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docx
下载文档

ID:1050389

大小:20.14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传统节日 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篇一: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确实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聚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喧闹、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听说,在特别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平安遭到严峻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觉察“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因而,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依然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不断没敢再来,听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亲密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注重。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步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不断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风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照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确实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手舞足蹈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身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抓紧耕种。〞因而,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造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 立春 :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 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因而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因而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风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咨询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陈旧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本人的政治理想,无力挽救危亡的祖国,因而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 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特别“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竞赛针线活。 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假设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聚的意味。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阔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机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迸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因而又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特别注重,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祝冬至的风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场,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风俗,南方那么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适应。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风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而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桔祥。听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而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篇二: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适应 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适应 中国严重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那么上依然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纳国际通行的公历,因而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场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由于按照中国历史上不断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着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听说这确实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纳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富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场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互相咨询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玩耍,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立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严重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适应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风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聚〞的意味。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外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那么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4. 二月二龙抬头: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现在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 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意味,因而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曲折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确实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听说是为了防止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风俗至今还有。 5. 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23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现在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因而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6. 端午节: 端午悼念爱国祖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