能力本位研討會」、「命題技術研討會」、「語文教育研習」、「電腦輔助教學研習」、「輔導知能研習」等,都有助於專門知能的增進。而研習或會議期間,和其他教師們的交往接觸,亦是一項深具意義的活動,同儕間的溝通聯繫,可以相互提供資訊,琢磨切磋。另外,研討或會議期間,總會收到許多印刷品、宣傳性質的報導、或者專門類別的期刊,參與專題展覽等等,當然亦都供許多觀摩學習的機會。
參與專業組織或專業團體,亦是很好的專業成長機會,作為專業團體的成員,教師會有其特定的興趣、需要和關懷的焦點。同時專業組織對學校裡種種制度、計劃、課程活動等的態度,使教師得以深入的,客觀的瞭解或評估。甚至能夠經由專業成員的討論、批判,而形成個人的洞見和卓識,產生創新或改革的理念。另外,專業組織更能夠滿足個人依附或歸屬的需要,增進個人的自知與自信。譬如中國教育學會、測驗學會、比較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學會,以及教師人權促進會等,都不妨主動參與其有關的會議。
此外,現代社會的教師應能體察時代的變遷,對當前攸關人類生存的重要課題,能夠敏感自覺,深入探討。諸如戰爭與和平、宗教與人生、藝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環境保育和生態倫理等方面,現代教師均應能有清晰深刻的認識。尤其對於人性潛能的開發、人權正義的維護,人格品德的完成和人生理想的實現等問題,現代教師應能知行合一,身體力行,躬親踐履,不怨不悔。總之,現代社會的教師具有複雜而多重的角色,簡列如下︰
一、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角色;
二、樂在教學,促進學校教育革新的角色;
三、促進社會和諧,引導社會轉型的角色;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