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公众
营养
现状
发展
中国公众营养现状及发展
作者: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 于小冬
一、中国公众营养状况
(一)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
2004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等部门公布的我国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1400多万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2亿多人贫血、1.6亿多人血脂异常、6000多万人肥胖、1.6亿多人患高血压、2000多万人患糖尿病等;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用养失调”的问题;居民营养观念不科学,消费意识非理性。如按该类疾病每年每人平均消费1000元医疗费用估计,全国每年耗费6200亿左右,占2003年我国GDP 116694亿元的5%以上。而且近三年来,上述疾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即我国正面临着的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双重挑战的严峻形势。因此,采取多种形式的改善措施提高我国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已经是一件不容迟缓的大事.
1、生长发育和营养缺乏病:
从总体上看,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呈现稳步提高态势,营养缺乏病的患病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营养不良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尤其是农村地区问题仍比较严重,具体论述如下:
(1)体重
根据2002年调查,我国新生婴儿平均出生体重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比1992年下降了57%。其中城市下降了70%,农村下降了53%。
(2)身高和生长迟缓慢
2002年全国城乡3-18岁各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与1992年相比,平均增加了3.3厘米;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比1992年下降了55%,其中城市下降了74%,农村下降了51%。
(3)贫血
贫血是营养缺乏病之一。由于膳食结构的影响,我国贫血患病率一直较高。2002年调查数据显示,城市男性患病率达到10.6%;城市女性患病率达到了17.0%。
2、和营养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分析,与营养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呈现出总量大、增长快、城乡差别小等特点。
(1)患病人群总量大
据调查数据估计,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现有高血压患病人群1.6亿,达到本年龄段人口总数的18.8%;糖尿病人0.2亿多,达到本年龄段人口总数的2.6%(另有0.2人空腹血糖受损,达到本年龄段人口总数的1.9%);成人超重2.0亿、肥胖病人0.6亿多,分别为成年人口总数的22.8%和7.1%。大城市中这个比例则达到30.0%和12.3%;成人血脂异常病人1.6亿,为成年人口总数的18.6%,
(2)患病率增长快
10年来,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农村中患病率同样迅速上升,同1996年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39.1%.同1992年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了39%,肥胖率上升了97%。
(3)慢性病患病率城乡差别不明显
从全国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中高血压患病率来看,城乡差别已经不明显,除了四类农村患病率为12.6%,其它5类地区分别为20.4%、18.8%, 21.0%, 19.0%, 20.2%,几乎看不出区别;血脂异常患病情况也是如此,城乡差别不大。
糖尿病的情况有所不同。统计数据说明,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呈现经济发展、收人水平和患病的正相关关系。
(二)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球看,我国是营养不良问题比较严重和复杂的国家。从总量来说,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属于世界上营养不良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从结构来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结构特征,我国正承受着营养摄人不足和营养结构失衡两类营养不良带来的双重负担。我们面临的既有发达国家所需着重解决的失衡型营养不良,又有发展中国家主要存在的营养素摄入绝对不足问题。
在城市和东部地区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型的营养不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与营养状况相关的慢性病如肥胖、冠心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发病率明显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而且发病年龄也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情况,不仅会给患病者家庭带来经济损失和不幸,而且还会给全社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损失,同时对我国的公费疗、医疗保险事业都会带来巨大挑战。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智力低下、劳动能力丧失(部分丧失)、免疫力下降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按目前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亿元人民币估算,我国每年为此损失约3000-5000亿元。这个测算,不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及患者、家庭、社会为此所付出的其它代价.
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的传统营养观下的营养供给。对处于特殊生理状态下的人群的关注度很低,产业层次低。营养与食物安全的矛盾日渐突出。
1、两类营养不良并存
受我国二元化经济的影响,全国营养不良的表现也呈现出强烈的二元化特征,也就是营养摄人不足和摄入失衡的双重性。在地域分布上,我们曾经将营养摄入不足的的主要关注对象放在农村,将营养摄人失衡的主要关注对象放在城市。现在根据2002年的调查,实际情况比过去更加复杂,城市中也有“不足”,农村中也有“过剩”。人们常说的富贵病,即因营养素摄入失衡引起的慢性疾病,已经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
2、贫困农村营养攻坚任务繁重
虽然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贫困农村的营养状况依然很不乐观。贫困农村人口受到营养不良影响的比例竟高达2/3以上,这对于该类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解决贫困农村营养不良,使该类地区居民的体格与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其劳动创造和参与竟争的能力,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
3、城乡慢性病快速发展趋势必须遏制
在我国城乡,与营养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形成了对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同时,它也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由于这些疾病同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直接相关,如何通过提倡合理膳食,改善人们的不良饮食,并加以人工干预措施,遏制住这些疾病在广大城乡地区中大面积快速增长的势头,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4、公众普遍缺乏营养科学知识和理念
我国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食物取材、利用,还是食物加工、烹调技术都享誉世界。但是,以往我国大部分群众对食物的认识还仅仅是“为了吃饱”,提高一级的要求是“吃好”。至于什么是“吃好”?很多人理解是“色、香、味、形”,缺乏营养科学理念和均衡营养的要求。除特殊情况外,无论是通过食物、饮料,还是通过营养素补充剂,营养的摄入都必须通过吃、喝等个人行为来完成。所以,主动学习和接受营养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是改善营养的关键和入口。
二、营养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人类自身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原动力。决定人类自身发展状况即人口素质的三个要素是遗传、营养和教育。其中,遗传是先天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要素;而营养和教育则是后天的、可以改变的要素。人一旦出生,就只有“营养”和“教育”两要素的变化可以影响其总体素质的形成。在这两者中,“营养”决定着人们体格、智力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护状况,即决定人类“硬件”;而“教育”决定人们知识、道德等状况,即决定人类“软件”。可以看出,“硬件”和“软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由于近年来大家对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国家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这里不再赘述。那么,营养对人类自身发展、人口素质有哪些影响,营养不良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
(一)体力不足、劳动能力降低。
研究显示,营养不良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如钙和维生素D缺乏可能造成骨骼生长不良;缺乏维生素A是导致双目失明的原因。儿童时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成年后身材矮小,这将影响他成年后的劳动能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显示,儿童2岁以前生长发育迟缓,成年后劳动生产率将平均下降9%;严重缺碘造成的克汀病将使劳动能力全部丧失,中等程度的缺碘使劳动生产率平均下降25%。
(二)营养不良与急性、传染性疾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许多急性、传染性疾病往往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而这些疾病又会带来新的营养不良,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1999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1700万名,其中49%与营养不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们能够观察和统计的儿童死亡原因往往是诸如腹泻、麻疹、疟疾、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营养不良深藏在这些疾病之后,营养不良的危害程度常常被低估甚至不被察觉,无声地蚕食着人的体力、智力乃至生命。
(三)营养不良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潜在原因。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系列的研究显示,胎儿期和婴儿期的营养损害,在他们成年后易患诸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这些被称为“富裕病”的慢性病,其实有不少是根源于婴幼儿时期的营养不良,只不过因为过于遥远和隐蔽而被人忽视。
(四)营养不良会世代相传,形成恶性循环。
营养不良的女孩长大后会变成矮小的妇女,而矮小的妇女比一般妇女更有可能生下低体重婴儿(新生儿低体重是营养不良的标志之一),从而使营养不良世代相传,如果不采取行动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循环往复,抑制着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公众营养国家改善行动
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比较注重技术设备的改进和提高,比较注重产业的规模增长,比较注重产品的“色、香、味、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应该说对食品的营养品质重视不够,没有树立起高度的营养观念,没有将科学的营养要求纳入指导方针。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开发生产的、用于营养改善的食物产品的比率尚不到2%。无论是品种、质量、还是方便水平均难以满足人民营养健康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也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发展“营养均衡食品”,是中国食品工业开拓发展领域,实现升级换代,提升竞争能力和增值潜力,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也是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当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反应到人们生活日常膳食上,已经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时期的“营养型”转变,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讲求科学膳食、平衡营养的经济条件;反应到医学统计上,我国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疾病的发生从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为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多少年来我们盼望的从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营养的改善是重要条件)的卫生工作方针有了实现的可能。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所以,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应是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有三种途径,即调整饮食结构;食物营养强化;营养补充剂;功能性营养食品。这四种方式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局限性。简单分析如下:
(一)调整饮食结构。
从理论上讲,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素摄取均衡,应该是最理想的办法。它符合很多人的理念,即天然食物最安全,人可以从天然食物中获取一切所需要的营养。但是,这种营养改善方式实行起来却并不简单。首先,要知道中国是一个“营养盲”多于“文盲”的国家,人们普遍缺乏营养知识。如何通过膳食摄入的合理调整改善营养不良,不要说一般家庭不清楚,就连大部分食堂、餐厅也搞不明白;其次,调整饮食结构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这对于非常看重食物色、香、味的国人来说,恐怕也是一时难以接受的;再其次,合理的膳食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活贫困家庭,以及城市中的特困家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将无法做到。
(二)食物营养强化。
食物营养强化是通过将人们身体缺乏的营养素添加到食物中从而进行营养补充的一种方法。这种营养改善方式具有的优点是:
1、方便
强化食物是在工厂中生产加工的,对消费者来说不需要增加任何额外劳动。人们在不改变饮食习惯、不改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