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通识教育工作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1048515

大小:25.49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通识 教育工作 思考
通识教育工作思考 。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开展。大学提出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纠正高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是十分必要的。通识教育的实施要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必要性;实施途径 abstract:all-round-knowledge-basededucationisnotonlyamodeofmoduledesign,butalsoathought,anideaandaexpectationofeducation.itspurposeistofosterpeople’sfreedom,harmonyandall-rounddevelopmentthroughaseriesofeffectivemeasures. keywords:all-round-knowledge-based;professionaleducation;necessity;choice 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过分强化专业教育,无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无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无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这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领域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根底训练和全面开展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开展受到抑制。可以说,我们提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对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反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开展,做和谐开展全面开展的人。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中是generaleducation,又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随着人们对大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现在对generaleducation的译法已经根本取得共识,认为通识教育比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更贴近其本意。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根底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一般来说,人们在使用通识教育一词时,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大学的整个办学思想或观念,即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即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的那局部教育。笔者倾向于把通识教育既当作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同时又是大学必须施行的教育实践,即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实践中。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通过开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开展。耶鲁大学在1828年发表了耶鲁报告(theyalereport),提出维护古典语文教育,排斥现代语文及职业性实用学科,轻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提出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训练和教养,充实具有知识的心灵,而古典文雅学科就是达成这种训练和教养的最好科目,因此应该拒绝实用性科目(1)。英国红衣主教纽曼那么进一步开展了这种思想,他在大学的理想(theidealofauniversity)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受教育者而言,大学教育就是自由教育。〞纽曼认为自由教育胜过任何专业教育,它使科学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统的观念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尽管他们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但在接受自由教育以后,他们的理智水平足以使其胜任任何一种职业。当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开展,自由教育因为无视专业教育而逐渐受到社会的抛弃,并逐渐为工业社会中的专业教育所取代。同时,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教育从来只是少数“自由人〞的特权,经济自由是学习自由的重要前提,它不能适应社会开展的需要。 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2)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区分一般性价值的能力。 在我国,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那么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那么通重于专之原那么尚矣。〞(3)(p325)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大于专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局部;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3)(p325);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根底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新民〞(3)(p325),而是“扰民〞(3)(p325)。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把通识教育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性质角度加以阐述,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二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开展的教育;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4)。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它应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开展。 二、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开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但也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面对的一切问题。科学知识的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因而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成为教育活动的追求,在这种教育活动中,人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和承载知识的工具。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5)“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5)人是有感情的,有思维能力的,有精神的,教育活动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升华,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培育、精神的培养,只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只给学生一些死的教条,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人。进行通识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谐的开展。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通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同时在通识教育中加强科学教育,引导学生以一种人文的观照关注科学的开展,也使他们在科学精神感召下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通识教育关心的是人的开展。而不是培养科技动物。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狗熊的嗅觉是否灵敏,先后两次把掺有烧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动物园的熊身上,导致数只黑熊受到严重伤害;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孤僻、多疑、猜忌,竟杀死四名同学,这看似幼稚却疯狂的举动,显示了单纯科学教育的偏狭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通识教育超越专业和职业的限制,表达出对生命的关注,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开展中享有更多的自由,实现更加完美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大学的人才培养还是在工业化时期形成并开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工业生产的批量化、标准化的影响,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技术性人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共性和统一性,却对人的个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某一专业领域,在短时间内积聚起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快地适应生产的需要,但从学生的长远开展来看,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严格划分专业方向,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不是按专业排列的,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使学生经常力不从心,导致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二是过分强调专业,会导致学生学术视角单一,学生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虽然学习的专业科目不少,但雷同相似的知识比较多,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非常接近。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在多学科的渗透和转移中,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进行通识教育,就要改变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地拓宽,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兴旺,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随着认识的不断开展,人们在一个学科内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并且问题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为了研究某一类问题,必须凭借一些特殊知识、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于是一些新的学科就诞生了。但是,就科学开展来说,知识分化了,理论分化了,而世界是一体的,社会是一体的。过早地偏执于某一学科、某个专业,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了通识教育,学生可以防止过早地进入到狭窄的专业领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知识面前,保持选择权,同时也可以为将来的专业开展打下坚实的知识根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率越来越高,他们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由不得他们自己,因而学习主动性不够,这是因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情况从根底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对专业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学学习,即使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也别无选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消极被动地在进行学习。通识教育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使人摆脱各种奴役成为自由、自主的人的教育。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实行的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这种以通识教育为根底逐步过渡到专业教育的方法,一方面为学生开展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充分表达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识教育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