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染
病名
解简答
名解
1.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包括了患者、病原携带者、动物、某些场所和物品。
2.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伤寒复发:伤寒患者的体温已降至正常,临床症状已经消失,血培养已经阴性;这时体温再次升高,症状再次出现,血培养再次阳性,称为复发。原因是免疫力低下,潜伏在病灶内的病原体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
疟疾复发:发作数次后产生抵抗力或治疗后停止发作,血中原虫能彻底消失,但肝细胞中休眠的子孢子再次增殖入血引起发作
3. 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伤寒再燃:体温下降但未降至正常,症状虽然减轻但未消失,血培养未转阴,这时体温再次升高,症状再次加重,血培养持续阳性,称为再燃。症状加剧可能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有关。
疟疾再燃: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控制,但血中仍有疟原虫存在,抵抗力下降时,疟原虫增殖,再次发作。
4.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刺激机体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无任何临床表现,感染利用血清学可测出,其中部分人可形成带菌状态。
5.败血症(septicemia)系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简答
一、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感染源:早发现早上报;对接触者的处理(检疫,医学观察);尽可能在人群中检出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观察;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予以治疗,无价值者深埋焚烧。
(2)切断传播途径:三管:水、粪、食;一灭:灭虫;讲卫生:洗手;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抵抗力:锻炼身体,注意营养;讲究卫生,改善防治条件。预防接种: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服预防药。
二、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五项:
(1)HBsAg与抗HBs:HBsAg(+)表示感染乙肝,不能排除;抗HBs(+)表示:1保护性抗体2乙肝恢复与痊愈期3接种乙肝疫苗后。
(2)HBeAg与抗HBe:HBeAg(+)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e(+)表示病毒处于静止状态。
(3)HBcAg与抗HBc:HBcAg与HBV DNA呈正相关;HBcAg(+)表示病毒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抗HBc IgM于乙肝早期或急性期较早出现,高浓度抗HBc IgG表示现状感染,低浓度抗HBcIgG表示过去感染。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的主要标志,其表示病毒载量,传染性强,但并不代表病情严重。
2.分型:急性:(黄疸型,无黄疸型);慢性:(轻、中、重度);重型:(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
3.急性肝炎分期:
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常无自觉症状,传染性最强。黄疸前期:发热畏寒症状重,恶心厌食全身疲乏,持续5~7日。黄疸期:症状好转,黄疸出现,转氨酶升高,持续2~6周。恢复期:平均1个月。
eg:急性无黄疸型 同急性黄疸性肝炎,但无黄疸表现,血、尿胆红素正常,排除其他疾病。
4.其他类型:
·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患者病程超过半年)轻度 病情较轻,肝功1-2项轻度改变。中度 介于轻重之间。重度 症状体征明显,伴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者。且具备下述四项中的一项: ①SB>85.5μmol/L;②PTA 60-40%; ③Alb≤32g/L;④胆碱酯酶<2500U/L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2周肝衰竭):症状: 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⑵极度的乏力,⑶重度的黄染,⑷2周内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
亚急性重型肝炎(<24周):基本同急性重型。特点:⑴肝多不缩小⑵可出现腹水⑶酶胆分离,A/G比例异常⑷15天至24周内出现类似急性重肝表现者⑸脑病型和腹水型⑹病理:新旧不等的大块、亚大块坏死慢性重型肝炎(>24周):临床表现同亚重型⑵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HBsAg携带史24周以上⑶ 或虽无前述病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象学改变、生化改变或病理改变者。⑷ 病理改变: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继发大块、亚大块坏死,有慢性陈旧性病变的背景。
·淤胆型肝炎:1 梗阻性黄疸的现,持续3周以上2 全身症状比急黄肝炎轻,消化道症状轻微3 肝实质损伤轻微,PTA、CHE不低,ALT中度升高,胆红素明显升高,ALP、GGT升高。4 预后良好5 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梗阻
·肝炎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⑴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⑵门脉高压表现,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⑶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失代偿性肝硬化:⑴有明显门脉高压表现⑵肝功能明显异常或衰竭⑶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三、出血热
1.典型出血热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野外作业或留宿史或鼠类直接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包括①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②典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的“三高一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可以明确诊断,单份血清抗HV-IgM阳性或双份血清抗HV-IgG阳性且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出血热临床表现:
2.发热期
①临床表现:发热期(3~7d):1渗出水肿症(外:“三肿征”--结合膜、面部、眼睑;内:浆膜腔积液、渗出性肺水肿、胃肠症状 、脑水肿);充血出血症(“三红”,粘膜皮肤出血,重症患者有腔道出血);感染中毒症(畏寒、高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消化道及精神神经症状);肾脏损害(腰痛、肾区叩痛,早期出现蛋白尿,短期内尿蛋白变化大);血常规(三高一低)。
②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1 抗病毒:发热期患者利用利巴韦林,抑制病毒,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2减轻外渗:早期卧床休息,可给予芦丁、Vit C、激素、甘露醇、钙剂。3 改善中毒症状: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4 预防DIC: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其他期的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增快,症状加重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呼吸急促,尿量减少,水肿严重、出血明显。
·少尿期:尿毒症 (头昏、软弱、面部浮肿、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及高血压和贫血等)高血容量综合征(面容胀满、静脉怒张、脉搏宏大、进行性高血压、出血倾向加重等)少尿期为本病的极期易合并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多尿期:尿崩症;可出现脱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继发性感染和继发性休克。
3.实验室检查“三高一低”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发热期末及低血压休克期Hb增高,血小板计数减低。尿蛋白明显增多,可伴血尿、管型尿及尿中膜状物。
四、菌痢
1.分型
(1)急性菌痢:①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10~20次/日,黏液脓血便。
②急性轻型(非典型):胃肠道和全身中毒症状轻;低热或不发热;腹痛轻或无,无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少,<10次/日,粘液便,无脓血。
③急性重型:多见于老、弱及营养不良者;急起高热,腹痛、腹泻严重;腹泻次数多,>20次/日;可出现大便失禁、中毒性肠麻痹、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脱水性休克。
④(急性中毒型通常分为三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休克型: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花斑、发绀、少尿或无尿、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或意识障碍;成人毒痢的特征:中毒症状严重,腹泻频繁,多为血水便,由于失水及酸中毒短期内休克。
⑤脑型:头痛、呕吐、烦燥、嗜睡、昏迷、反复惊厥;中枢型呼衰-呼吸节律不整、深浅不一,双吸气、叹气样呼吸及呼吸暂停;瞳孔忽大忽小,继而不等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⑥混合型:兼有休克型和脑型表现;常先出现高热、惊厥,迅速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慢性菌痢:①慢性迁延型:反复出现腹痛及腹泻粘液脓血便;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左下腹可有压痛,可扪及条索状乙状结肠;常伴有贫血、乏力及营养不良。
②慢性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病史;常因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诱发;表现为急性菌痢样症状,全身毒血症症状不明显。
③慢性隐匿型:有痢疾病史,但近期无临床症状;大便可培养出志贺氏菌;肠镜可见结肠粘膜炎症或溃疡。
2. 急性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儿童;骤起高热,可达40℃以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肠道表现轻微或缺无;反复惊厥、嗜睡及昏迷,迅速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通常分为三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3. 急性中毒型菌痢的诊断
以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起病时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需肛拭子或盐水灌肠行粪便检查方可诊断。
4.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1. 密切观察病情,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抢救措施2. 病原治疗:成人-喹诺酮类;儿童—三代头孢3. 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退热药; 烦躁、惊厥-亚冬眠疗法;反复惊厥-安定、苯巴比妥钠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4. 休克相关治疗: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激素、抗凝5. 脑型相关治疗:脱水降颅压、改善微循环、激素、防治呼衰。
其他名解:
6.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流行的疾病。
7.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
1.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2.自然疫源性疾病:也称为人兽/畜共患病(zoonosis),是指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
3. 酶胆分离:通常是指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进行性下降,因此出现上升;同时转胺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ALT下降,转氨酶不高。这种转氨酶现象就是所谓的“胆酶分离”。
8.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9.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的原因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
11.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该病特有的表现。
12.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局部病变轻微,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自局部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13.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部位,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14.传染源:是指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15.自然疫源地:是指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存在的地方。
16.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7.易感人群: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18.病原体: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原体。
19.传染性: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并致群体传播。
20.前驱期:指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21.伴随免疫: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这是一种伴随免疫,针对再感染得童虫有一定杀伤作用,但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被破坏,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