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上篇.docx
下载文档

ID:1059981

大小:44.71KB

页数:2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国产 结构 演变 史略 上篇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上篇) 【提  要】就我国经济学界来看,有关产业经济学的著作已问世多年,但产业结构史著作迄今尚未见到。产业结构演变史研究不仅是进一步开展产业经济学的根底,而且由于它是整个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局部,因而对于进一步开展经济史研究和经济学的研究也都是必要的。作者于近期出版的产业结构演变史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该书以社会根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变革作为产业结构演变史分期的主要标准,在大局部时期都以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状况作为第二位标准,在个别时期还以政治因素作为次要标准。这样,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的分期就是: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恢复时期的产业结构(1949年10月-1952年);第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产业结构——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根底建立时期的产业结构(1953年-1957年);第三,实行方案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结构(一) ——“大跃进〞阶段的产业結构(1958年-1960年);第四,实行方案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结构(二) ——“文化大革命〞阶段的产业结构(1966年-1976年9月);第五,从方案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的产业结构(1979年-2023年);第六,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产业结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产业结构(2023年-2023年)。 本文是这部总字数约56万字的著作的简述。 【关键词】 产业结构;经济史;产业经济学;根本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政治因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 (一)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纲领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其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起过宪法作用。 共同纲领提出的开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总目标为:“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到达开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化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开展。〞 共同纲领还具体规定了经济恢复时期开展各次产业的任务,它既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的纲领,又是恢复国民经济的纲领,还是改变产业结构全面严重失衡的纲领。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成就及特征 中国经济恢复时期,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就整个经济开展过程看,这期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同整个经济恢复时期相适应,是恢复性的产业结构的演进。 2.就工业化的开展阶段来看,这期间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出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的特征。世界经济开展史说明:在农业为主的社会,第一产业在社会经济总量中居第一位,第二三产业依次居后;在工业为主的社会,第二产业居第一位,第三一产业依次居后;在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第三产业居第一位,第二一产业依次居后。这样,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在社会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是会逐步上升的。我国经济恢复时期,产业结构变化是遵循了这个客观经济规律的。表1的数据说明:在1949-1952年间,中国产业结构是沿着工业化的方向演进的,同时也说明此阶段还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在此期间,工业内部的大机器工业的占比显著上升,而工场手工业的占比那么相应下降。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国民经济畸形开展,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尤其落后。与旧中国经济结构相比拟,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产业结构是趋于协调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1949年-1952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了13.1个百分点,工业产值上升了9.2个百分点;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下降了10.7个百分点,工业收入上升了6.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既表达了工业化开展的要求,又表达了工业和农业的比照关系大体协调。这期间工业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农业也有较快增长的根底上。 第二,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开展滞后的状况,使得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照关系走向协调。1950年至1952年,轻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9.0%和48.8%,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由1949年的73.6%下降到1952年的64.5%,重工业占比那么由26.4%上升到35.5%。 第三,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照关系大体上是趋于协调的。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即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82.5%上升到1952年的83.1%,由0.6%上升到0.7%,由12.4%下降11.5%,由4.3%上升到4.4%,由0.2%上升到0.3%。 第四,这期间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开展,在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包括商业、财政、金融和外贸)也明显表现出来。 (三)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作用 1.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社会生产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有效配置。因而,上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产业结构演进的成就,就成为推动这期间经济开展的一个根本因素。表1和表2的数据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2.这期间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和上升,从而成为经济效益较好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这期间投资效益、劳动生产率、设备和原材料动力利用率都有很大提高,生产本钱下降幅度也较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由经济变革导致的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提高这个根本点以外,同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力资本的增长也直接相关。这期间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突出表现在工业根本建设和工业生产领域创造和推广了许多先进技术和方法。这期间人力资本增长明显反映在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上,1949至1952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数和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分别到达了9万人和1059人。 3.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和上升成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1949-1952年,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左右,农民收入大约提高了30%。到1952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到达80元,其中农村居民为65元,城镇居民为154元。这期间人民的文化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各级学校学生总数由1949年的2578万人增加到1952年的544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4.8%上升到9.5%。 (四)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经验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改变产业结构全面严重失衡的过程中,积累了多方面有益经验。 第一,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展的要求,建立了作为根本经济制度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从而正确处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第二,适应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要求,建立了方案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从而正确处理了根本经济制度与作为其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的关系。 第三,各項政策和工作都围绕恢复和开展社会生产这个中心进行,并取得了卓越成效。由此形成稳定的政治局面,为恢复和开展经济创造了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这说明,此期间正确处理了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四,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制止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迅速把物价稳定下来,这就为经济恢复创造了必要而又有利的环境。 第五,以恢复经济开展为主,又有重点地开展建设。在建设方面把重点放在恢复改建工程、重工业部门和东部地区,这就有效地发挥了社会生产资源的效能。由此说明经济恢复时期正确处理了全面恢复和重点建设的关系。 第六,这期间,由于美国等经济兴旺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禁运,使得我们不可能全面利用国外资源,但我们还是充分开展了同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充分利用了其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此限度内,似可说在有效地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又充分地利用了国外资源。 第七,经济恢复的速度是很快的,经济比例关系是趋向协调的,经济效益也是比拟好的。这说明大体上正确处理了速度、比例和效益这三个决定经济开展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八,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恢复速度最快,有效发挥了工业的主导作用。农业生产恢复速度也比拟高,显示了农业的根底作用。这说明比拟好地处理了工业主导作用和农业根底作用的关系。 第九,这期间经济恢复速度是很高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虽然没有到达与经济增速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同步的程度,但相对于后续很多时期来说,其增速也是比拟高的。这说明经济恢复时期较好地处理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第十,从根本上说,这期间正确处理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真正实现了二者的结合。 在此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比方,对开展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无视,以致这些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展。由于受到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影响,导致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占比拟大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展。局部地区由于受到传统理论的影响,认为效劳业是非生产性的,以致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开展。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方面,企图超越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过早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左〞的思想,尽管在当时不占主导地位,并且曾经一度受到过毛泽东的批评,但在实际工作的许多方面,过多限制民族主义经济开展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来说,其比重下降过快。这种情况在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更为突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结束得过早。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乏经验,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还说不上是路线错误。4 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产业结构: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时期(1953年-1957年) (一)引导产业结构演进的路线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开展经济、推进产业结构演进的路线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当然,这条路线不只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问题,更不只是开展产业经济、推进产业结构演进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包括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周恩来同志于1953年9月8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全国委员会第49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5的报告,对此作出了详细说明。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周恩来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报告中对“一五〞方案的根本任务作了说明。第一个五年建设方案的根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开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根底;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开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扩大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开展生产的根底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周恩来在该报告中还对过渡时期推进产业结构演进的任务做了安排。这包括首先集中力量开展重工业,同时要开展作为先行部门的交通运输业,并相应地开展轻工业和农业,并强调了通过开展教育等途径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关于“一五〞时期推进产业结构演进的任务,时任副总理陈云在1954年6月30日向党中央汇报关于第一个五年方案的几点说明中作了更全面的部署。他依据“一五〞方案在头两年的执行情况,对这期间国民经济按比例开展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其中包括:农业与工业的比例;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重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工业开展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技术力量的需要和供给的平衡,财政收支平衡,购置力与商品供给的平衡。 依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的情况,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方案(1953-1957)。 “一五〞方案的根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根底;开展局部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开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根底;根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