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凝血
抗凝
血题题
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单择题
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
A.血小板 B.FⅦ C.FⅫ D.FⅢ E.凝血酶
2.正常时表达TF的细胞是 ( )
A.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液单核细胞
D.嗜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 )
A.PC B.AT-Ⅲ C.肝素 D.TFPI E.PS
4.TF-Ⅶ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 ( )
A.FⅧ B.FⅨ C.FⅩ D.FⅪ E.FⅫ
5.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 ( )
A.ADP B.凝血酶 C.TXA2 D.PGI2 E.肾上腺素
6.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 ( )
A.5-HT B.纤维蛋白原 C.TXA2
D.纤维连结蛋白 E.凝血酶敏感蛋白
7.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 ( )
A.AT-Ⅲ B.α2-AP C.PC D.C1抑制物 E.HCⅡ
8.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 ( )
A.PGI2 B.NO C.ADP酶 D.APC E.HS
9.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 ( )
A.TXA2 B.NO C.TM D.TFPI E.PC
10.激活的蛋白C(APC)可水解 ( )
A.FⅡ B.FⅢ C.FⅤ D.FⅦ E.FⅩ
11. 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 ( )
A.FⅡa B.FⅤa C.FⅦa D.FⅨa E.FⅪa
12.APC的作用不包括 ( )
A.水解FⅤa B.水解FⅧa C.水解FⅡa
D.限制F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 E.灭活PAI-1
13.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 ( )
A.FⅧa B.FⅨa C.FⅩa D.FⅪa E.FⅫa
14.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 ( )
A.激肽释放酶 B.FⅪa C.uPA D.凝血酶 E.FⅫa
15.激活TAFI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 )
A.FⅪa B.FⅩa C.FⅨa D.FⅧa E.FⅦa
16.不受Vi t K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 ( )
A.FⅡ B.FⅩ C.FⅦ D.FⅨ E.FⅢ
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抵抗的凝血因子是 ( )
A.FⅡ B.FⅢ C.FⅣ D.FⅤ E.FⅦ
18.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原因是 ( )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 B.血液高凝状态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受抑制
19.使AT-Ⅲ消耗增多的情况是 ( )
A.肝功能严重障碍 B.口服避孕药 C.DIC
D.肾病综合征 E. AT-Ⅲ缺乏、异常症
20.DIC患者最初常表现为 ( )
A.少尿 B.出血 C.呼吸困难 D.贫血 E.嗜睡
21. 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 )
A.FⅫ的激活 B.FⅢ的大量入血 C.凝血酶大量生成
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FⅤ的激活
22.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 ( )
A.纤维蛋白原 B.凝血酶原 C.Ca2+ D.FⅩ E.FⅫ
23.DIC引起的贫血属于 (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24.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 )
A.大量微血栓形成 B.凝血功能失常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 E.溶血性贫血
25.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C.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E.小血管强烈收缩
26.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
B.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并不增高
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
E.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27.DIC时,血液凝固性表现为 ( )
A.凝固性增高 B.凝固性降低 C.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D.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E.凝固性无明显变化
28.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是因为 ( )
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 B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C.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
29. TF-Ⅶa复合物经传统通路可激活 ( )
A.FⅤ B.FⅩ C.FⅢ D.FⅪ E.FⅨ
30. F-Ⅶa复合物经选择通路可激活:
A.FⅤ B.FⅩ C.FⅢ D.FⅪ E.FⅨ
二、问答题
1.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的机制。
2.简述严重感染导致DIC的机制。
3.简述DIC引起出血的机制。
4.简述引起APC抵抗的原因及其机制。
5.简述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抑制纤溶过程的机制。
6.简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使FⅦa-TF失去活性的机制。
7.简述TM-PC系统的抗凝机制。
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参考答案】
一、单择题
1.D 2.A 3.D 4.C 5.D 6.A 7.C 8.E 9.D 10.C 11.B 12.C 13.E 14.C 15.A 16.E 17.D 18.C 19.C 20.B 21.C 22.A 23.D 24.B
25.B 26.D 27.C 28.D 29.B 30.E
二、问答题
1.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原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可产生如下作用:
(1)促凝作用增强,主要是因为: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TF,启动凝血系统,促凝作用增强;②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通过FⅫ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主要表现在:①TM/PC和HS/ATⅢ系统功能降低;②产生的TFPI减少。
(3)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降低,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
(4)血管内皮损伤使NO、PGI2、ADP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5)胶原的暴露可使FⅫ激活,可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激肽和补体产物(C3a、C5a)也可促进DIC的发生(图11-1)。
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
TM/PC
释放TF 胶原暴露 HS/ATⅢ tPA PAI NO、PGI2、ADP酶
TFPI
Ⅶa/TF FⅫa
外源性凝 内源性凝 激肽补
血 系 统 血 系 统 体系统
激肽
C3a、C5a 血小板粘附
促凝作用 抗凝作用 纤溶作用 聚集功能
弥 散 性 血 管 内 凝 血
图11-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机制示意图
2. 严重的感染引起DIC可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α、LI-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可减少到正常的50%左右),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②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ADP、TXA2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③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其抗凝功能降低;④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使生成血栓的溶解障碍,也与微血栓的形成有关。总之,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3.DIC导致出血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DIC时,大量微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Ⅴ、FⅧ、FⅩ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障碍,导致出血。
(2)纤溶系统激活:DIC时纤溶系统亦被激活,激活的原因主要为:①在FⅫ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激活了纤溶系统;②有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前列腺、肺等,由于大量微血栓形成,导致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可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③应激时,肾上腺素等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④缺氧等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也增多,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是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尚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Ⅴ、FⅧ、凝血酶、FⅫ等,从而导致出血。
(3)FDP的形成:纤溶酶产生后,可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这些片段中,X,Y,D片段均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这些均使患者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
4. 产生APC抵抗的原因和机制主要为:
(1)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磷脂抗体,APA可抑制蛋白C的活化或抑制APC的活性及使蛋白S减少等作用,因而产生APC抵抗。
(2)FV基因突变产生的APC抵抗:现认为,APC灭活FVa的机制