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十二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docx
下载文档

ID:1058995

大小:22.81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十二 时期 农村 基础设施 建设 总体 思路 配套 改革 措施
十二五时期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农村根底设施规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一)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1.生产根底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更新改造了中部粮食主产区的140处大型排涝泵站,“十一五〞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三电合一〞覆盖面到达了近个县,受益农户到达了1.4亿户,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提高,各类农机作业效劳组织、农机户3850万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8%,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开展水平 2.生活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根本完成了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平安问题的目标;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到达333.56万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95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41.56万公里⑤,全国乡镇公路通达率到达99.4%,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到达94.2%,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根本实现了东、中部地区“油路到村〞,西部地区“油路到乡〞的建设目标;解决了118.5万户,573万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到达4000处左右,全国农村沼气乡村效劳网点按方案到达2023万个。农村居民根本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大幅度改造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根底设施条件;播送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到达了96.31%和97.23%,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到达2729个,占全国总数的95.5%,参加农民到达8.14亿人,参合率到达91.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机构根底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卫生效劳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当前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性根底设施建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缺乏。“十一五〞期初农田受旱面积为3.11亿亩,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4.39亿亩,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中等干旱年份灌区缺水300亿立方米,每年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二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推广难以普及,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由于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缺失,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农业生产本钱也因此而提高。 2.农民生活性根底设施建设攻坚难度加大。一是农村饮水平安问题依然严重。全国还有超过1.5亿农村人口饮水未到达平安标准,由于长期得不到平安饮用水,广阔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二是农村道路建设路网密度较低,技术等级较差。农村道路建设中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问题严峻,道路建设技术和质量不合格,道路翻修问题突出,建养体制不健全,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的攻坚难度;三是一些偏远地区仍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全国尚有近202300万无电人口。 3.农村社会事业根底设施供给薄弱点犹存。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农村公共效劳设施资源占有率低,上学难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效劳开展滞后。一些农村卫生机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开展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还很高;三是公共文化设施缺乏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电视播送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尚未全面覆盖,农村网络信息系统投入本钱高、建设难度大,目前,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近1/3的人口,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5%②。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环境条件分析 (一)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具备“十二五〞期间加快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各项条件。一是国家支农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22023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98%,“十二五〞期间国家“三农〞支出将继续保持扩大趋势;二是农业获利空间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吸引投资的能力将逐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加工链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加工总量持续提升,农产品增值过程逐渐向农业农村加工企业转移,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性根底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开展;三是新兴农业形态不断涌现,农业农村根底设施标准化建设环境将更加优越。新兴的生物农业、循环农十二五时期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第2页 业、创意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显著提升,从而将有利于农业农村根底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当前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不利条件 一是城市与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二元投入体系制约。在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下,我国形成了“城管城、乡管乡、城乡别离〞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如地方支持农业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为7161.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1.81%;二是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根底设施建设的矛盾。国家用于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国家根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一直明显偏低,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占同期国民经济各行业基建投资的比重仅为2.7%,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共支出5335.4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2023.69%,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开展的需要;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农业农村根底设施供给的动力。中央政府上收了农村基层的权力,乡镇政府财力的萎缩导致了相应的一些准公共品的供给责任逐渐淡化。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或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单纯注重地方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短期增长而无视地方的长期开展,农村农业根底设施建设根本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 围绕粮食平安、农民增收、开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依据当前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以纯公共品一类的根底设施为突破口,中央投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重视大中型根底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渐向中小型根底设施延伸;依据统筹城乡开展方略,以城乡根底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标准同城化为原那么,集中力量攻克当前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难点问题,循序推进农业农村根底设施的覆盖广度和建设深度。 (二)目标 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村住房、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文化教育、农村通信和信息网络设施等根底设施问题,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科学实施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性根底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性根底设施建设与开展现代农业协调开展,农村生活性根底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开展,农村社会开展根底设施建设与城乡社会协调开展的战略目标,稳固前期成果,实现新突破。 (三)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满足现代农业开展需求的生产设施建设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的重建、改造、管护和运营工程;继续推进江河重要控制性工程及大江大河河道整治,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推行土壤改良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包括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农药和化肥使用控制体系、危险病虫检疫防疫体系和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效劳体系;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水禽主产区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机制,加强对引进水禽品种的评价和消化利用;继续推进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交易的普及和应用范围,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继续支持六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中的国家级节点工程以及重要节点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和企业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同时支持低温储藏保鲜、分选加工以及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性设施建设的难点突破。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重点建设中西部地区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新建供水站,彻底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平安问题;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继续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村小水电建设工程投资力度,不断完善中西部农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电力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循序推进播送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程;加大对农村生活设施的管护力度,切实稳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切实夯实农村社会事业根底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根底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重点工程,搞好学校规划布局,加大先进教学设备配备,加快开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普通和职业学校根底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县(市)区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根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效劳网络,稳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开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开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推进播送电视村村通、 和网络建设村村通、“西新工程〞(西藏、新疆等遥远省区播送电视覆盖工程)、农村重点文化设施和乡镇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 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配套改革措施 (一)调整分配结构,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根底设施的投入 破除传统二元财政分配结构,协调好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和国家其它建设的投资平衡,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根底设施的投入。一是积极调整宏观政策趋向。应当及时地把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业和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上,通过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从而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支持;二是政府在财力增长的情况下,要科学把握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配套和补贴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中型根底设施建设要对中西部地区降低配套比例,不断增加对中小型根底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三是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方法加强对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根底设施的建设倾斜。 (二)吸纳社会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 依赖政府提高财政投入比例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地方投资为主体,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根底设施投融资格局。一是强化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管。完善农业资金拨付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农工程工程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杜绝支农资金挪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鼓励机制,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三是通过创新引导商业银行涉足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可将局部投入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变为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综合运用对工程直接补贴和对银行招投标补偿两种运作方式,鼓励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当中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