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docx
下载文档

ID:1065115

大小:25.64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正确认识 新农村 建设 城镇
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如何处理好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关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开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异,实现城乡协调开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看,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还在增强,对新农村建设构成巨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城镇化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农村出现了“产业无人抓、工程无人做、房屋无人座〞的现象,人们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关系认识上十分模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找准着力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关联。实践说明,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必由之路,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局部。一是目标趋同。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开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重点仍然是改变“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的现状,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开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二是利益相关。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从城镇化的开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城乡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城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向农村的幅谢,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和村镇的田园化。三是作用互动。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几亿农民难以靠种地富起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开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相反,农村的开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根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的开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城市的延伸、城镇化的浪潮又推动了农村全面协调开展,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必然相互发生作用,共同促进。表达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乡经济开展。城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金融和信息中心,城市的这些要素,决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上要依赖城市,依赖工业和它的集中信贷,形成城市带农村的开展格局。列宁曾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在我们XX市,实行以现有大中城市带大农村,以县域城镇、百强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根底,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效劳中心,幅谢农村,大力开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大局部农民离土不离乡,或既办土又工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开展和农民的增收。正如有的农民曾形象地说,“一亩地刨不出新农村,穿草鞋走不出富裕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闯出去就是路〞,这是城镇带农村的真实感受。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根底,农村建设开展到一定阶段,由农村产业化带开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二是冲击农村社会结构。城镇化进程中,局部农民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一局部农民变成城市人,引起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结构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开展新乡镇、新集镇、新村庄,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里人生活条件,带来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三是释放剩余资源。城镇化的牵引力带给农民的是强烈的自我追求意识。农村长期落后,世世代代的农民渴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对于 “原动力〞,使农民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到城里去,带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准城镇人口仍将维持在1亿人左右,并且有条件转为城镇居民的人口每年将维持在近千万人左右。人力资源的释放,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需求,而城镇化的扩张,也向新农村建设释放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四是提升人口素质。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工〞进城,接受城市生活洗礼,向农民提供在城市掌握生产、经营、生活、学习技能的时机,使之“脱文盲,换脑筋〞,增强闯荡市场的能力和本领,促进了农民工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又满足城镇化对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五是思想观念更新。通过城镇化实践,城市的生活方式使农民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农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及时尚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意识、观念的落差逐步缩小。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民输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又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开展,促进城市的整体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有利于城市向农村幅射。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在外面打工、跑运输、做生意,固定农民实际上变成了业余农民,留下“386199部队〞在家里做农田,这局部农民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自我开展意识差,另一方面形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开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长远来看,这一问题难以根本消除,比方,农民工子女随着农民的认识水平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大,根本上大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一局部还会考上大学,走出社会、走出农村;不能考上大学的,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超过老“农民工〞一代,不会减小“外流〞趋势;已经营在外的农民工,有的一心向往和愿望是跳出农门,有的也想在农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他们把房子建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固定在家居住,农村的产业可持续开展仍将受到制约。而城如果镇化开展滞后,农村大量人口仍留在农村,找不到出路,又会付加新农村建设本钱,同时,城镇化的优势不能转化为表农村建设的动力,那么会延缓新农村进程。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认清与城镇化进程的认识误区 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决定在农村现代化必须合理、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对立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减缓城镇化进程,或者以城镇化简单代替新农村建设。着重应走出以下三个认识误区: (一)“对立论〞认识误区。有人说,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对矛盾。农村城镇化,农民在农村的越来越少了,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出现了缺失,新农村建设要开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落实新保障、培养新农民、健全新组织,几乎无人来抓、无人来干、无人来享。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迫于生存和开展需要,农村人口锐减,如XX县区杨柳山贫困片区,原两个乡,3000多人,现为一个村,1300多人,在家几乎多半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以致新农村的建设难以启动实施。但是,从全国来看,不管我们城镇化开展速度有多快,城市提供的就业时机还是很少,社会保障等也难以跟上,大量的农村人口仍然进不了城市,即使我们的城镇化程度到达60%,仍然有五六亿的人口留在农村。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民能够在城镇安家,定居下来仍是少数,大多数仍会离土不离乡,有的只是暂时性离开农村,城镇化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开展问题,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同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头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城镇化可以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把农民工变成“能人〞,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不是“冤家〞。 (二)“重叠论〞认识误区。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和建设新农村,目的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现代化。有的同志片面理解,建设新农村内容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和根底设施建设方方面面。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民主化,认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在思路、目标、效果上是“重叠〞的,担忧新农村建设削弱 “镇不象镇〞、“村不象村〞,浪费国家资源,使新农村失去特色。实际上,城镇化一般来说是指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新型镇乡的城市化开展方向,建设新农村,建立新型村庄,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两者不能互为“替代〞。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村这一块探索集镇化建设道路,有利于解决农民既不离土、又不离乡局部农民跟上现代化问题,也是解决镇城化中乡镇难以解决的缺乏产业化支撑、农民进城可能恶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压力等问题。 (三)“回避论〞认识误区。由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建设中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更是千头万绪,在基层的一些干部思想中,对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地位作用认识缺乏,有的产生了“回避〞的念头。表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对镇乡规划与新村规划联动考虑缺乏,对城镇化带给农村的新问题参考不够,就新农村规划新农村,结果新农村建设规划失之可操作性或可持续开展性。问题是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防止,对建设新农村,必须考虑城乡统筹,联动开展,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农促工。如果无视和离开城镇化谈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将难以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如果离开新农村建设来谈城镇化,城镇化最终失农村根基。 三、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进程互动结合的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然是现代化的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同步推进城镇化,努力把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起来,做到相得益彰,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应当注重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实际工作,我们应在以下三个着力点上下功夫。 (一)要在创新镇乡村开展思路上下功夫。城乡开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重点是要理清开展思路,找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新路子。一是要开发产业“新高地〞。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建设新农村,第一位是要开展新产业。只有开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为城镇化和建设新村庄奠定产业根底。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关键要在培育一个或几个能给广阔农民群众带来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围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开展的主要目标,立足特色资源和现有根底,明晰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做好主导产业的开展规划,着力培植具有特色优势、难免可持续开展的产业。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各种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有铲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去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并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产业做大做强,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二是要开发资源“新洼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在整体经济开展水平上外于“低洼〞地带,但建设“洼地〞,可以挖深“洼地〞,通过发挥政府主导、部门主帮、农民主体作用,鼓励资金、技术、工程、人才、信息向农村流动,把城镇化能量集聚到农村来建设“洼地〞,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坚持走“富裕农民〞而“减少农民〞的路子,积极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广阔农民在城镇化中增强了建设“洼地〞的能力与本领。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农民“原始〞创造性,努力集聚社会各种资源,筑巢引凤,增强农村特有的吸引力,以建设新农村。三是要开发战略“新飞地〞。农村向城镇转移、城市向农村扩张,对推进农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单一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单一的城市向农村扩张,解决不了绝大多数农民的长期稳定开展和城镇化问题。建设新农村要走一条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形成独特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开展的“飞地〞型开展新路子。比方,XX县区提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地为内涵,努力打造“南方喀斯特〞名片,让这一名片起飞,建设全国旅游名县,带动新农村建设,与此相关,开展“一个城市、三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