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药动学
合理
用药
资料
复复 习习 1.药物作用有哪些基本规律?药物作用有哪些基本规律?2.药物可通过哪些机理产生作用?药物可通过哪些机理产生作用?3.药物是如何通过受体产生作用的?药物是如何通过受体产生作用的?第二章第第二章第3 3节节 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第四章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与合理用药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与合理用药 总总 论论3 3 目的要求.掌握掌握:个体差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个体差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熟悉熟悉:量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与时-效关系。效关系。.了解了解:其它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其它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的消除与蓄积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单次给药的单次给药的C C-T T曲线曲线 多次给药的多次给药的C C-T T曲线曲线 第三节第三节 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第三章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一)消除(一)消除:指药物经代谢与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指药物经代谢与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或体内药量减少或体内药量减少)的过程。的过程。1.1.消除的方式消除的方式(消除动力学消除动力学):药物的消除可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药物的消除可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dC/dt=dC/dt=-kCkCn n C:C:血药浓度;血药浓度;k:k:常数;常数;t:t:时间;当时间;当n=1n=1时为一级动力时为一级动力学;学;n=0n=0时为零级动力学时为零级动力学 一级:一级:dC/dt=dC/dt=-kCkC;零级:;零级:dC/dt=dC/dt=-k k 一、药物的消除与蓄积一、药物的消除与蓄积(1 1)零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Zero Zero-order kineticsorder kinetics,恒量消除恒量消除):1 1)概念:)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恒等恒等。一般发生于。一般发生于体内药量过多,超过了机体最大消除能力体内药量过多,超过了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时。2 2)特点:)特点: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无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无关。半衰期不恒定半衰期不恒定:随血药浓度的升高而延长。:随血药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当血药浓度降低至一定水平后可转为一级动力学。当血药浓度降低至一定水平后可转为一级动力学。因其在因其在半对数半对数座标上为曲线,故属非线性动力学座标上为曲线,故属非线性动力学 (2 2)一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FirstFirst-order kineticsorder kinetics,恒比消除恒比消除):1 1)概念:)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体内药量呈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体内药量呈恒定恒定比例比例。2 2)特点:)特点:为大多数药物在治疗量时的主要消除方式。为大多数药物在治疗量时的主要消除方式。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正相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正相关。半衰期是恒定的半衰期是恒定的。因其在半对数座标上为直线,故属线性动力学。因其在半对数座标上为直线,故属线性动力学。零级与一级动力学药零级与一级动力学药-时曲线时曲线 t t C lgC 零级零级 一级一级 一级一级 零级零级 2.2.消除的评价参数消除的评价参数:(1 1)消除速率常数)消除速率常数(Ke)(Ke):Ke=0.693/tKe=0.693/t1/21/2 (2 2)半衰期半衰期(t(t1/21/2):):生物半衰期:指药效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生物半衰期:指药效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血浆半衰期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 t1/21/2=0.693/Ke=0.693/Ke t t1/21/2的的意义:意义:1 1)为药物分类的依据:长效、中效、短效)为药物分类的依据:长效、中效、短效 2 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确定给药间隔时间()3 3)估计血药浓度达坪的时间或体内累积药量)估计血药浓度达坪的时间或体内累积药量 4 4)估计体内药物消除时间或残存药量)估计体内药物消除时间或残存药量 (3)清除率)清除率(Cl)(Cl):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Cl=VdCl=Vd K K 清除率的大小主要反应肝、肾功能的强弱。清除率的大小主要反应肝、肾功能的强弱。3.3.消除消除的的规律:规律:末次给药后约经五个半衰期可认为体内药物已末次给药后约经五个半衰期可认为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基本消除。(此时体内残存药量此时体内残存药量 消除速度时,体内药物不消除速度时,体内药物不断增多,血药浓度不断上升的情况。断增多,血药浓度不断上升的情况。2.2.意义:意义:适当蓄积适当蓄积(血药浓度达血药浓度达Css)Css)有利药效发挥;过度有利药效发挥;过度蓄积可致中毒。蓄积可致中毒。3.3.说明:说明:(1 1)恒量定时给药法)恒量定时给药法(非负荷量给药非负荷量给药):五个半衰期后血:五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达坪药浓度达坪(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C Cssss)。(2 2)负荷量给药法:一个半衰期内达)负荷量给药法:一个半衰期内达CssCss。(3 3)理想的给药方案应使)理想的给药方案应使C Cssss维持在:维持在:C Css maxss maxMTCMTC;C Css ss minminMECMEC Tab.C T 潜伏期潜伏期 持续期持续期 残留期残留期 二、单次给药的二、单次给药的C C-T T曲线(时量曲线)曲线(时量曲线)(一)静脉外给药(一)静脉外给药(血管外给药)(血管外给药):MTCMTC:最小中毒浓度:最小中毒浓度 MECMEC:最小有效浓度:最小有效浓度 a a b b c c TmaxTmax:峰时间:峰时间 CmaxCmax:峰浓度:峰浓度 T lgC T Ct=C0e-kt 机体 吸收吸收 消除消除(二)静脉给药(二)静脉给药(血管内给药)(血管内给药):1.1.一室模型:一室模型:特点:(1)机体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开放的房室(2)药物进入机体迅速分布到各部位,并达动力平衡(3)同时药物消除血药浓度下降,且下降速率始终一致(4)动力学“量-时”曲线为直线 中央室中央室 周边室周边室 吸收吸收 消除消除 lgC T Ct=Ae-t+Be-t B A 2.2.两室模型:两室模型:Distribution Elimination 特点:(1)机体被看作是两个连通、开发的房室(2)药物进入机体迅速分布到各部位,并达动力平衡(3)但药物消除血药浓度下降较慢,且下降速率不一致(4)动力学“量-时”曲线为曲线 三、多次给药的三、多次给药的C C-T T曲线曲线 恒速静滴,恒速静滴,D,t1/2 1 2 3 4 5 6 7 Css D,t1/2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 2D,2 t1/2 1/2D,1/2 t1/2 1/2D,1/2 t1/2 2D,t1/2 首剂加倍首剂加倍 D,t1/2 2D,2 t1/2 1/2D,1/2 t1/2 1 2 3 4 5 6 7 Css Cmax Cmin 首剂加倍首剂加倍 1/2D,1/2 t1/2 恒速静滴,恒速静滴,D,t1/2(一)稳态浓度的高低与给总量药量成正比(一)稳态浓度的高低与给总量药量成正比 1.1.单位时间恒量给药时,稳态浓度的高低取决于连续给药的剂量;单位时间恒量给药时,稳态浓度的高低取决于连续给药的剂量;2.2.给药总量加倍,稳态浓度也提高一倍。给药总量加倍,稳态浓度也提高一倍。(二)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二)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1.1.静脉恒速滴注可以平稳地达到稳态血药浓度静脉恒速滴注可以平稳地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2.2.单位时间内给药总量不变时,延长或缩短给药间隔,影响血药浓度的单位时间内给药总量不变时,延长或缩短给药间隔,影响血药浓度的波动幅度波动幅度 (三)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与(三)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与t t1/21/2成正比成正比 1.1.达到达到95%95%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是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是4 4-5 5个个t t 2.2.临床可以采取首次给药负荷剂量后用维持量,以立即达到有效血药临床可以采取首次给药负荷剂量后用维持量,以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 第四章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除药动学因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除药动学因素外,还有:外,还有:一、一、药物方面药物方面 二、二、机体方面机体方面 三、三、用药方面用药方面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一)药物的化学结构(构效性构效性):对通过特异性机理产生作用的药物来说,一般,对通过特异性机理产生作用的药物来说,一般,化学结构相似者作用性质相似或相反,但也有无关者。化学结构相似者作用性质相似或相反,但也有无关者。对通过非特异性机理产生作用的药物来说,化学对通过非特异性机理产生作用的药物来说,化学结构不影响其作用性质。结构不影响其作用性质。(二)理化性质:(二)理化性质:主要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三)药物制剂:(三)药物制剂:主要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一、药物方面药物方面 机体方面的因素机体方面的因素 精神方面的因素 生理方面的因素 精神状态 思想情绪 心理疗法 个体因素:年龄 性别 体重 疾病 群体因素:个体差异与遗传 种属 研究药物的影响因素我们假定的前提条件是机体的精神因素是一个衡量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年龄年龄 性别性别 体型对体液总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体型对体液总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群体群体 年龄年龄(岁岁)体重体重(kg)(kg)体液总量占体液总量占体重体重(%)(%)脂肪占体重脂肪占体重(%)(%)婴儿婴儿 33个月个月 3.53.5-3.33.3 7070 2626 婴儿婴儿 1 1 1010 5757 2424 男男 2020-3030 7272 5858 1919 男(胖)男(胖)3131 100100 4949 3333 男(瘦)男(瘦)2626 6969 7070 7 7 男男 6060-7070 7777 5454 2525 女女 1616-3030 5858 5252 2929 女女 6060-7070 6464 4242 4545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 心脏指数心脏指数 生活能力生活能力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 最大呼吸能力最大呼吸能力 功功 能能 (%)年年 龄(岁)龄(岁)年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年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1.AGE1.AGE(年龄年龄)小儿的药物代谢清除率较低(氯霉素、吗啡)小儿的药物代谢清除率较低(氯霉素、吗啡)小儿对药物较敏感(影响水盐代谢等)小儿对药物较敏感(影响水盐代谢等)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中枢抑制药)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中枢抑制药)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药动学)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药动学)对药物敏感性增高(药效学)对药物敏感性增高(药效学)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药动学特点(分布)药动学特点(分布)药效学特点(生理特点)药效学特点(生理特点)2.GENDER2.GENDER(性别)(性别)酒精在女性代谢较男性慢(女性更易中毒反应)酒精在女性代谢较男性慢(女性更易中毒反应)女性对特非那定(抗组胺药)的心脏毒性更敏感女性对特非那定(抗组胺药)的心脏毒性更敏感 激素作用激素作用:雌、孕激素抑制药物代谢雌、孕激素抑制药物代谢女性对药物的清除女性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多比男性弱,如女性利眠宁能力多比男性弱,如女性利眠宁T T1/21/2为男性的为男性的2 2倍倍 妇女特殊生理期妇女特殊生理期(月经期、孕期、分娩期、哺乳期月经期、孕期、分娩期、哺乳期)3.SIZE/OBESITY3.SIZE/OBESITY(体重和肥胖)(体重和肥胖)影响分布容积影响分布容积 影响清除率影响清除率 可见:可见:肥胖患者比瘦削患者肥胖患者比瘦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强、不易对药物的耐受性强、不易发生毒副反应。发生毒副反应。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