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天文学大事记年表1新编.doc
下载文档

ID:1070391

大小:80.04KB

页数:86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天文学 大事记 年表 新编
天文学大事记年表1 202322年03月16日星期五下午09:53公元前2137年~公元1960年的大事记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22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司马迁等〕。 公元前二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希帕克〕。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创造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中国落下闳〕。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公元元年~公元1500年 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中国贾逵〕。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中国张衡〕。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古希腊托勒密〕。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古希腊托勒密〕。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中国杨伟〕。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中国虞喜〕。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中国姜岌〕。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中国祖冲之〕。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中国张子信〕。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中国傅仁钧〕。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中国南宫说〕。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中国僧一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阿拉伯阿尔·巴塔尼〕。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伊本·尤尼斯〕。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中国沈括〕。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中国苏颂〕。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中国苏颂〕。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现仍在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中国黄裳〕。 十三世纪,编制伊儿汗星表〔伊朗纳西莱汀·图西〕。1252年,编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阿耳方梭十世〕。 1276年,元朝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根本一样,于1281年公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中国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1276年,元朝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中国郭守敬〕。 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1420年,根据实测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蒙古兀鲁·伯〕。公元1500年~1800年 1542年,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作为一个行星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波兰哥白尼〕。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波兰哥白尼〕。 1572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第谷·布拉赫〕。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保卫和开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布鲁诺〕。 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葡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法布里许斯〕。 1600年,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地动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刻卜勒〕。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伽里略〕。 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刻卜勒〕。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加桑迪〕。 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继哥白尼之后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新的打击,是近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意大利伽里略〕。 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霍罗克斯〕。 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中国徐光启〕。 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徐光启〕。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647年,刊布第一幅比拟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德国赫维留〕。 1655年,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最大卫星〔荷兰惠更斯〕。 1659年,发现土星的光环〔荷兰惠更斯〕。1666年,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法国卡西尼〕。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1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法国卡西尼〕。 1672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法国卡西尼〕。 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法国卡西尼〕。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1678年,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英国哈雷〕。 1684年,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法国卡西尼〕。1692年,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英国牛顿〕。1693年,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英国哈雷〕。 1705年,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其周期为七十六年左右,后得到证实〔英国哈雷〕。 1712年,编制了一个大型星表〔英国弗兰斯提德〕。 1716年,提出观测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或距离〕的方法〔英国哈雷〕。1718年,发现恒星的自行,证明恒星不“恒〞〔英国哈雷〕。 1725年,发现光行差,这也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个明证〔英国布拉德雷〕。1729年,创造光度计,用以比拟天体的亮度〔法国布盖〕。1745年,提出太阳系由彗星碰撞而产生的灾变学说〔法布丰〕。1747年,发现地轴的章动现象〔英国布拉德雷〕。1749年,建立岁差和章动的力学理论〔法国达朗贝尔〕。 1750年,首次提出银河是天上所有星体组成的一个扁平系统,形如车轮〔英国赖脱〕。 1752年,第一次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间距离〔法国拉·卡伊、拉朗德〕。 1753—1772年,编制详细的月球运行表,首次创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瑞士欧拉〕。 1754年,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和太阳系消灭的假说〔德国康德〕。1755年,创造用观察月亮和恒星的角距来测定海上经度的方法〔德国约·迈耶尔〕。 1755年,宇宙开展史概论问世,提出星云的凝聚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假说〔德国康德〕。 1760年,提出光度学的根本原那么,开始诞生“光度学〞〔法国布盖〕。1761年,提出无穷等级的宇宙结构,用以说明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德国兰伯特〕。 1767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出版航海历书。1772年,发表行星排列距离的定那么〔德国波德〕。1781年,发现天王星〔英国弗·赫歇尔〕。1781年,刊布第一个星云表〔法国梅西耶〕。1782年,编制第一个双星表〔英国弗·赫歇尔〕。 1782年,测定大陵五变星的光变周期,认为光变原因是有一颗暗伴星围绕着它运转而周期地遮掩它造成的。同时还发现两颗新变星〔英国古德利克〕。1783年,发现太阳系整体在空间的运动,并首次定出向点和速度,证实太阳也有自行〔英国弗·赫歇尔〕。 1785年,用统计方法研究恒星的空间分布和运动等,得到第一个银河系结构的图形,产生了恒星天文学〔英国弗·赫歇尔〕。 1787年,从力学分析提出太阳系稳定性理论〔法国拉格朗日〕。178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